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辨证施治 > 正文
  • 分六型内治湿温病

  • 来源:民族医药报 作者: 朱时祥 时间:2015-10-21 08:03:21
  • 核心提示: 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本病多发于夏秋之交多雨潮湿季节。临床以起病缓慢,身热不扬,胸痞身重,舌苔腻,脉缓,病势缠绵,病程长为主要特点。现代医学的伤寒

         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本病多发于夏秋之交多雨潮湿季节。临床以起病缓慢,身热不扬,胸痞身重,舌苔腻,脉缓,病势缠绵,病程长为主要特点。现代医学的伤寒、副伤寒、胃肠型感冒、钩端螺旋体病的某些类型,临证时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论治。临床上,笔者将本病分为六种证型予以治疗,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1.湿遏卫阳型:证见恶寒无汗,头身困重,肌肉疼痛,胸痞,或有咳嗽,不口渴,舌苔白,苔白腻,脉濡缓。治宜芳香化湿,解表和中。方用藿朴夏苓汤或三仁汤加减(藿香叶、厚朴、半夏(制)、猪苓、赤茯苓、杏仁、白蔻仁、薏苡仁、淡豆豉、泽泻、香薷等)。
     

        2.湿重热轻型:证见身热不扬,午后更甚,胸脘痞闷,食欲不振,渴不欲饮,腹胀便溏,小便混浊,舌苔白腻,脉濡缓。治宜祛湿清热。方用芳香化湿汤(藿香叶、佩兰叶、制半夏、大腹皮、荷叶、陈皮、厚朴)。小便不利者,加茯苓皮、猪苓、通草;便秘者,加茯苓、蚕沙、皂角刺、  寒水石。
     

        3.湿热两盛型:证见发热,心烦,胸脘痞闷,呕恶,渴不多饮,小便短赤,大便溏而不爽,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治宜化湿清热。方用连朴饮加减(石菖蒲、黄连、厚朴、半夏、炒栀子、淡豆豉、芦根)。
     

        4.热重湿轻型:证见壮热,汗出不解,面赤气粗,身重脘痞,口渴欲饮,大便不爽,肛门灼热,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为主,化湿为辅。方用白虎加苍术汤加减(生石膏、知母、粳米、生甘草、苍术)。小便不利者,加茯苓、猪苓、泽泻、滑石粉等;大便有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者,加白头翁、黄连、黄柏、地榆等。
     

        5.湿热蒙蔽心包型:证见神志昏蒙,呼之能应,身热不扬,日轻夜重,喉中痰鸣,舌质红绛滑润,舌苔白滑厚腻,脉濡数。治宜化湿清热,芳香开窍。方用菖蒲郁金汤合导痰汤加减(菖蒲、郁金、栀子、牡丹皮、连翘、淡竹叶、菊花、牛蒡子、鲜竹沥、滑石粉、生姜汁、玉枢丹等),煎水送服苏合香丸。若高热,神昏谗语,四肢厥逆,舌红绛苔滑腻,脉濡滑数,上方去栀子、菊花、牛蒡子、生姜汁、玉枢丹,加犀牛角(或水牛角代替)、赤小豆、莲子心,煎水送服至宝丹。
     

       6.大便下血型:证见大便解鲜血,肛门灼热,身烦躁扰,舌质红绛。若出血过多,则可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细欲绝的血脱证。治宜清热凉血,止血或固脱止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犀牛角或水牛角、生地、牡丹皮、赤芍、金银花、连翘、紫草、茜草、地榆)。血脱者,先灌服独参汤以益气固脱止血,继服黄土汤(灶心土、甘草、地黄、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以温阳摄血。
     

        注意事项:
        1.饮食有节,切忌暴食暴饮,不要食用生冷肥甘以及坚硬不易消化之品,以免损伤脾胃。
        2.患病期间要注意休息,饮食以清淡、流质等容易消化之食物为好,汗出较多时,要及时擦干,勤换内衣。
        3.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