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瑶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瑶族 > 民族概况 > 正文
  • 云南文山州瑶族历史及宗教习俗

  • 来源:中国瑶族网 作者: 时间:2014-05-03 19:32:57
  • 核心提示:历史源流 州内瑶族先人是秦汉时期“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南北朝时期称“莫徭”。因灾荒、战乱先后向南迁徙。唐朝年间,从湖南经贵州迁入州境内,元明

    历史源流  州内瑶族先人是秦汉时期“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南北朝时期称“莫徭”。因灾荒、战乱先后向南迁徙。唐朝年间,从湖南经贵州迁入州境内,元明清时期迁入较多。民国《丘北县志》称:瑶人“明初由×(湖南古称……)黔交界迁入”。现居麻栗坡坝子至曼文一带的瑶族入境较早,盘、邓、蒋姓家藏古籍载,入境定居已30余代,至今已700多年,当为元朝年间。民国《麻栗坡地志资料》记载:瑶族是明末清初的“土著人“。富宁牙牌盘廷光家藏《本命书》记载:盘氏祖籍湖南,辗转江西、贵州、昆明、麻栗坡,到越南后又迁入富宁木央,最后到牙牌落业至今,已繁衍14代。富宁县山瑶支系,于清雍正年间(1724-1735),先后从广西平果、田东、德保及越南迁入富宁龙门、龙绍等地定居,至今已200余年。

        瑶族称谓由于生产方式、居住条件、生活服饰等特点,历史上有过多种自称和他称。建国后,经过民族归系统称瑶族,现居住在州境的瑶族有3个支系:自称“们”或“金门”的,他称兰靛瑶;自称“孟棉”或“龙棉”的,他称大板瑶、角瑶;自称“秀”或“亚”的,他称山瑶、过山瑶。

        民国时期档案记载,1947年富宁县有瑶族74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2%;麻栗坡特别区有瑶族2865人,占总人口的3.5%。建国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境内有瑶族37548人,占专区总人口1303124人的2.88%,其中富宁县16876人,麻栗坡县9724人,广南县7392人,马关县1623人,丘北县1154人,砚山县460人,其他县413人。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为38562人,占全州总人口1553086人的2.48%,比1953年增加1014人,增长2.6%。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为66914人,占全州2612579人的2.56%,比1964年增加28352人,增长73.5%。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为75801人(男38424人,女37377人),占全州2974174人的2.55%,比1982年增加8887人,增长13.3%。1995年底有14734户77473人。富宁县有38055人占瑶族总人口49.12%;麻栗坡县有18350人,占23.68%;广南县有14707人,占18.98%;丘北县有2712人,占3.5%;马关县有1670人,占2.15%;砚山县有1116人,占1.44%;西畴县有694人,占0.9%;文山县169人,占0.21%。相对聚居的有富宁的洞波和麻栗坡的猛硐两个瑶族乡,最大的瑶族寨子是八宝的革郎村,1995年211户1126人。

        瑶族经历过封建和半殖民地社会。因入境早晚和自然条件的差别,各地瑶族社会经济形态也不尽相同。猛硐、洞波等条件较好的地区,农林业生产水平较高,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阶级分化已较明显;其他边远散居地区,仍处封建领主向地主经济转化的阶段。民国以前,境内多实行“寨老”和保甲制度,瑶寨的大事都由寨老或甲长主持实施。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保甲制度被废除,多数“寨老”制度自行消失,为民主改革中的村长、互助组长、合作社长所取代。

        瑶族以种水稻、旱稻为主,兼以玉米、小米、高梁、豆类、薯类、瓜菜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八角、草果、砂仁、棉花、兰靛等,其中茶叶、八角是主要的商品经济收入来源。水果有波萝、香蕉、甘蔗、桃李等。民国以前,瑶族地区以个体或佃农经济形式进行生产。解放后,1958-1978年间,瑶族地区和全国一样,都是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生产,实行“工分制”的按劳分配。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瑶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在改革中提高,正在融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林果业、养殖业、加工业蓬勃兴起,瑶族群众的收入日益增加,生活不断改善。

