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健康顾问 > 正文
  • 《伤寒论》中“酒”之使用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梁华龙 时间:2015-09-22 08:36:37
  • 核心提示:《伤寒论》中提到“酒”的地方有十余处,所用的“酒”分为三类:一类是“酒”,主要用于大黄的炮制,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抵挡汤三方中的大黄均是

    《伤寒论》中提到“酒”的地方有十余处,所用的“酒”分为三类:一类是“酒”,主要用于大黄的炮制,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抵挡汤三方中的大黄均是用“酒”洗;一类是“清酒”,用于药物的炮制,如调胃承气汤中的大黄以“清酒”洗,还用作为煎药的溶剂,如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混合煎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煎;一类是“苦酒”,如苦酒汤,以及乌梅丸的制作过程中“以苦酒渍乌梅一宿”。

        从用语和使用方法的不同,可以看出《伤寒论》中用酒分为“酒”、“清酒”、“苦酒”三种。在上述资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一是为什么三承气汤中,大、小承气汤中的大黄是用“酒”洗,而调胃承气汤中的大黄是用“清酒”洗。二是为什么当归四逆汤是用水煎,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是用水和“清酒”和煎。

        那么,在《伤寒论》中出现的“酒”“清酒”“苦酒”三者所指是什么呢?

    【“酒”即黄酒】

        “酒”所指的是“浊酒”,即现代的“黄酒”。高度的白酒,也就是蒸馏技术所造的酒,是明代以后才有的造酒技术,汉代的酿酒技术还远远达不到酿出高度白酒的水平。所以李白斗酒诗百篇,以及《水浒传》中武松饮酒十八碗等等所提到的“酒”,大多都是这种酒精度在15度左右的“黄酒”,这也是将“黄酒”直称为“酒”,而其他的则有“清酒”“白酒”不同称谓的缘故。

        黄酒,顾名思义是黄颜色的酒。但这种说法并不恰当。在古代,酒的过滤技术并不成熟之时,酒是呈混浊状态的,当时称为“浊酒”。黄酒的颜色就是在现在也有黑色的、红色的,所以不能单从字面上来理解。

        黄酒是中国的汉族特产,属于酿造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黄酒以大米、黍米、粟为原料,属于低度酿造酒。

        《伤寒论》中用到“酒”的有三处,即大、小承气汤、抵挡汤三方中的大黄用“酒”洗。酒洗大黄与现代的酒大黄(也称作“酒军”)并非同一概念。

        大黄的主要功效是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通常大黄的品种分为三种,即生大黄、酒大黄和大黄炭。酒大黄俗称酒军,是取生大黄,用黄酒喷淋拌匀,稍闷,用微火炒至色泽加深时,取出放凉备用。黄酒性温味辛,能通血脉,御寒气而行药力。临床常用于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火邪上炎所致的头痛头胀、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以及跌打损伤所致的瘀血肿痛。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

        大黄以“酒”洗,与酒大黄尚有不同,酒大黄的炮制方法是后世才发展起来的。《伤寒论》中的大、小承气汤及抵挡汤的大黄用“酒”洗是早期用大黄的一种炮制方法,其目的是增加大黄的泻下攻积,逐瘀通经功能,使其通下作用发挥地更快更强,同时在抵挡汤中还有增加水蛭、 虻虫活血祛瘀的作用。

    【“清酒”即糯米酒之上层清澈部分】

        我国大部分地区至今仍流传着家庭制作糯米酒的习惯。这种酒制成后装入器皿中,其上面的部分微微透明,也较清稀,就是所谓的“清酒”。而下面的部分较稠浊,颜色较白而不透明,即是所谓的“白酒”,又称浊酒。现代所言白酒实为无色,而非白色,是与有色之果酒、黄酒等相对之意。

        我国广东部分地区有妇女产后糯米酒加入生鸡蛋煮熟,补养虚弱的习惯,这与炙甘草汤中水酒混合煎药,用以治气虚血弱之脉结代、心动悸、体羸气短等症的方法,恐怕是一脉相承的。

        《伤寒论》炙甘草汤用的清酒,就是糯米酒之上层清澈部分,而《金匮要略》栝楼薤白白酒汤中的白酒,应是糯米酒之下层稠厚部分。

        酒性多温,清酒则仅是微温而已,且微酸微甜,度数较低。炙甘草汤用“清酒”与水混合煎药,则温行气血,以助通脉,甚至有补虚扶弱之功。炙甘草汤在益气补血、通阳复脉药物的基础上,更借清酒之温行气血、补虚扶弱之功,使气血充实,经脉畅通,心神得养,则悸可止,而脉得复,故是方又名“复脉汤”。炙甘草汤中的清酒,并非今日之白酒,若误以为是今日之白酒而水酒混合煎药的话,则心律失常的病症恐难以承受。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在四肢厥寒的基础上又内有久寒,从所加药物吴茱萸、生姜来看,是治疗胃寒呕吐的吴茱萸生姜汤的主要药物,可以推断,这里的内有久寒是指胃寒,所以加清酒煎煮,更增加该方的温胃养胃的作用。当归四逆汤不用“清酒”,是因为当归四逆汤证的胃寒现象不明显,主要表现在血虚寒凝,四肢厥寒,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的胃寒现象比较明显,所以除了加吴茱萸、生姜温胃散寒以外,更加入“清酒”煎药,一则使其温胃之力增大,二则使其行血功能更强。

        调胃承气汤证是邪热在胃肠,用调胃承气汤治疗意在清透胃肠实热,承顺胃气,恢复胃肠的虚实更替,通降下行的功能。调胃承气汤中的大黄用“清酒”洗,而不是像大、小承气汤一样用“酒”洗,其目的不在泻下内实而在清彻无形邪热,用“清酒”洗既能增加大黄的通行清泻功能,又能护养胃气,达到既能够清除热邪,又不损伤胃气的目的。

    【“苦酒”即醋】

        汉代文献有很多地方提到“苦酒”。《释名·释饮食》中说:“苦酒,淳毒甚者,酢苦也。”将“苦酒”视为劣质酒的说法是不正确的。首先,《释名·释饮食》中说的“淳毒”,是形容味道醇正厚重,并非质量低劣的意思;而“酢苦也”,正是醋的特点。其次,《魏名臣奏》中刘放说的“官贩苦酒”与民争利,既然是争利就不会用劣质产品,否则利就无从获得。第三,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中墨书“苦酒”与墨书“盐”“酱”的餐具同时出现,显然“苦酒”“盐”“酱”都属调味品,那无疑“苦酒”应该就是油盐酱醋等调味品之一的醋。

        在《伤寒论》中用“苦酒”的有两处,一处是第312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苦酒汤方以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以上二味,内半夏于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苦酒汤的煎服方法比较特殊,以半夏为主药,“苦酒”、蛋清作为煎煮溶剂,以蛋壳置刀环上加火煎三沸,可见其煮的非常轻,取其祛痰、敛疮、利咽的功能,“苦酒”也就是醋,在这里的主要作用是敛疮,方剂以“苦酒汤”命名,说明“苦酒”在该方中起着敛疮止痛的主要作用。

        另一处是第338条乌梅丸的炮制方法中,“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酢法》中就记载了以苦酒渍乌梅做成方便保存和携带的固体醋。乌梅本就味酸,经苦酒浸泡后后期酸味更重,乌梅丸是治疗蛔厥兼主久利的药物,乌梅经过苦酒浸泡,取其酸味能够安蛔,以及酸味能敛,可以敛肠而止久利。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