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学术动态 > 正文
  • 近30年研究历代中医学术争鸣之文献述评

  • 来源: 作者:马杰,严世芸 时间:2015-08-14 07:45:23
  • 核心提示: 学术争鸣是一门学科成熟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在中国医学史上,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研究的深化,曾出现过多次学术争鸣。这些争鸣客观上活跃了学术风气,推动了医学的进

     

    学术争鸣是一门学科成熟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在中国医学史上,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研究的深化,曾出现过多次学术争鸣。这些争鸣客观上活跃了学术风气,推动了医学的进步。近年来,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探索当代中医创新和发展的道路,诸多学者对中国医学史上的学术争鸣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当今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创新提供思路与借鉴。笔者通过文献检索,试就1981-2011年间国内外学者研究历代中医学术争鸣的状况作一概述。

    1 以历史时期为主线的断代研究

    此类研究方法较多,研究者选取某个历史时期医学争鸣的焦点,通过分析其渊源、发展及影响,进而探索其现代意义。

    1.1 先秦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性著作,由于其“殆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九灵山房集》),因此书中多处出现了学术见解不同的印迹。王庆其通过辨析《内经》中的脏腑理论、营卫之气运行路线问题、标本理论和病传理论这几个基本理论认识上的分歧,提出在《内经》时代学术争鸣就已存在,并认为这些争鸣丰富了医学内容,充实了理论体系,开拓了后世各家学说之先河。侯公林等通过整理《内经》中养生理论、脏腑理论的争鸣,印证了前人吴士元的观点《黄帝内经》本身就是一部各家学说的书”。翟双庆研究了《内经》中的学术流派,认为以医家名称和专题学说为纲进行划分存在不足,主张以阴阳、五行为纲探讨《内经》中的医学流派。任秀玲认为,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汇集了道、法、儒、墨、名、阴阳、农、兵等众多学派,开展百家争鸣,诞生了采众家之长的道家黄老新学,同时也成就了《内经》。方满锦系统地评述了1988-2008年间研究《内经》与先秦诸子争鸣的文献,认为此类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道家和儒家,而对其他诸子着墨不多。

    1.2 魏晋隋唐时期
    晋唐时期,民族文化融合伴随着思想争鸣,对中医临床各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吴潇湘通过整理晋唐时期方书发展的史料,认为以“著述方书、杂收医方”为特色的晋唐方剂学的形成,离不开儒佛道三家的长期斗争和相互融合。潘华信通过论述晋唐医学的理论成就,指出这一时期的医学界具有广博兼收、崇尚实效的特点,对于某些暂时不能理解的内容,姑存其旧,而不是轻易否定,这种风气推动了医学实践的进步。胡蓉等分析了魏晋南北朝医家的特点,认为在这一时期由于受政权更替频繁的影响,医家之间的争鸣与考较也比后世多见,客观上促进了医术的交流、精进与融合。

    1.3 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的医家学说历来是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与之相关的文献不胜枚举。而对于这一时期学术争鸣的研究,则主要有以下几个角度。

    1.3.1 金元医家学术争鸣的渊源  张家玮等总述了《内经》中五脏阴阳辨证对中医各家学说形成的影响,并着重分析其与金元医家学术观点的关系。董尚朴通过整理金元医家《内经》研究的学术争鸣,阐述了部分争鸣产生的理论渊源。章健等通过探析《局方》的学术特点,对该书引发金元医家学术争鸣进行归因研究。范磊等从《局方》盛行的原因着手,提出了金元医家围绕此书开展争鸣的意义。朱立鸣论述了《局方》的功过与朱丹溪的“发挥”认为前者是后者产生的原因,但后者并未全盘否定前者。易法银梳理了金元医家之间的师承与私淑关系,认为他们之间的学术争鸣离不开互相渗透。