        文化习俗  州内瑶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自称“们”或“金门”、“半孟”(他称靛瑶);自称“孟棉”或“尤勉”(他称大板瑶、角瑶)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的勉语,“们”话与海南省他称苗族的语言、歌词完全相通。自称“秀”或“亚”(他称过山瑶、山瑶)的语言,属苗语支的布努语。与其他民族交往使用汉语。

        史料称瑶族有书名“《瑶簿》(瑶书《过山榜》、《阴阳牒》、《祖先簿》、《本命书》之合称)皆圆印篆文,其意不解,珍为秘藏”。道光《广南府志》称“瑶人男女皆知书。”民国〈马关县志〉载:瑶族“有书,父子自相传习,看其行列笔画似为汉人所著,但流传既久,转抄讹谬,字体义殊难索解,彼复宝而秘之,不轻示人,愈不可纠正矣。”瑶族古居湖南千家峒、桃源峒时,就流传一种与汉文相近、有些和甲骨文同形,有些纯属瑶文的“女书”,一字多义,可读多音,书写了许多长诗体歌谣流传,现湖南省江永县等地有关部门已收集到600多个单字,一些专家学者正在深入研究其起源和历史价值。瑶族同胞使用表义方块瑶字记事,著作、传抄宗教经典、写〈本命书〉、〈阴阳牒〉和信歌,表达交流思想感情,传播信息和人类文明成果。1983年国家民委曾创造拼音瑶文,以广东乳源县瑶族语音为基础,使用26个拉丁字母,由30个声母、102个韵母和8个声调组成,其中有6个主要元音,20个辅音。1984—1987年,广南县民委在革郎、者六村先后举办瑶文班,学员共157人(女37人),推广新瑶文。

        州内瑶族民间珍藏的古籍,已发现的大体可分为历史、度戒、丧葬、教育、本命书、阴阳牒、历书、科技、中医草药、故事、创世歌、婚姻歌、祭祀歌、鸳鸯歌、信歌、新民歌16类,150卷1000多万字。这些瑶族古籍,风格独特,绚丽多彩,具有历史性、资料性和艺术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瑶族的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主要内容有历史歌、鸳鸯歌、婚姻歌、开山歌、乐神歌、教儿歌、甲子歌、节令歌、猜谜歌、丧葬歌等。过去多唱古歌、情歌、忧愁歌和诉苦歌,现在多唱情歌和颂歌及新生活民歌。

        瑶族的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先秦〈山海经〉中就有“盘古开天地”的瑶族故事。唐宋以来瑶族成书的故事发现36个,口头流传故事数百个。分类大概有人类起源的创世神话传说、忠贞爱情与反对包办婚姻的故事、孝敬分母的故事、反对侵略的英雄故事等。其中〈伏羲兄妹〉、〈聪明的门包〉等先后选入云南的〈山茶〉和广西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瑶族民间故事选〉。〈千斤与万两〉、〈寻父鸟〉、殷秀与公萨〉等多个故事载入文山州〈民间故事集〉一、二、三集。

        瑶族舞蹈分三类:一是祭祀性舞蹈,按大中小斋坛等级仪程,师道公身穿师道服,各持锣鼓、铜鼓、铜铃、长刀等,随着锣鼓节奏斋舞。二是婚礼性舞蹈,由男方接亲的堂婆、姻姑、媒公、礼公、主人,对女方的正堂、二府、三府、相请,按婚礼仪式,宾主相对,边歌边舞,一唱一合,通宵达旦。三是日常青少年娱乐性的健身舞。

        瑶族妇女心灵手巧,会纺纱、织布、色染、,基本能解决家人的穿、戴所需。有的从小就学秀、挑、织、染技艺,能用红、黄、兰、绿、青、白丝线刺绣五彩斑斓的服装、头饰和彩带,图案取材于生活,内容广泛,栩栩如生。瑶族银匠能打制银顶盘、银簪、银钗、银项圈、银耳环、银扣、银牌、银链、银龙、银凤、戒指等精美饰品。瑶族铁匠能打制精巧的瑶刀、斧、锄、火枪等。一般男人都会制犁、耙,编背篓、挑箩、晒席、篾箱等。

