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民族医药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治疗篇 > 正文
  • 蒙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疗效观察

  •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作者:宝音朝格图 王丽君 时间:2013-03-27 15:52:00
  • 核心提示: 慢性肾炎属蒙医肾伏热范畴。是指在温病病程中因治疗不当及受其它因素影响产生的巴达干、赫依等寒性因素掩盖热象,寒象之下隐伏了热,即本质为热,外象为寒的一种疾病 。隐伏热常发生于心、胃、肾三个部位 ,隐伏于肾则

       慢性肾炎属蒙医肾伏热范畴。是指在温病病程中因治疗不当及受其它因素影响产生的巴达干、赫依等寒性因素掩盖热象,寒象之下隐伏了热,即本质为热,外象为寒的一种疾病  。隐伏热常发生于心、胃、肾三个部位  ,隐伏于肾则称肾伏热。治疗时先用温性蒙药揭除巴达干掩盖,平衡三根,调理胃火,助消化,改善精华与糟粕之分离;清热及祛寒相结合,调理寒热,补益肾,排毒,消肿结合导泻并根据病情变化辨证施治的同时结合病情给予对症的西医综合治疗方法得到了很好的疗效。
    l临床表现
        慢性肾炎总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起病缓慢,病程长,时重时轻。轻者无症状或紧有眼睑,足背稍有水肿。重者全身浮肿,甚至胸、腹腔出现积水,同时多数患者,出现血压升高,头晕、头痛、胸闷、眼花、乏力、腰部酸麻、贫血、颜面灰白、血尿,而且易因感冒突然发病,或因治疗不当,导致肾功能衰竭,发展成尿毒症而危及生命。蒙医学根据不同临床症状把慢性肾炎分为寒型:出现腰部发木、颜面灰白、四肢发沉、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乏力、喜温、脉沉弱、尿血、味淡、舌苔薄白;热型:腰部酸痛、口渴、嘴唇发干、手脚心发热、全身发累、脉搏细紧、尿少、发黄、味浓、舌苔薄黄;赫依盛型:头晕、耳鸣、眼花、睡眠欠佳、心悸,脉空,时有停顿、尿清、泡多、舌苔少红;尿潴留水肿型:轻者眼睑、面部浮肿,早晨明显,午后减轻。重者全身水肿,尿少,24小时少于500ml,颜面发白,全身无力,精神欠佳,脉沉细。
    2诊断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
        诊断标准:本项观察诊断标准采用1992年安徽太平会议《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  中的慢性肾炎诊断标准及《蒙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蒙医肾阿日哈格的诊断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1993年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的标准。
    3治疗
        总的治疗原则为在益肾、补肾的前提下根据各个分型辨证施治并加用西药。寒型时给予那仁满都拉,15粒/次,早空腹温开水送服;中午以额尔敦乌日乐15粒次,用蒺藜一3味汤5g做药引子送服;晚以萨丽嘎日迪9—13粒/次,睡前温开水送服。热型时给予额尔敦乌日乐,15粒/次,早晨温开水送服;中午以伯仁阿如拉-10,15粒/次,用乌兰-3味汤5g做药引子送服;晚以萨丽嘎日迪9-13粒/次,睡前温开水送服。赫依盛型时给予苏格木勒-10,15粒次,早晨用白酒做药引子送服;晚以萨丽嘎日迪9—13粒次,阿嘎如一8味散3g做药引子送服。尿潴留水肿型时给予那仁满都拉15粒/次,早晨用蒺藜一3味汤5g做药引子送服;中午以苏格木勒-10,15粒次,温开水送服;晚以额尔敦乌日乐15粒次,温开水送服。同时对症给予西药治疗。
    4结果
        经过28天的治疗后缓解27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改善率为92.50%。
    5讨论
        肾脏居于巴达干之位,为调节体内水液,补养生殖之精华的脏器,也是病变巴达干窜行之道和五元中的水元素精华所藏之处。因此。肾脏为易发生隐伏热的脏器之一,所以治疗本病时在用凉、寒性药物清热时要充分考虑到巴达干和赫依的掩盖,先应当揭开巴达干赫依的掩盖后用清热药物祛除肾热。在临床上慢性肾炎因其症状不明显,起病缓慢而被人们所忽视而耽误病情的最佳治疗时期导致尿毒症的严重后果。而蒙西医的结合给慢性肾炎的治疗带来了较好的有效途径,该疗法各取所长, 临床上获得了很好的疗效。但是本次观察没有设立对照组,所以无法证实该方法的优效性,该观察只做到了本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笔者会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设法去验证该方法的优效性,也渴望广大学者们对该方法提出宝贵的意见。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