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辨证施治 > 正文
  • 从阴阳交替看夜半发病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09-18 15:56:13
  • 核心提示:导读:《黄帝内经》言:“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伤寒论》有6条格式统一的“欲解时”条文,可见疾病与时间是有一定关系的;而子夜又属阴阳交替之时,脏腑阴阳不

    导读:《黄帝内经》言:“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伤寒论》有6条格式统一的“欲解时”条文,可见疾病与时间是有一定关系的;而子夜又属阴阳交替之时,脏腑阴阳不调则可能在此时发病。本文作者选取的4个医案,均参考了发病时间,探索阴阳消长而确定治法。
    半夜阴阳交替与发病的关系

    生物节律,时空效应,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都有一定的影响,中医学很早已重视这种关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于天气。”中医学把这种关系称为“天人相应”。《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若脏腑的阴阳偏颇,出入升降不能与昼夜阴阳消长同步,可在子夜阴阳交替时发病。本文选录半夜阴阳交替时发病的案例数则,从阴阳消长的角度探述时空效应与发病治疗的关系。

    胸痹案

    女患,50岁,1984年1月10日诊。有冠心病及肠粘连史。月余来,每晚23时许,左上胸闷刺痛,形寒战栗,兼见腹胀,大便软而不畅,面虚浮少华,脉沉细,舌淡苔薄润,舌下筋脉、成片状。拟温补阳气以复其运,活血通脉以祛其闭。

    处方:生黄芪15克,党参10克,桂枝9克,淡附片12克,炙甘草6克,炒白芍9克,丹参12克,桃仁10克,降香9克,制香附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兑入黄酒3匙同煎,服7剂后上述症状缓解。

    按: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本案时值隆冬,阴寒主令,气虚阳衰,脏腑失于温煦,血脉因之痹阻。逢夜半阴拢而病增,温补阳气,和营通脉,以酒为使,助其行也。

    失眠案

    女患,42岁,1983年5月30日诊。旬余来,每于半夜2时左右烘热而醒,上半身汗出,烦而心悸,脉细寸弱,舌淡红有裂纹,拟补益心脾,滋阴和阳。

    处方:生地12克,太子参12克,白术9克,麦冬10克,茯苓12克,炒枣仁9克,淮小麦30克,知母6克,百合10克,炙甘草4克,生牡蛎30克(先煎),龙齿15克(先煎),灯芯5札。7剂安。

    按:《难经》说:“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本例患者思虑劳倦,心脾气阴暗耗,是以半夜阴阳交替之时,机体不能自我调节与时空节律同步,虚阳浮动,液不内守而烘热汗出;阴不恋阳,阳不入阴而不眠。以四君子汤、生脉散、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等加减,和阴阳乃安。

    惊悸案

    女患,28岁,1983年7月10日诊。较长时间以来,每于半夜耳边似闻呼叫声,随即惊醒,心惊不宁,胸闷似负重压,平时稍闻响声,惕然而惊,舌边瘀斑,舌下筋脉紫、成片状,脉细弦。拟理气祛瘀,和阴阳而宁神。

    处方:柴胡6克,枳壳6克,制香附9克,合欢皮12克,旋覆花9克,生地12克,当归10克,赤芍6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6克,丹参12克,桔梗3克。服药12剂后,惊悸未作,能安寐至清晨5时。

    按:夜半阳蛰后,神魂安其舍。本例患者系气滞瘀阻胸中,阴阳出入交合之路被阻,阳不入阴,神不安舍,属王清任血府血瘀之症,以血府逐瘀汤为主,廓清阴阳出入之路,阴阳交则安。

    心肌炎后遗症案

    女患,31岁,1982年10月31日诊。前一年春季患心肌炎后,深秋及早春之际,常于半夜0〜1时许,小腹以下攻冲,有上逆之势,肠鸣漉漉,胸中痞闷,心中悸动而恐,舌淡微胖,苔薄润,脉细弱。拟补气温阳,化饮降逆。

    处方:党参10克,熟地12克,白术9克,制半夏9克,陈皮6克,茯苓9克,桂枝12克,甘草5克,淡附片9克,生姜3片,紫石英15克(先煎),补骨脂10克。5剂,药后症状缓减,仍守原法进治而安。

    按:人身精微之秘藏,废浊之宣泄,皆阳气之功。本例气虚而心肾元阳不足,不能温化水饮,饮邪上凌而惊悸欲作奔豚。饮为阴邪,半夜阴拢,阴得阴助而病作。以温阳化饮平逆,兼以补气崇土而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