        瑶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糯食。居住在石山区的山瑶和角瑶则以玉米为主食。节日食品主要有大捆粑、糯粉粑、小米粑、花糯饭、包蒸糯饭、扁米、活旺、猪灌肠、腌猪肚、鸟兽肉干巴等。食用青菜、白菜、瓜类、芋类、豆类、山药、薯类、香菇、菌类、竹笋等。肉食有猪、鸡、鸭、鱼、鸟、兽等,平时一日两餐,农忙三餐,上山劳动带晌午,一般天黑才吃晚饭,喜欢饮酒和喝茶。

        瑶族自古喜好五彩服饰。〈文献通考〉和〈搜神记〉记载,瑶人“绩织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州内瑶族传统服饰以自种棉、自纺织、自靛染、自裁缝。服饰、银饰男简女蘩,男人一般穿圆领对襟或右斜襟长袖黑外衣、黑色镶边背心、白衬衣,黑色宽裆长裤,头缠黑布长帕。妇女穿黑布彩边长袍上衣,下着黑长裤绣花脚边,梳辫缠于头。靛瑶开右斜襟镶五彩花边的红绒缎条长衣衩,有规则地提褶扎于两端垂吊于后。山瑶穿黑短衣,黑裤外套黑裙。妇女视银饰为吉祥、富贵、幸福的向征,配戴龙、凤、飞禽、走兽、鱼、虾、蜂、蝶、花、果等图案的圆顶盘、银耳环、银项圈、银手镯、银腰带、银衣扣、银链、银铃、银戒指等饰品,一般配戴和嫁妆银饰重1-1.5公斤,角瑶、山瑶银饰少些。男人平时右手戴一只手镯,女童帽黑布底,彩布条连接镶下沿彩边,钉龙、凤、鱼、鸟、马图案和长生保命银片,两边钉6或12条彩线和银铃串珠,帽顶钉一束五彩绒缎条,下沿彩边中间绣一路古瑶文和金文图案;角瑶女童帽则用各色花布缝制,绣花镶下沿,帽钉红绒线花束。宗教法衣内函丰富,道公、二道公法衣是黑底,上绣不同神态的盘皇、玉皇、三清、龙、凤等彩像。师公法衣是黄底;二师公法衣是红、绿底;弟子法衣是红底,都绣有相同形象。度戒时做大斋还盘皇愿,道、师各神职者头上分别戴盘皇、玉皇,三清、三元等神像,有浓郁的瑶族宗教色彩。

        全州有700多个瑶寨,多数散居深山箐林溪边,住地“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只有麻栗坡的猛硐、富宁的洞波较为连片居住。瑶族的民居,过去多为简易茅屋或竹瓦房,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经济逐渐发展,大多数人家已经建盖了土木结构的瓦房,有的富户已经建盖了砖混结构的楼房。正哪个多为一幢三格,中间开大门,正堂靠后墙安放祖先神台,左右两格的后半间作卧室,前半间为大小火堂,大火堂煮饭,小火堂为主人待客处,楼上存放财物、粮食和客宿。人畜饮水多用竹笕引泉进橱,卫生方便。房前屋后多种果木竹类。

        州内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男青年经过“戒度”后才能结婚。民国前多为族内婚,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改变,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可与其他民族通婚。丧偶者可再婚,上门入赘受尊重,入赘不用礼金,改姓名,负责女方老人的养老送终。

