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医界大家 > 正文
  • 毛德西:岐黄传薪 躬行不辍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4-11 14:49:52
  • 核心提示:《庄子·养生主》云:“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烛薪燃烧虽有穷尽,但前薪虽尽,后薪以续,前后相继,故火种永远不熄。师承是当前被公认的中医教育方式之一,

    《庄子·养生主》云:“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烛薪燃烧虽有穷尽,但前薪虽尽,后薪以续,前后相继,故火种永远不熄。

    师承是当前被公认的中医教育方式之一,其传薪之教已有数千年历史。其师承之法,具有口传心授、师生相印、贴切临床、易记实用等特点,是培养新一代名中医的必由之路。毛德西教授自2012年担任全国名医工作室指导老师以来,勤奋传薪,躬行不辍;弟子们学而不倦,收获良多。今总结成文,以飨同仁。

    耳提面命讲方证

    对于弟子而言,每周跟师临床学习是雷打不动的事。面对面地跟师临诊,师生对坐、耳提面命的心境,是其他方法所无法获得的。每次跟师,毛德西都要选择典型病例,从疾病的证候与方药入手,几句讲解,纲举目张,听者记忆深刻,浸入心田。讲解的重点是证候的特点、方证的结合、方剂的出处、药物的配伍等。特别是对于疑难杂症,毛德西都要作重点讲解。关键的地方,毛德西往往引用经典原文或有关医籍语句,听者常有茅塞顿开之感。对每一位病人,毛德西都亲自书写病例,弟子们则认真书写笔记。为使弟子们尽快掌握其临床经验,毛德西先让弟子们对疑难病人进行诊治,并写好病例,开出方药,然后对其进行指点修正。三年多来,弟子们除记录大量笔记外,还书写疑难病例数百份。弟子张文宗博士深有感触地说:“这样跟师学习,学得快,记得牢。”目前,工作室已初步整理总结毛德西病例一万余份,并打印装订成三册,更利于弟子们随时学习、应用。

    走进基层讲经验

    除带教工作室弟子外,毛德西非常重视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三年多来,毛德西先后带领弟子六次走进基层,传授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每次讲座听讲者均达百余人。讲授内容既有基本理论,又有临床经验。毛德西讲课,主题明确,内容充实,语言简练,可信实用。听讲者反应强烈,认为“这种讲课,中医味浓,像喝了口美酒,久久难忘。”在兰考讲课期间,毛德西特意带领弟子们参观了焦裕禄纪念馆,让大家亲身体会焦裕禄那种亲民爱民的精神,并亲自撰写文章,一篇是“做亲民爱民的好医生”,一篇是“劝君举笔须留意”,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上。2015年3月15日,毛德西在其长子病重期间,还亲自带领弟子到远离郑州几百里外的临颍县瓦店镇进行义诊。期间,闻及儿子病危,方乘车往回赶路,待到医院时,儿子已奄奄一息。丧子的悲痛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待安排好后事,毛德西又于5月初带领弟子到河南新乡进行学术讲座。他这种忘我的传承情怀,使每一位弟子都深受感动。大家在内心默默地念道:唯有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跟上老师的步伐,学好老师的经验,不辜负老师的殷切期望。

    拜师学艺师徒行

    毛德西常给弟子们讲起清代名医叶天士拜师的故事。叶氏闻及他人擅治某疾,就前往拜之为师,史称“前后凡更十七师”,堪称医林佳话。毛德西在传承经验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前辈的学术思想。2013年以来,毛德西带领弟子先后拜访邓铁涛、李振华、周仲瑛、张学文、刘尚义等五位国医大师。每次拜访,毛德西都认真听讲,并亲自做笔记。回来后,又亲自将大师们的讲录整理成文,供大家进一步学习体悟。特别是邓铁涛大师,专门为毛德西及其弟子讲解“铁杆中医”的含义,并书赠毛德西:“做一名铁杆中医,以振兴中医。”大师们还将自己的学术著作赠送给毛德西与弟子们,表达了前辈对后学的殷殷之情。大师们严谨的治学精神与宽阔的心境,不但使后辈人学习到了宝贵的临床经验,更坚定了大家的传承信念与做一名“铁杆中医”的决心。毛德西还专门编印了《国医大师拜访记》,发给年轻学子,使大师们的经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数年指点洋弟子

