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食疗养生 > 正文
  • 冬日吃火锅有讲究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2-05 08:31:35
  • 核心提示:一年四季中,要数冬季最适合吃火锅。看着食材在高汤中翻滚,想着那鲜美炽热的口感,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也热气腾腾。不过火锅虽味美,但也要注意,许多爱吃火锅的人由于吃得不当容易引发

    一年四季中,要数冬季最适合吃火锅。看着食材在高汤中翻滚,想着那鲜美炽热的口感,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也热气腾腾。不过火锅虽味美,但也要注意,许多爱吃火锅的人由于吃得不当容易引发腹泻、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一些看似“养生”的火锅,其实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很大危害。来看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我们冬季吃火锅怎样既过嘴瘾又健康。

    如何健康吃火锅

    路志正指出,首先,火锅的配料应根据不同的季节而有所调整。冬季天气寒冷,气温降低,应多食敛阴护阳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鸡肉、香菇等热性食物以调节体温。调味料可用辣椒、胡椒、生姜。火锅用料中应多配胡萝卜、菠菜、豆芽等以补充维生素。火锅汤宜汁浓肥鲜、色深醇厚,突出原汁原味,不宜食用冷饮和生冷食物。涮锅时应先喝小半杯新鲜果汁,果汁可刺激肠胃分泌、助消化,还可使小肠上部呈酸性,有助于钙、磷的吸收。先吃蔬菜再吃肉有助于营养的合理吸收、减少胃肠负担。白酒或葡萄酒可以杀菌、去膻,非常适合涮羊肉时喝,但也不能多饮。蔬菜汁、乳品和植物蛋白饮料,如酸奶、杏仁露、椰汁、凉茶等,适合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

    吃火锅时可以配点红薯,因为肉类食品是酸性食物,而红薯是碱性食物,两者进入胃中就可以酸碱中和,使我们的体内保持酸碱平衡。还可多涮些蔬菜,蔬菜含大量维生素及叶绿素,其性多偏寒凉,不仅能消除油腻,补充冬季人体维生素不足,还有清凉、解毒、祛火的作用,但蔬菜不要久煮,否则将失去其营养价值及清火的功效。还应适量放些豆腐,有的豆腐含有石膏,在火锅内适当放入豆腐,不仅能补充多种微量元素,而且还可以发挥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作用。白莲藕是人体调补的良药,加入白莲藕可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还要放点带皮的生姜,因为姜皮辛散,有散火除热的作用。吃完火锅后可喝些发酵型酸奶,酸奶对胃黏膜有一定保护作用。

    吃火锅应注意的几点

    铜锅不能立即使用 铜锅停用一段时间后,锅内表面会与水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产一层绿色的铜锈,这就是碱式醋酸铜或硫酸铜,这两种化学物质都有毒性。因此,在使用铜锅前一定要用布浸蘸食醋,再加点盐擦拭,把铜锈彻底刷洗干净再用。

    根据不同的食物掌握火候 毛肚、肉片、海产品等涮的时间过长,其营养成分就会大量损失。贝类食物如不熟,则很容易使潜藏其中的寄生虫卵进入体内而导致各种寄生虫病。

    谨防烫伤 火锅浓汤的温度很高,食物取出即吃的话,很容易烫伤口腔、舌部、食道及胃黏膜。特别是常生口疮的人,吃火锅后容易引起口疮复发,长期高温饮食的刺激,还会导致食道癌的发生。

    不要吃得太麻、太辣 太麻、太辣的食物会刺激口腔、食管与胃肠道的黏膜而使其充血和水肿,从而诱发一些疾病。口腔炎、慢性咽炎、口腔溃疡及慢性胰腺炎、胆囊炎及上腹部做过手术的人都不要吃火锅。

    水发的食物不要多吃 毛肚、鱿鱼、黄喉、玉兰片等水发的食物,看着让人食欲倍增。但有些是用有毒物质发泡的,可能会腐蚀人的肠胃,导致溃疡,甚至致癌。

    涮羊肉不宜放醋 羊肉火热,可益气补虚。醋中含蛋白质、糖、维生素、醋酸及多种有机酸,其性酸温,消肿活血,应与寒性食物搭配,不宜与羊肉同吃。

    吃剩的菜和汤不要再吃 因为火锅的表面镀层会与汤汁发生反应,产生硫酸等化合物后溶解在汤中,若是用了隔夜的火锅汤汁,会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引起急性中毒,所以汤汁最好不要在锅中过夜或长时间存放,也不宜再吃。

    鲜肉要涮透涮熟 有些人在吃火锅时习惯把鲜嫩的肉片放到煮开的汤料中,稍稍一烫即食。这样短暂的加热并不能杀死寄生在肉片细胞内的弓形虫幼虫,进食后,幼虫可在肠道中穿过肠壁,随血液扩散至全身。因此孕妇不宜吃火锅,否则幼虫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会造成流产、畸形等严重后果。为此,有关专家告诫,为了使胎儿健康发育,孕妇忌吃火锅,偶尔食用时,一定要将肉片炖熟煮透。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