        婚姻方式因支系或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异。兰靛瑶一般是在日常生活、节日、对唱鸳鸯歌等交往中寻找伴侣,情投意合后互赠银饰等定情物,经父母同意后,请媒公和主人到女方家说媒“送红书”、传槟榔,商定彩银、彩礼、婚期等。结婚时新郎不去女方家接亲,而是新郎的父亲或兄长为主人,还有媒公、礼公、堂婆、姻姑及歌手,共6男4女,穿上盛装,带上礼金,选好女方寨子一家作“房东”,接亲队伍先到房东家,举行“拦路歌”仪式后,进房东家吃饭,房东主人引接亲宾客到女方家门前,对唱“门前见客奉贺歌”、“门前答堂婆歌”、而后开门请接亲宾客进家,按男上筵女下筵就坐,摆好婚筵酒席,唱“开筵迎客歌”宾主男女按议程对唱“问称歌”、“怀丹歌”、“谢银歌”、“礼坛歌”、“挂红歌”、“送带歌”、“谢货歌”、“良利歌”、“谢食歌”、“辞别歌”等,直到次日出发前唱“封筵歌”。发亲时,接亲人先走,新娘由媒人陪同向祖宗、父母跪拜哭别。途中要吃“晌午饭”,到男家要举行“进门”、“合婚”、“认亲”等仪式。次日下午散筵后,陪郎陪新郎新娘回门,在娘家住一夜即返回。

        大板瑶和角瑶婚姻多由父母请介绍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同意后,再由男方父母和介绍人去三次,第一次去定婚,第二次去开女方的生辰八字,第三次去定彩礼和结婚日期。每次去时要带上鸡、酒和一些米。结婚前一天介绍人将彩礼送到女方家。结婚时新郎不去迎亲,迎亲队伍人数为奇数,回来时加新娘为偶数。新娘父母和请来主持婚礼仪式者为新娘陪伴送亲。到男家寨边时休息,吹唢呐通知男家,男家介绍人带领吹鼓手到休息处迎亲,当晚只许送亲人进新郎家,新娘则在门外住一夜。次日寅时新娘才进新郎家拜堂。拜堂前举行合婚仪式,陪郎从洞房中牵出新郎,由介绍人斟两杯合婚酒,用剑在酒杯上划三道合婚令,念三次合婚咒语后,将两杯混合后又分成两杯,介绍人左右手各执一杯酒交叉倒进新郎新娘口中。然后介绍人吟诵祝词,合婚仪式结束。拜堂时,双方父母就坐正堂受拜。介绍人指挥新郎新娘一一跪拜,并朗颂拜词:“一拜风吹落地,二拜父母养生,三拜三男四女,四拜三朋四友,五拜五方大君,六拜六路同行,七拜七子团圆,八拜八路同生,九拜九龙同春,十拜人丁兴旺,十一拜五谷满仓,十二拜金玉满堂。”拜毕,吹唢呐打锣鼓放鞭炮,新郎新娘抢进洞房,拜堂仪式结束。晚上新郎新娘吃“爹妈鸡”,表示双方父母结为亲家,成全儿女姻缘。

        瑶族家庭大多团结和睦,节俭勤劳,儿女婚后分居,父母随小儿子生活,弟兄共同对老人抚养送终。家庭多由丈夫管家,妻子配合,儿子和姑爷有财产继承权。男人一生有乳名、法名、书名、父名、爷名。小时叫乳名,度戒后宗教祭祀称法名,对外用书名,生育第一个小孩后用父名,有第一个孙子后用爷名。妇女一生有乳名、母名、奶名和祭祀用姓氏联乳名。

        州内瑶族主要节庆有: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上元节,二月初二祭龙节,三月初三清明节,五月初五端阳节,六月初六祭神农节,七月十  四中元节(目莲节),八月尝新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十六盘王节。盘王节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届时杀猪、鸡祭献盘古王,男女老少欢聚一堂,青年男女设歌台对唱,跳长鼓舞、铜鼓舞、打花棍、放鞭炮等,表示对祖先的崇拜和缅怀,祈求村寨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盘王节原不定期,有三五年、十二年或结愿后还盘皇愿才举行。1984年全国瑶族代表在广西南宁共同商定每年农历十月十六为统一的盘王节,并于当年在南宁举行首次盘王节。1985年云南省首次盘王节在富宁举行。

