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医界大家 > 正文
  • 辨阴阳寒热,视天人相合—记北平国医学院创始人之一金书田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05-27 15:22:08
  • 核心提示: 1 生平简历金书田,字耆康,男,满族,北京市人。生于1884,卒于1971年,享年87岁。金书田为清皇族爱新觉罗后裔,幼年家道中落,于北京幼师学堂毕业后,移居后海广化寺中深研岐黄,施诊济世。1

     

    1 生平简历


    金书田字耆康,男满族北京市人。生于1884卒于1971年,享年87岁。金书田为清皇族爱新觉罗后裔,幼年家道中落,于北京幼师学堂毕业后,移居后海广化寺中深研岐黄,施诊济世。1928年任北平国医馆医学股主任,1930年任北平国医学院董事兼内科讲师,讲授温病。建国后,历任北京市卫生局、北京中医学会及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顾问,并当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曾与蒙医活佛座谈医事,交流学术于雍和宫。对文学经史亦研究有素,常为门人背讲《左传》,法学家张友渔副市长曾多次访谈。


    2 学术成就


    金书田临证经验丰富,在温病上尤有独到之处。如其”对麻疹应透表,不可辛温,也不可恣用寒凉”的学术思想,到现在仍有指导意义。金书田与肖龙友、杨浩如、张菊人、左季云、汪逢春、韩一斋、刘松云等于30年代创立北平国医学院,擅长温病,曾讲授过《中医诊断学》,培养了大批高级中医人才。其传人邵道斋、索延昌、谢海洲均为国内知名的中医专家。


    3 治学特点


    金书田平生对医学经典著作《内经》、《难经》颇有研究,对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兰台轨范》、《临证指南》以及王士雄的《温热经纬》等书十分赞赏。他在继承前贤所创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其辨治温热病的独特经验。


    金书田善于结合时势、地域、气候特点治疗疾病,认为现时人口众多,人多私欲,阴虚者多,而阳虚者少,故治疗虚证应参考《理虚元鉴》,不可拘泥于小建中一法;治疗中风不偏执于小续命汤一方。在博采叶天士、王孟英等温病大家辨治温病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金书田结合临床实际,遵其理而不泥成见,对于麻疹等传染病的辨证论治既不施辛温之剂,也不过施寒凉之药,用辛凉解表之药并辅以活血滋阴之品而常获捷效。


    4 学术思想


    4.1 麻疹不可恣用寒凉


    麻疹是儿科常见的传染病,其发病是由肺胃蕴热、感受时邪所致。肺主皮毛,胃主肌肉,故肺胃蕴热而感时邪,则周身发疹而色赤。脉象以浮数紧者为顺症,沉弱微细为难治,盖麻疹喜见阳脉而恶阴脉也,小儿患此手纹必紫。金书田认为治疗此病宜辛凉解表,而活血、滋阴之品尤不可缺。总之宜以《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为法。解表之品如豆豉、苦梗、薄荷、荆芥穗、菊花、桑叶、牛蒡子、鲜芦根、葛根、芫荽等;清凉之品如金银花、生栀子、条芩、瓜蒌、鲜竹茹、鲜竹叶、知母、连翘、天花粉、生石膏等(在疹出三四日内、烦躁不止者,可加生石膏三四钱,但不可重用石膏,否则疹必遏伏);活血之品如板蓝根、牡丹皮、鲜茅根、紫草、赤芍等;滋阴之品。如大生地、麦冬、连心、玄参、沙参等;均为其常用药物。其惯用的治麻疹效方为:板蓝根二钱半,生地五钱,金银花三钱,生栀子二三钱,连翘三钱,牛蒡子一钱半,荆芥穗二钱半,苦梗二钱,鲜芦根六钱,淡豆豉三钱半,菊花三钱,桑叶二钱半(此成人量,小儿用量酌减,根据病情增减用量,不可拘泥)。加减:只出痧者,可用本方加滑石粉二钱,木通三钱,生桑皮二三钱,用以利水,盖痧多挟湿也。斑若成片,较麻疹略大,可用本方加入大青叶少许。水痘颗粒大,若水珠然,周围有红盘,可在本方内加车前子二钱上下、扁豆皮三钱、茵陈蒿二三钱、白通草二三钱、滑石粉二钱、泽泻二钱。《徐洄溪医案》云:“地黄得滑石则不助湿”。盖水痘纯为湿热也。如大便不坚者滑石减量。兼喉疼者加川贝、杏仁、马勃、射干;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散;抽搐者加嫩钩藤、丹皮及安宫牛黄散;喉烂者可吹锡类散。麻疹不忌作泄,泄则火有出路,切不可补,但泄不止者恐麻疹内陷,故加粉葛根,成人不过二钱,小儿则只一钱或五分,用以升提,则泄可止。久泄不止者可加山药、滑石,补而不滞。