    2010年夏季,两位意大利医生走进毛德西诊室,他们都是五十开外的人,并已是当地著名的中医医生。多方了解后,他们认为,在毛德西这里可以学到传统的中医诊疗经验。自此,每年夏季都要来学习一个月。他们不懂中文,毛德西就让研究生用英语为他们翻译,或用拼音文字写出来。每至下班,这样的拼音文字都会写几十张。在一个月学习时间里,毛德西还给他们讲三次课,同样是毛德西用中文讲,学生用英语翻译。每次讲课,内容充实,气氛活跃,有问有答,十分融洽。2014年,应他们的多次要求,两位意大利朋友正式拜毛德西为师。在拜师会上,两位“洋弟子”说:中医博大精深,拜毛德西为师,跟毛德西学习,是幸福,是机遇,是投缘。并反复表示,要将中医知识与诊疗经验在意大利多宣讲,多应用,使更多的意大利人受益于中医药,获得健康与快乐。为使意大利朋友进一步了解中医、学习中医,毛德西为他们撰写了《中医诊断与常见病治疗》一书,于2015年以中、意文对照形式在意大利正式出版,受到意大利朋友的青睐。

    文章不写一字空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句杜甫的名言,是毛德西经常给弟子们讲解的一句话。五十多年来,毛德西出版学术著作三十余部,发表学术文章百余篇。他说,写文章是总结,是交流,是提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方式。毛德西对文章的撰写要求非常严格,凡弟子写的文章,他都亲自修正,包括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有时把弟子请到家里,面对面地讲授;有时则在电脑上进行对应修改。几年下来,弟子们的写作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弟子理萍,虽然在基层工作,但勤于笔耕,她写的论文与医案,经过毛德西修正,多次在报刊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毛德西常说,做学问写文章,来不得半点草率和马虎,要做到“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文如其人”,一个人的水平高低,一看文章就知道八八九九了。现在的问题是文章不精炼,空话多,中医味淡。为此,毛德西将近现代中医大家的论文汇集成册,分为理论篇、经验篇,约五十余万字,人手一册。弟子们说:毛德西想得真周到,这真是十分难得的学习资料,一定要好好学习。

    肺腑之言话医德

    毛德西非常重视医德教育。他常将《伤寒论·序》与《大医精诚》作为医德教育的范文,进行讲解。他要求弟子对待病人要做到“三心”,即诚心、耐心、细心。他常说,不会给百姓看病的医生,就不是好医生。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用经方,因为经方效捷、价廉、简便。有一位农民在看病的时候,小声说道:我是卖三袋小麦来看病的。毛德西听了,含着眼泪对弟子们说:对待这样的农民兄弟,我们还敢开大方、贵方吗?毛德西说,张仲景所说的“下以救贫贱之厄”,才是医学救治的目的。只要是远方来的农民兄弟,他都加班诊治。有时忙到下午,别人上班了,毛德西才下班。问他累不累,他说:我们累一点,病人早看早回家,免得家人挂念。毛德西告诫弟子,医德不能光挂在嘴上,而是要落实到对待病人的心态上。从接诊到把脉问诊,最后拟方用药,都要一丝不苟,和蔼可亲,细致翔实,交代清楚。要使病人带着痛苦来,满怀希望走。正是有这样的医德医术,前来就诊的病人总是络绎不绝。毛德西总是说,病人来看病不容易呀!我们要多加体会,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这样才能对得起咱们的衣食父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