        瑶族很讲究道德风尚,受《盘皇教人传》和戒度戒律的影响,以及祖先的守法教育,形成较好的传统道德和群体意识。老人常以伦理道德观念教育儿孙,勤俭持家,诚实做人。儿女孝顺父母和宗族长辈,乡邻团结和睦,友好相处,骑马外出,遇长辈下马,尊称问候。帮助老人挑提送行,热情好客,宾客到家先敬烟茶,后才酒肉招待。

       度戒(他称过法),是瑶族最有特色的传统习俗,是金门、尤勉支系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男性10-20岁之间度戒,尤勉支系是结婚后才与妻子同坛度戒。富宁过山瑶不度戒。
    兰靛瑶度戒,受戒者要择吉日到道公或师公家住,烧香拜师“修斋”。不准吃饱饭,不准吃油荤,不准昂头走路,不准看日月星辰,不准与姑娘交谈,不准吸烟喝酒。到戒度日,由二师公领受戒者回到家中动鼓起斋一夜。次日晨在家门前搭好2米左右高的五台,在道公或师公的指挥下,度戒仪式开始,锣鼓齐鸣,受戒者蹲在五台上,手指交叉紧抱双膝,低头紧靠在两膝盖上,道公、师公念法诵经,五台下道师弟子用藤网和棉被接,受戒者从五台上翻滚到网被里,若仍曲身抱膝则算成功,由道公或师公传授宗教戒律,以《阴阳牒》中的十条戒律约束受戒者(即一戒不得呼天骂地,二戒不得毁骂父母长辈,三戒不得瞒师骗友,四戒不得误杀生灵,五戒不得偷抢害人,六戒不得贪财爱色,七戒不得怒气凌人,八戒不得欺贫爱富,九戒不得贪生怕死,十戒不得隐经瞒教),为受戒者启用法名,大小师父在“戒书”上签名画符,盖上道、师两个大方印,交受戒者永久保存。直到受戒者逝世时,将其“戒书”(阳牒)放入死者怀中,入殓随葬,意为人在阳间、阴间均用戒律规范言行道德。

        金门瑶度道戒(斋道)和师戒(斋师);尤勉瑶分12星灯、7星灯和中坛教。度道戒者奉“三清”为最高神,成为“三清”门下的道士;受师戒者则奉“三元”为最高神,成为“三元”门下的弟子。道戒传12星灯大教的称大师爷,能上12把刀梯、开天门、竖黄幡、结绣球等宗教活动;传7星灯中教的,除不能上刀梯外,能做其他宗教活动;只传中堂小教的,只能做烧胎、叫魂、献饭等小事。

        老人去世,儿女戴孝72天内,不砍青竹、木,未“开亡”超度亡灵前,不吃动物内脏和血;正月初一妇女禁串门访友;产妇未满月不准外人进家门;有长老和贵客在堂屋,小辈和妇女不准上楼走其头上过;属丑、亥的“红沙日”不出远门、不建房盖屋、不嫁娶;农历七月二十日和八月二十日,传说雷公雷母回家要忌工;白露时节不准到田地里走动;不准到雷神庙大小便,不准砍寨旁风水树林和水源林木。随着科学文化的普及,对障碍生产发展的禁忌,已经逐步改变和消失。

