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中医疗法 > 正文
  • 良药不苦有点甜

  • 来源: 作者:魏佳奇 时间:2015-09-14 08:15:33
  • 核心提示:良药何必定苦口,苦口岂是真良药常言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小时候,每当生病需要喝中药时,看着黑乎乎的汤水,还没喝就皱起眉头、撅起小嘴。甚至,还要挤出

    良药何必定苦口,苦口岂是真良药

    常言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小时候,每当生病需要喝中药时,看着黑乎乎的汤水,还没喝就皱起眉头、撅起小嘴。甚至,还要挤出几颗眼泪豆儿和着汤药下肚。那是怎样的苦楚呀!从此,幼小的心里,就烙下了一个印记——中药太难喝了。

    倒是西药片片吃着简单,母亲用瓶子碾碎了,放在汤匙里,加点水,再用手指搅和搅和;我呢,眼一闭牙一咬,就下去了。长苦不如短苦。等长大点,能吞下整个药片,就更没问题了,还暗自高兴,有糖衣包着,舌头一舔,甜甜的。殊不知,那个“糖衣”后边还有两个字——“炮弹”。

    长大了,因缘际会,我学了医,学了中医,更加有幸的的是,有缘接触到了中医的正统血脉——经方。这时候,一个个新鲜而又令人血流加速的名词像精灵一样撞击着我,“一剂知、二剂已”“覆杯而愈”“效若桴鼔”“立竿见影”,我浑身为之一震,这才是中医!

    原来,中医不是“慢郎中”,中医不是什么病都要吃上两三个月的药,甚至更久;中医(药)不是吃不死人也吃不好人;中医(药)也不是只有黄芪、当归来摆摆花架子。

    更有趣的是,当把目光从板蓝根、金银花、连翘身上移到经方花园时,青青葱葱拔节的麻黄,散发着辛香的桂枝,温润如玉的茯苓,甜甜的烤得有点焦香的炙甘草,麻麻咸咸的附子……酸苦甘辛咸,啥味儿都有。

    原来,不是所有中药(汤)都是黑乎乎的,也不是所有中药都只有“苦”一个味儿。麻黄汤、桂枝汤、苓桂术甘汤、四逆汤……仲景先师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大多数方子,熬出来竟然不像儿时吃的中药汤那么的黑、那么的苦。嘿嘿,有的竟然还是甜甜的,尤其是,善巧的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形下在处方中多加点甘草,或者是多放几枚红枣,那味道就更容易接受了。

    还记得,有一次,给未见过几次面的表哥家的女儿看咳嗽。甜甜,5岁,咳嗽两月余,看遍了家门口的中西医,中药、西药都吃了,还是咳。表嫂领着她到我家时,因平日见得不多,甜甜怯怯地躲在她母亲背后不肯出来。

    刻下:咳嗽,无汗,口渴,舌苔黄,胃口不好,径书大青龙汤原方2剂。

    第二日,路过她家,顺便进去了解了解情况,一见到我,表嫂就高兴地说:“今天早上起来就基本上不咳嗽了,只有偶尔的一两声,以前早上咳得气都喘不过来。”而昨晚只是喝了第一剂药的第一顿;再问药费,一共两块多。说话时,甜甜竟主动走过来,用小手缠着我的衣襟,再没了昨日的生疏。我问她:“药苦不苦?”她摇了摇头。表嫂还补充道“药汤喝了,她还捡了里边的枣子吃了呢。”

    好像,是这个令她喝了好受的汤药,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欢喜,赞叹。古人说:“一剂知,二剂已”,诚不我欺也!

    随后,在能放枣子的处方时,就会有意识地稍稍多放几枚,尤其是开给小儿的方子。再回想自己的童年,若是当时也能遇到一位会开“不苦的中药”的医生叔叔(或者是阿姨,呵呵),是不是对中药的心结就不会那么“苦大仇深”了?

    “这是水还是中药?你没弄错吧!”一位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手里拿了一袋近乎透明的熬好的药液,眼睛里满是疑惑。

    “回去每次喝时把那一小包药粉(阿胶),放在里边热热喝就行了,放心吧!”我没有正面回答他,指了指袋子里的小纸包。

    王某,男,24岁,半年前的炎夏,左大腿内侧根部得了湿疹(股癣),曾吃了一位中医开的汤药,能好些,但还是未痊愈,最近一段时间又犯了。刻诊:口渴不欲饮,小便混浊、略显不利,舌红苔近无,中有纵裂纹三四道,左大腿内侧根部块状癣样皮肤,色红,抚之有刺手感,痒不甚。诊断:少阴湿热下注。处方:猪苓汤加薏苡仁、牛膝。3剂,代煎。熬煮的药液,浅灰色,色近于无,不知的人,还真以为就是水呢(只是有些浑浊罢了)。

    三日后复诊,其诉:“好多了,不怎么干渴了,那里也不红了,有的地方慢慢开始结痂了。”且小伙子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奇怪,喝过药,能听到这里(指着右边侧腰的位置)有流水的声音……”猪苓汤利水排尿,何其直观!上方,加瞿麦、丹皮3剂,后不见患者再来。

    在实践中,渐渐发现,凡用伤寒方煮出来的药汤,其色泽多清淡,再深点的话,如黄土的色泽,而绝少黑乎乎的;其味道,也绝不像儿时记忆中苦不拉叽的难以下咽。再后来,见到很多用经方的前辈说,若药证合,即使是如黄连、黄芩这些一般人眼中很苦的药,喝起来也不会觉得太苦,甚至有人,竟在里边喝出花草的香味儿。

    再次,感叹不已,赞造化之神妙。

    《黄帝内经》里指出,人为倮虫,五脏属脾,五行属土,五色为黄,而生养中草药等动植物、承载万物的大地也是黄色,为土。地里能长出庄稼,亦能长出中药。人是有生命的,中药也是有生命的,当一些(种)生命遭遇痛苦时,用另一些(种)生命去慰藉,这是生命同生命之间的对话。这才是王道。这点,恐怕是实验室里出生的没有冷暖的西药所不能理解的。

    感恩老祖宗的智慧。

    《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也。对于中药,若以色泽之深浅相比,浅者为阳,深者为阴;若以寒热比,寒者为阴,热者为阳;甘淡渗利为阳;辛甘发散为阳。由此观《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子,阳者,十之八九,而无论是人,还是这个宇宙皆是阳主阴从,阳为上善,奉阳者长。

    行文至此,不禁赞叹:大哉,经方,与日月同光!大哉,经方,与大道有戚戚焉!

    谁言草木本无情, 五味化汤疗君疾。
    经方之光恒久远, 良药亦可有点甜。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