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古方新解 > 正文
  • 何绍奇:辛凉解表面面观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09-29 08:43:17
  • 核心提示:导读:所谓“面面观”,何老不囿于一家之言,不执一己之端,历数从金元时期到近现代“辛凉之法”“辛凉之剂”的发展运用及变迁。小编读完后,打破了原

    导读:所谓“面面观”,何老不囿于一家之言,不执一己之端,历数从金元时期到近现代“辛凉之法”“辛凉之剂”的发展运用及变迁。小编读完后,打破了原本对于“辛凉解表”的狭隘观念,不知道大家读完有啥收获呢?


    辛凉解表面面观

    金代刘河间,不满于医人墨守仲景成规成法,倡用“辛凉、甘寒解表”之法以治热病。但刘氏之所谓“辛凉之剂”,不同于后来温热学家的桑菊、银翘之类处方,而是苦寒、甘寒药与辛温药配合,寒以胜热,辛以达表,俾阳热之拂郁既除,而表自解、热自洁。例如他常用的防风通圣散,就既有苦寒的栀子、黄芩、连翘、大黄,又有甘寒的石膏、滑石,辛温的防风、麻黄、荆芥、川芎等。

    此方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晋唐方书。如冉雪峰先生在《八法效方举隅》中论及萎蕤汤一方时指出:“萎蕤汤一方,……乃麻杏石甘汤之变相,加白薇以清上,独活以启下,皆所以助麻黄解表;玉竹合石膏能清能润,川芎伍青木香则疏而能清,……芳香则化浊,柔润则益阴。故寒温夹杂、热壅气郁、热中伏寒、寒中包火,悉可治之。其清凉已开后人银翘、桑菊之渐,其芳香已开后人香苏、神芎之渐,其方一寒一热已开后人启毒、双解之渐。”不过晋唐时不以“辛凉”名之罢了。

    明初王安道《医经溯洄集》有温暑当用辛凉,不当用辛温之论,论者以为至他始能“脱却伤寒”。“脱却伤寒”,也就是后来吴鞠通说的“跳出伤寒圈子”。陶华《伤寒六书》之说与王氏相近,谓伤寒为杀厉之气,其性凛烈,故初起者治宜辛温;温病则邪热自里发外,故首起便当用辛凉。惜乎仲景书非全书,温暑必另有方,他补了一首“辛凉解表法”的方,即张洁古的“九味羌活汤”。此方亦以羌活、防风、白芷、苍术、川芎等辛温药与苦寒的黄芩、甘寒的生地相伍,而名之为“辛凉”者。大率清代叶天士之前的所谓“辛凉解表”者,皆此类也。

    叶氏治风温初起,主张用“辛凉清上”“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即《外感温热篇》所谓“在卫汗之可也”,但他反对“医谓六经,辄投羌防,泄阳气,劫胃汁”。《临证指南医案》风温、温热诸案,轻清灵动,足以为后世法。无怪与之同时而稍晚的俞震赞誉他“真足超越前贤,且不蹈用重药者,一匙偶误,覆水难收之弊也。此翁聪明诚不可及。”

    至吴鞠通《温病条辨》乃大倡辛凉解表之说,力辟“以温治温”之非,他大声疾呼“世人悉以羌、防、柴、葛治四时外感,竟谓天地有冬而无夏,不亦冤哉!”影响所及,医人皆以为温病不可用温药,如《温病四字诀》说:“病以瘟称,顾名思义,热邪伤阴,与热迥异,要之温病,忌用温药,”就连一代名医张锡纯也以为麻杏石甘汤的麻黄、杏仁皆温,犯了以温治温之忌,竟以薄荷换麻黄,牛蒡子换杏仁。

    我们现在来看吴氏自创的银翘散,其用药显然是师法叶氏《临证指南》风温、温热医案,但也有他自己的经验,例如叶天士治风温初起,用连翘,却绝不用银花。此方对表证明显而见身痛、恶寒、无汗者,解表之力不足,何廉臣《通俗伤寒论》按语及今人孙纯一《温病一得》于此都主张加少许麻黄,蒲辅周则常用葱白,认为葱白辛温而不燥烈,加之原方有豆豉合葱白则为葱豉汤,正是“温病开手必用之剂”(王孟英语)。

    其实,吴鞠通也看到了此方存在解表之力不足的问题,但他惑于喻嘉言“微发于不发”之论,用了桂枝汤,甚至不惜捏造仲景原文。其方用得不好,其论则无中生有,所以颇遭物议。如里热明显而见口渴、壮热、心烦、咽痛者,银翘散清热之力也嫌不足。温病初起即见里热,便须早用凉剂直折其热,不必等到热邪深入才用苦寒,等到“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悉具才用白虎汤。张菊人《菊人医话》是有见于此,才主张去荆芥、桔梗早加黄芩、瓜蒌。

    近20年来,又涌现出一批新型的辛凉解表方,与前述金代、明代的辛凉方相近。如羌活板蓝根汤(羌活、板蓝根)、羌活黄芩汤(羌活、黄芩)、羌蒡蒲薄汤(羌活、牛蒡子、蒲公英、薄荷)等。这些方,无论解表、清热,两方面作用都很强,也不拘于伤寒、温病,剂量也不再是“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如羌活一般用9〜15g,板蓝根用15〜30g。

    笔者治外感初起,证见恶寒、身痛,高热不退,口渴、咽痛,无汗或汗出不畅者,尝取银翘散之银花、连翘,小柴胡汤的柴胡、黄芩,荆防败毒散之荆芥、防风,竹叶石膏汤之竹叶、石膏,差不多1〜2剂即可退热,屡经运用,故敢为读者告。(编者按:此方没有剂量,小编在网络上查找,也未能发现何老直接运用的医案,但有治疗其他表证的资料,可供参考。哪位老师明了,请用评论的方式告诉大家。谢谢。)自谓此方虽杂凑而成,但亦得金元之余绪,名之为“辛凉解表方”,亦无不可。盖辛者,辛以解表;凉者,凉以泄热也。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