        州内瑶族人死鸣枪报丧,邻里和亲友自行来帮忙。实行木棺土葬,有的在坟地直接连棺火化,骨灰装入陶罐安葬。成年男性死,由儿自或女婿剃头、洗身,香火净身,穿寿衣抱“阳牒”入殓;女性死则由女儿或儿媳洗身、梳头、穿寿衣入殓。棺木底铺一层纸,纸边沿点灰点,死者几岁就点几点,再铺白布并撒上一些谷物后仰放尸体,子女、女婿各给其盖一层白布,口含碎银,装殓一些贵重用品,舅舅或道公亲临方可封棺。请道公念经超度,择吉日治丧送葬。出殡前所有报恩的孝男孝女都围跪棺前,敬听道公吟诵《别鸳鸯歌》和《十王歌》等。送葬时棺上站一只红公鸡,棺前点亮“地狱灯”,道公念《南宁科》、《山头绕棺科》等开路经,死者无子女的念一遍经,有儿女子孙的念三遍经。鸣枪开路出殡,孝自穿白孝衣痛哭跟后,道公在最后诵经作法,护送亡灵至坟地。道公将站棺公鸡杀后丢进墓穴,鸡断气后取出下葬,棺灵入穴后,道公先火化“五彩楼阁”棺罩,孝自们顺序每人捧三捧土盖棺,而后亲友锄土盖棺垒坟不围石。一年或几年后“开亡”,超度亡灵,请道公率徒弟诵经做斋,亲朋妇女唱“送灵歌”,儿孙戴孝跪中堂,而后焚烧纸裱“材楼”、“招魂幡”、纸衣、冥钱和孝服,让死者脱胎升天。

        宗教信仰  瑶族世代信仰祖先和道教多神,崇奉共同始祖盘古圣皇、伏羲兄妹、三五代祖宗、玉皇、太上老君、三清、三元、雷王、社王、神农等,宗教仪式由道公、师公按大小斋坛议程进行。村寨附近大树下设有土地神、社神等神庙,供奉盘古、玉皇,逢年过节祭祀“盘古皇”、“还盘皇愿”、扫寨、祭龙、祈求消灾灭病,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温姓瑶族还信奉“白马三娘”神,富宁县山瑶则信仰“密洛陀”祖娘等。主要宗教信仰活动有度戒和受戒、做斋祭祀、开亡超度、祭献三代、五代祖先等。随着社会进步,一些宗教观念也逐步改变和消除。

        称谓及分布  文山州各县蓝靛瑶自称“们”、“半孟”、“金门”;富宁、麻栗坡、广南等县大板瑶自称“孟棉”;富宁县山瑶
    、过山瑶自称“秀”。

        婚娶禁忌  1.禁止大阴雨天去说媒,不然,到办婚礼的时候会下雨。2.新婚禁止从木和竹桥上走过。因为木、竹桥摇动时发出的声响,象吵架声。3.新娘进夫家时,男方家人禁止观看。谁见新娘进屋,以后新娘就与谁不和睦。4.新娘进家时,孕妇禁止观看。否则,以后新娘怀孩子会自然流产。

        丧葬禁忌  1.老人死后,停棺在家里时,子孙忌睡床、上楼,高于棺材的地方都不能站。否则老人就上不了天堂。2.死在外面的人忌抬进家。3.哭丧时不能将眼泪抛洒在棺材上。不然,死者会将自己的魂带到阴间去,会生病而死。4.埋葬死人后,亲人在回家的路上,禁止回头哭泣;禁止走新路,要沿着抬人的原路走回来。前者死者之魂会将回头哭泣者拉到阴间去;后者家中会再有人死。5.戴孝不满十二天,不能盘发、戴银器。否则,会加重死者的阴间的罪行。6.戴孝不满一百二十天,子女忌杀牲畜。不然,亡者在阴间会受到与被杀牲口同等的罪。戴孝期间禁止进别人家的门,违者挂红扫邪。

