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中医疗法 > 正文
  • 万万没想到痛风可以这样治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12-29 09:34:42
  • 核心提示: 痛风, 是现在非常容易出现的疾病之一,且男性居多,女性占5%左右。数据表明,痛风患者的血尿酸普遍偏高,血尿酸的摄入量与嘌呤摄入量成正比。这就意味着,痛风与摄入不合理的食物有关

     

    痛风, 是现在非常容易出现的疾病之一,且男性居多,女性占5%左右。数据表明,痛风患者的血尿酸普遍偏高,血尿酸的摄入量与嘌呤摄入量成正比。这就意味着,痛风与摄入不合理的食物有关,比如长期吃海鲜等肥甘厚味的食物,再加上啤酒会使得嘌呤的分解加速,容易出现痛风。也就是说,《来自星星的你》里面千伊颂的吃法,炸鸡加啤酒,如果常吃,是有点危险的。
    现在调理痛风,大多是劝大家忌口,杜绝美食。可服用的药物,也是有限的,有些没什么效果,有些虽然有效果,但是副作用比较大。
     

    为什么吃同样的食物,有的人没问题,有的人无法代谢呢?
    关键问题还是在于自己的肾气不足。
    要知道,在代谢、排出血尿酸的过程中,肾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血尿酸高,又会反过来直接影响肾脏,所以痛风导致的肾病现在是非常多的。
    如果单纯通过忌口来控制痛风,则永无尽头,因为肾气不足,只要再吃,立刻犯病。我觉得,补足肾气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肾气足了,自己就有能力排泄体内的痰浊,这不就是解决根本的方法吗?
    该用什么药来补肾呢?
     

    乌鸡白凤丸
    乌鸡(去毛爪肠),鹿角胶,鳖甲(制),牡蛎(煅),桑螵蛸,人参,黄芪,当归,白芍,香附(醋制),天冬,甘草,地黄,熟地黄,川芎,银柴胡,丹参,山药,芡实(炒),鹿角霜。
    这个方子里面, 除了乌鸡外,还用了人参、黄芪、当归等补气养血药,还有生地黄、天冬等养阴、清退虚热的药,还有疏肝理气的香附,温肾助阳的鹿角胶等。这个方子,是阴阳双补,肝脾肾兼顾。
    通常认为,“乌鸡白凤丸”有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的作用,常用于女性。
     

    那么, 这个方子男性能用吗? 其实, 谁规定某个方子是有性别区分的呢? 只要对症, 就可以使用。我们看这里面的药物,没有一个药物写着是只给女性用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 此方的应用很广, 比如男性的前列腺疾病都可以用它来调理。 我觉得大多数痛风患者, 都是属于脾肾不足, 无力排污泄浊, 所以, 滋补脾肾非常关键, 此方又配合梳理肝经的药物,更加适合。因为痛风大多发作于脚的大拇指,此处正是肝经循行的位置,两者刚好契合。
    而且,此方平和,属于补益类的保养方子。对于脾肾不足体质的痛风患者,此方目前是我见到的比较有效的方子。
    有一次我在广东的东莞讲课,吃饭的时候,一个企业家对我说:“罗老师,感谢您上次讲课推荐的这个乌鸡白凤丸,我给我的姐夫吃了,他开始不好意思吃,后来我逼着他吃了,他是很严重的痛风,结果现在痊愈了。现在去医院检查,血尿酸完全正常了,前几天我们吃饭,他居然又敢吃海鲜啦!”
    中医有句话,叫“有是症则用是药”,管它给谁吃的,只要对症,为何不用呢?
    但是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个方子,我主张在痛风没有急性发作的时候吃,如果急性发作的话,最好还是去医院就诊。
    必须强调的是,“乌鸡白凤丸”,不是包治痛风的特效药,同时它只对脾肾虚损型的会有一定的效果,如果病情严重,仍需正规治疗。因此,我把此方定位在“对于脾肾虚损型的痛风患者会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的位置上。
     

    很多朋友只关注痛风发作时的疼痛,不痛了就不大关心它。要知道,痛风病的疼痛发作,只是痛风的一个表现,我们需要关注身体的其他部位是否也会出现问题。同时,我们更需要关注血尿酸的指标,如果超标,就要考虑改变生活习惯,调理身体。千万不要单纯的认为没有疼痛,就一切平安。这是健康教育需要告诉大家的理念。
    现在,生活习惯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多了,这些疾病,让人们饱受痛苦的折磨,单痛风而言,引起的肾脏疾病,甚至肾衰竭就非常多见,为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因此,我们从多个角度寻找解决方案,是非常有价值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