    1.3.2 金元医家学术争鸣产生的人文哲学因素 常存库从三方面论述了理学思想争鸣对中医学派形成发展的影响,认为理学的思想争鸣是中医学派形成的哲学背景,同时为各家学说提供了哲学方面的论据,而各家学说的争辩与补充促进了中医理论的深入发展。赵鸿君通过对河间、易水两大学派的传承关系、医学发展创新与医学交流的探讨,揭示了理学为金元医家学术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不少新的概念和有价值的理论要素。刘晓庄认为,北金南宋的对峙客观上使得学术氛围宽松,有利于学术争鸣的产生。袁艳丽等从宽松的社会环境、理学兴起以及医家个人的思想基础三方面概述了金元时期医家学术争鸣产生的条件。

    1.3.3 金元医家学术争鸣的现代意义  杨文斌等通过整理古籍中金元医家之间的学术争鸣和渗透,认为金元诸家都能在肯定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异议,且排除了非学术的干预,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杨静等既肯定了金元医家学术争鸣的一面,又提出了这些医家在师承关系上还体现出全面继承、兼收并蓄的一面,认为对当今的中医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杨久云等从“王道”“霸道”的角度出发,探析了金元四大家之间的争鸣,并对当今中西医的争鸣提出建议。

    1.3.4 南宋永嘉医派的学术争鸣  刘时觉等通过对《易简方》相关著作及争鸣的考证,提出了永嘉医派的历史地位。赵艳等通过探析永嘉医派的学术思想,认为围绕《易简方》展开的学术争鸣与河间、易水学派南北呼应,共同开创了宋金元时期医学繁荣的局面。

    1.4明清时期
    涉及明清时期学术争鸣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4.1 伤寒学派内部争鸣  孟庆云通过整理古籍,述评了伤寒学派中错简重订与维护旧论的争鸣,认为两派争鸣尽管推进了学术的发展,但由于朴学治学方法的局限,未免惟问其古,不究其真。黄英志从编次、三纲鼎立、三九七法三个争鸣比较集中的命题,对明清之际研究《伤寒论》的学术之争进行了梳理。李克绍则对围绕《伤寒论》的争鸣提出了相对负面的评价,他认为这是由于一些古代学者咬文嚼字、主观想象和脱离临床导致的。

    1.4.2 伤寒温病两派争鸣  邓先瑜对伤寒温病学派争鸣的源流、焦点做了论述,认为两派的理论均源自于《内经》临床实践各有侧重。李洪涛认为,寒温之争在明清时代趋向激烈,是外感病临床实践发展的必然;寒温对峙并非相互否定,而是彼此完善。王侃等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入手,对明清时期伤寒温病的争鸣进行了自然环境层面的归因。常淑枫等回顾了金元之前寒温合论、明清时代寒温对峙、近现代寒温融合的史实,提出了寒温统一是外感热病发展必然趋势的观点。

    1.4.3 明清医家与金元医家的系列争鸣  由于“医之门户,分于金元”涉及到明清时代医家医派学术争鸣的研究,一般都要将金元医家结合进来作为—个整体。茅晓从张景岳对金元医家学术观点的争鸣和继承入手,阐述了两者的辩证关系。李戎以张景岳为线索,述评了他与前贤的争鸣以及后人因他而展开的论战。颜新以宋金元时期恣投温燥之弊、明代妄用苦寒之弊、清代滥施温补之弊为主线,归纳整理了上述几个时期的学术争鸣焦点。

    1.5 近现代争鸣
    随着西学东渐,近现代医学的学术争鸣从中医内部扩大到中西医之间。吕光荣认为,当代中医争鸣的几个问题分别是辨证论治问题、西医辨病中医辨证问题、中医辨病然后再辨证论治问题,认为三者各具渊源、各有长短。姜连堃从话语权争夺的视角出发,述评了近现代的中西医争鸣,认为中医在争鸣过程中话语权的失落主要体现在文化翻译上,但在以“科学”为话语标志的范式下,中医仍在不断努力。JeannelShea回顾了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10余年间,国内外学者围绕循证医学是否可以应用在中医学中的争鸣。作者列举了支持者与反对者双方的主张,认为反对者对中医、西医、循证医学和随机对照试验的理解过于简单化,并指出中医与循证医学之间的双向挑战将对中医实践的进步和临床试验设计的改进都有积极意义。

