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自然疗法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自然疗法 > 针刺疗法 > 正文
  • 针灸腧穴的主要性能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6-01-28 14:09:38
  • 核心提示: 腧穴的命名,与天人相应理念有关。取义于天的如天柱、天府、天容、天突、天枢等。取义于地的更多,腧穴和经脉的概念主要来自地理。根据《灵枢》、《针灸大成》的腧穴名称,也可

     

    腧穴的命名,与天人相应理念有关。取义于天的如天柱、天府、天容、天突、天枢等。取义于地的更多,腧穴和经脉的概念主要来自地理。根据《灵枢》、《针灸大成》的腧穴名称,也可看出其与山、川、河、谷、丘、陵等地理、地貌有关。其中有海(照海、小海、少海、气海)、河(四渎)、溪(太溪、后溪、解溪、侠溪、阳溪、天溪)、沟(支沟)、地(地仓)、井(天井)、泉(涌泉、阳陵泉、阴陵泉、曲泉、廉泉、天泉)、池(阳池、曲池、天池)、山(承山、昆仑)、丘(商丘、梁丘、丘墟)、陵(大陵、下陵、外陵)、谷(合谷、然谷、陷谷、通谷、阳谷、阴谷、前谷、漏谷)等。腧穴的发现与命名,不仅是表面解剖学的问题,而且还有深层内涵。物之贯通联络而有条理者谓之脉,经脉正是喻象地脉之谓。

     腧穴是经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针灸施治的作用点,根据临床针灸的观察和动物实验的研究,腧穴有八种性能。

    1.内通性与外通性

    腧穴通过经络和脏腑相通,经气在经络中转输,腧穴为转运站,也可反映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对腧穴施以针灸,可以把气转至脏腑,起到相应的调节作用。腧穴有引邪外出的作用,《难经·六十七难》:“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指出内脏或阴经有病,具有病气常出行于阴分的腧穴,并从阴病行阳、阳病行阴的机转。这里阐述了取阳分腧穴可以调整经气而引邪外出的道理,也道出了针刺腧穴之所以有效的原理。腧穴又外通肌表,它不仅是一个孔隙,也是气游行出入和外邪侵入人体的门户。例如风从上受,外风常从风池、风府穴侵入;湿从下侵,湿邪常从涌泉穴侵入人体;寒从背淫,寒邪常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侵入人体。针灸疗法就是利用腧穴的这一性能,把各种治疗手段的信息(如针、灸、按摩、电、激光、药物注射等)输入人体。

    2.遥联性与相关性

    腧穴通过经络之网和本经或其他经的穴位相联系,也能与不同部位的器官、不同经的脏腑相联系。因此,腧穴与腧穴,腧穴与脏腑器官都是休戚相关的。经气通过腧穴在本经的传导反应为循经感传,也可传达数经。

    3.特异性与选择性

    各腧穴的功能各不相同。不仅腧穴与非腧穴之间,在不同腧穴之间也有相对的特异性。表现在针灸时腧穴对某些内脏器官或某些疾病有较强的特异作用,甚至有本质上的差异。如针刺照海、阴谷等穴可利尿,针刺肾俞、京门穴可抗利尿;针刺阑尾、内庭等穴可治疗阑尾炎;针刺光明、内关等穴可治疗高血压病等。

    4.多样性或双向性

    某一腧穴的功效可表现为多样性,即针刺同一腧穴对不同脏腑器官有多方面的功能。如针刺三阴交可治疗脾、肾及心等经脏的疾患。有时,在不同条件下,针刺某腧穴对机体有良性的双向调整作用。如腹泻或便秘都可取大肠俞;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都可取内关等穴。

    5.对称性与全息性

    腧穴的分布在形态上或功能上呈对称性和全息性。多数腧穴是以任督二脉为中轴左右对称的分布,因此,很多腧穴是成双成对的。一些腧穴还具有相关群的特征,某些局部区域的腧穴,如眼、耳、面、手、足等穴群似为人体全身腧穴的缩影,表现为全息性。

     6.层次性

    腧穴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立体结构,它有一定的深度和宽度,围绕某一中心点成同心球状。针刺时,针尖抵达穴区即有效,愈近中心点,效应愈强。

    7.公度性

    腧穴的位置可以用共同的量度标准来标量,常用中指同身寸。例如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膝下三寸。

    8.放大性

     腧穴在转输气的信息时,具有内向或外向性放大作用。如邪气从腧穴袭入人体则病重;治疗信息或载体从腧穴输入人体则效果增强;武术竞技时点击腧穴时可有超强作用的效应等。

    人体腧穴的上述性能表现了人体是统一的整体,也体现了人体与环境相适应的机制。腧穴的特异性和多样性是针灸辨证论治的基础,在临床选穴时可以“一病用多穴”,也可以“一穴治多病”。临证时,要取得好的疗效,除辨证施针外,还依赖于手法和治疗方式,这就需要把握腧穴的层次性、公度性和放大性。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