•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蒙古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蒙古族 > 蒙医药概览 > 正文
  • 第二节温病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08-19 09:19:54
  • 核心提示: 一、概述
    蒙医温病学和温病的概念
    蒙医温病学是以蒙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研究一切发热性疾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诊断治疗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温病是由血

     一、概述
        蒙医温病学和温病的概念
        蒙医温病学是以蒙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研究一切发热性疾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诊断治疗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温病是由血、“协日”热偏盛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这类疾病可分为普通热症和疫热症(传染病)两大部分,并且根据其发病原因、发展变化的不同而分为很多类型,因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温热性质的特点,所以总称为温病。
      温病的基本特点
      1.从温病的症状表现看,发热是个主要症状,而热势较高,并伴有烦渴,脉数、紧、实等热象偏盛的表现。从发生和发展情况看,大多发病急骤,来势较猛,发展迅速,成熟快,变化多,如获及时正确诊治,痊愈也快。但诊治不及时或误诊误治,危及生命也快。
        2.病理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温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及主要表现,可分为未成熟期、炽盛期和热寒间期三个阶段,称之为温病“三期”。
        3.有季节性。温病虽然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由于其温热的性质而多在晚春、初秋偏炎热季节较多发生。特别是疫热症,季节性更明显。
        4.有地方性。有些疫热症具有地方性。如游痛症(布氏杆菌病)多发于牧区。
        5.有传染性。疫热症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可通过口鼻、毛孔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
        6.有“粘”虫疫毒之感染。疫热症必须有“粘”虫疫毒的感染,否则不会引起疫热症,但不是所有“粘”虫性疾病都有传染性。
      温病的范围和类型
      温病是指由血、“协日”引起的一切热症。它包括了现代医学中多种感染性发热病和传染病。蒙医学根据其病源(发病病因)、病理进程、临床特点分为多种类型。分述如下。
        1.按病源(病因)分型:损伤热症、搏热症、毒热症、疫热症四大类型,是蒙医温病的最根本的分型,一切热症归属此四大类型。
        2.按病理进程和病程变化分型:未成熟热症、炽热症、热寒间期症三型为病理进程而出现,一般热性病均按此规律发展。医治不当所致症有虚热症、伏热症、迁延性热症、浊热症四型,主要在未成熟热和热寒间期症时医治不当而转变所致。
        3.按病位分外(皮肤、肌肉)热、内(脏腑)热、中层(骨骼、脉道)热。
        4.按系属分型:本系热症(单热)、旁系热症(合并症、聚合症)。
        二、温病的病因病理
        病因
        1.  内因
        温病是由血、“协日”偏盛引起。因为“协日”其秉性属阳、火、热而且锐利。血液和胆汁是产生“协日”的物质基础,如果受到能促使其偏盛的外来因素的干扰,“协日”热就会增高。“协日”热损伤身体元气,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血、“协日”是温病内因。
        2.外因
        能使血、“协日”偏盛,失去其相对平衡状态的时季、饮食、起居行为和其它四个方面的盈、亏、异变因素。可分为发病外因和传播因素。
        (1)发病外因:①四季气候变化,盈、亏、异变可直接影响人体的元气。特别是春秋季节气候多变是温病发生、传播的机缘。②过量或长期食用酸、咸、辣味饮食,酒、肉、红糖等油腻,锐利、温热性的饮食以及不洁的饮食均可引起温病。③起居行为方面如过度嗔怒、悲伤、精神刺激、活动中突然用力过猛、被重物挤压、击伤、过度劳累、坠落跌伤、在炎热环境中睡眠、长时间被火烤及烈日晒、出汗伤风等都是引起热疾的外因。④温热性治疗过量、日常生活不卫生、感染“粘”虫疫毒。疫热症的发生是由“粘”虫疫毒感染所致。
        (2)传播因素:疫热症不仅在个体内发生,还会在人群中传播。疫热症的传播是指致病
    “粘”虫疫毒由疫源排出后再经适当的途径侵入易感者引起新的疫症的全部过程。它必须具备疫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①疫源是指体内有致病“粘”虫疫毒,并能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多数疫热症病人是重要疫源。②传播途径是指“粘”虫疫毒由疫源排出后,再侵入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其中有空气传播、饮食传播、动物和昆虫传播等。③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些疫症缺乏抵抗力,容易受传染而言。人群易感性决定于人群中每个个体的抗病能力。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