    2 对历代学术争鸣的系统研究

    此类研究不局限于某一历史时期,而是从不同视角对历代的学术争鸣作宏观的评价。章树林认为,中医学术争鸣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医理论所具有的经验性、哲理性和模糊性。孟庆云认为,中医学术争鸣产生的原因正是由于中医建构理论的模式,即在临床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援用当时的哲学理论为间架,再经推断和演绎而概括出来的;这样的模式易导致理论的抽象化和概念的泛化,从而产生争鸣;而这些争鸣只能带来体系内的创新,未曾达到体系的超越。赵颖等述评了历代争鸣与当时社会流行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关系,认为后者对前者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对热点命题的古今争鸣研究

    此类研究聚焦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些热点命题,以回顾古今学者的争鸣观点为基础,或提出自己的观点。韩凤芹回顾了历代医家对阴阳理论的争鸣与发展。李知行归纳了古今学者对相火理论的争鸣。李瑞等整理了历代医家对命门位置的争鸣。余晓琪等概述了新安医家对三焦的争鸣。李剑颖等从传统认识和现代两方面着手,述评了近20年来有关“心”在“主神明”“主血脉”等功能方面的争鸣和再认识。张效霞等从述评古今学者对于“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的争鸣着手,引出对当今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以西解中、盲目攀附或依从西医学甚至现代科学”做法的反思。邢玉端等分析了现代学者对中医体质概念的争鸣现状,认为这些争鸣的产生是因为《内经》中对于体质概念的界定包含了生理和心理成分,这与现代医学的体质概念有所出入;并认为在现代研究中,应把体质概念的外延局限在生理学和病理学的范畴,不能盲目地将心理学的内容纳入进来。

    4 对专科专病的历代争鸣研究

    中医的学术争鸣并非局限在内科,其他专科也有针对相关理论或相应专病的争鸣。

    4.1 针灸学
    张效霞等述评了“由点到线说”、“由线到点说”、“血管发现说”、“线自气功说”这几种对经络起源和形成的争鸣观点,认为以上观点未获普遍认同的主要原因是漠视“文化选择机制”。

    4.2 儿科学
    朱锦善通过整理历史文献,系统回顾了诸如惊风学说、变蒸学说、体质学说和寒温争鸣等儿科学术争鸣;李燕宁等整理了历代医家围绕小儿指纹诊法和小儿推拿展开的学术争鸣。

    4.3 传染病学
    吴文清回顾了近代中医对白喉治法的探讨和争鸣,提出是否“忌表”是争论较为激烈的环节。

    4.4 养生保健学
    何爱华概述了历代医家对服石的迥异态度与争鸣,认为一些著名医家在服石问题上的观点和态度具有历史局限性,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的。

    5 讨论

    纵观中国医学史,学术争鸣现象层出不穷,近30年来对此进行回顾整理、述评析因的研究也较为丰富。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主要有断代研究、系统研究、热点命题研究与专科专病研究。在总体上,研究的范围较为广泛,史料的整理较为全面,对启示当代中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有关中医学术争鸣的研究课题仍有值得深入探索的内容。第一,对于部分历史时期的史料需要进一步挖掘。作为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最为激烈的魏晋隋唐时期,医学界的学术争鸣并不亚于后世。随着针对这一时期医家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医学争鸣的研究也该有所展开;第二,对于历代医家专科专病成就的研究,在回顾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可以尝试规律性的总结,以助于相关学科和病种在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发展;第三,对于中医学术争鸣产生的析因研究,则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其与人文、自然科学的融会。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相关学科的影响,也离不开自然因素与社会环境的制约。如何通过多学科融会,为中医学术争鸣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研究提供新的论据,是该项研究的前瞻所在;第四,对于当代中西医争鸣的研究则需要摒弃非学术因素的干扰,站在当今医学模式转变的时代前沿,探寻两者在循证医学模式及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下和谐交融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