    金老认为:麻疹不可用辛温药,恐其燥烈伤阴,以火济火,然不可恣用苦寒,恐寒凉遏伏,疹不得出矣。盖寒则凝,温则行。麻疹忌食火热之物,亦不可食寒凉之物,忌食荤腥,恐妨消化且生痰助热。切忌受风,受风则回紧,不可入浴,恐汗出多,有伤津液。禁用之表药有:麻黄、桂枝、升麻、柴胡、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等。大黄用之不当则作泄,疹毒必内陷。大青叶多用亦相同,惟较大黄稍逊。麻疹不仅辛温、温补之品忌用,即莲肉、扁豆亦在所禁。药用过凉则冰伏其邪,过热则无异抱薪救火。古人曾说“痘宜温,疹宜凉”。言治疹不应用热药。俗云“走马看伤寒、回头看痘疹”,言疹多变幻也。治麻疹,如专用辛凉解表,不加滋阴液之药,虽出,顷刻之间,汗出不止,而疹随没,病人即出现危象。


    对于麻疹及其兼证,金书田提出麻疹无碍于咳嗽,咳嗽能振动脉络,使疹易出。不咳属闷疹,多难治。疹出透后,咳嗽虽不能立止,渐渐即止,不必忧虑。麻疹愈后,不知慎避风寒,以致久咳不止,成为痧痨者有之。治用清肺法,滋阴液加解肌药。如麻疹兼喉痛者,不可专顾喉痛,而忽略治疹,盖疹透喉自松。如遇麻疹逗留不透出者,可用小红萝卜缨(即鲜叶)同大麻子和捣之,以手蘸之,摩擦患者周身,则疹立出。麻疹并非只限于幼儿,即使成年人、老年人,亦屡有患者。


    总之,麻疹虽属温热病,不能用辛温药,但也不可恣用苦寒,恐寒遏疹陷;饮食上应注意忌食寒凉,恐妨碍消化而伤胃;起居上慎避风寒,恐生变证,也不致遗留久咳而难愈。


    4.2 重视时势、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四时不正之气,烈风、淫雨、亢旱皆能致疫,气候反常,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皆能致病,但亦须视人体之强弱、抵抗力如何来判断。


    早年地广人稀,而今时人众多,气候偏湿,加之繁劳私欲,阴虚多于阳虚,故而病温者多,病伤寒者少。昔日纪晓岚曾出使新疆,其诗有“万家烟火暖云蒸,消尽天山太古冰”名句。当今之时,痨病阴虚者众,阳虚者寡,因而治虚痨不可泥于小建中汤,治此症当参朱丹溪之法及明代汪绮石《理虚元鉴》之论。再有治中风一病,不可泥于小续命汤,今时患其中外风者少,而类中于痰、火、阴虚者多,治此病当参考尤在泾《金匮翼》及三张所论。


    疟疾一证,本在伤寒少阳经,半表半里、寒热往来为伤寒正疟,宜用小柴胡汤治之,此绝非暑疟、温疟、瘴疟等类之疟也。杨栗山云:“今之世温病多而伤寒少,岂有今世之疟疾,伤寒疟多而伤暑疟、温疟少之理乎”。


    痢疾为病总不离乎湿热,读云:“痢无补法”,唐容川论之最详,要之不见痢久脾虚下陷,万不可早用补药耳。霍乱之流多属湿热凝结,或贪凉过度之故,分辨此证之阴阳,要看其口润、吐泻无酸腐、小便清长者多属阴,为寒霍乱;其口燥、吐泻有酸腐、小便短赤者属阳,为热霍乱。若寒热不分,不知热深厥深,假寒真热之理,动辄桂附,则必殆害于人。徐灵胎谓:“寒霍乱千不得一者也。”治此证当参照郭佑陶著《痧胀玉衡》和王孟英之《霍乱论》。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