        生活行为禁忌  1.禁止将血留洒在野外,如果在野外流血,要用土巴将血埋掉或将带血的泥巴带回家中埋掉。否则,魔鬼会顺着血味找到流血者,将人致死。2.长辈还健在,禁止戴白花或在头上缠白布。否则,长辈会大病直致死亡。3.禁止在别人家流泪哭泣。不然,会给人家带来不幸。4.小孩忌吃鸡翘鸡肝,吃了犯祖训,有罪,鸡翘、鸡肝要拿给老人吃。5.小孩不能坐扫帚。上山会被鬼撵。6.孕妇不能用衣服兜姜。生下的孩子会生六指。7.从远方或深山里归来的人,不能进豆腐房,不能去看未成熟的白酒。从远方归来的人身上带有邪气,邪气会把豆腐、白酒冲坏。8.产妇未满月,不能进别人家。她身上不干净,会踩破人家的财门。违者要拿三只公鸡、三尺六红布,三元六角钱去挂红,帮人家扫邪气。9.孕妇不能用手拿铁,奶会干。10.小孩不能在房子里戴雨帽、打伞。这是对祖先不敬,会长不高。11.孕妇不能吃老母猪肉,不能扑在猪厩栏上看猪吃食。不然,将来生下的孩子会扯老母猪疯(癫痫病)。12.孕妇不能吃公鸡肉。13.禁止在孕妇住的板壁上钉钉子。会钉着胎儿的魂,胎儿会死。14.禁止夸奖未满周岁的孩子,如何漂亮,如何好看。魔鬼听见会吃掉孩子。要说:“这孩子丑死了。”15.不准敲碗。谷魂会跑掉,会饿饭。16.禁止用带有树叶的树枝打人,打牛。打人会脸黄病死。打牛,牛会干瘦而死。17.禁止用扫帚打牲口。牲口会死。18.客人第一次来家里,不能煮鸡蛋招待客人。不然,双方的感情会淡漠。19.禁止将梳子放在灶头上,灶君爷会生气,老来会生虱子。20.禁止从草药上跨过,跨过的药吃了病不会好,严重的肚子会胀。

        还盘皇愿  还盘皇愿,瑶族古今都崇拜始祖盘古皇和盘护(瓠)王。传说有一次,12姓瑶胞在迁徙的飘洋过海中,遇到风浪阻挡不能渡到彼岸,瑶胞们在危难中,祈求盘皇保佑,由于盘皇显灵,霎时间风平浪静,瑶胞才得平安地渡过彼岸。为报达盘皇保佑的恩情,就做各式斋坛还愿,并世代流传着,有灾难就许愿,如愿后就还愿报恩。常在面临灾难或家妇不生育时,就许愿祈求始祖盘古皇和五代祖先保佑,如愿后就做“金楼”、“红楼”、“日午灯笼”等各种大、中、小斋坛还愿,同时为儿孙度戒和受戒。

        瑶族神祇  文山州瑶族,至今仍是崇奉传说的人类始祖盘古圣皇、大宗盘护(瓠)玉、各户的前五代祖先、伏羲兄妹、玉皇、三清、三元、五雷、五龙、社王、神农等原始宗教和道教各神灵。富宁县的山瑶“亚”还崇拜“密洛陀”为祖娘神。据瑶族古籍记载可知,原始社会的瑶族先民,蒙昧地崇拜原始宗教的各种自然神、图腾神、祖先神盘古氏等;隋、唐时期,道教传入湖南瑶区后,瑶族宗教信仰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具有瑶族特点的道教与原始宗教并立的宗教信仰沿袭至今。主要的宗教信仰活动有度戒、丧葬、还盘皇愿、过盘王节,每逢佳节都要祭献三、五代祖先,日常有病、有灾难时,特别是病医治不好时,就杀牲灵祈求祖神灵保佑平安等。

        瑶书古籍有几多  文山州内瑶族中,现已发现常用和珍藏的书籍,大体可分为历史、度戒、丧葬、教育、本命书、阴阳牒、历书、科技、中医草药、故事书、创世歌、婚姻歌、祭祀歌、鸳鸯歌、各种信歌、各种新民歌等16类、约150卷1000多万字。其中,最多的是度戒伦理道德教育:有道教书《大道科》、《南宁科》、《三宫科》、《初真度戒科》、《安龙科》、《明真科》、《临时发丧科》、《丧场科》、《破狱科》、《诸品经》、《良缘秘》、《丧家秘》等50多卷;有师教书《受戒科》、《接圣科》、《开山科》、《救患科》、《招兵科》、《帝母本度科》、《长脚科》、《大通书》、《集良秘》、《初真秘》、《清灯秘》、《红恩秘》等10多卷。仅上述度戒、丧葬、还愿、救患等做大小斋坛时,道公所用的道书和师公所用的师书就有60多卷。再是祭祀诗词和歌谣,有《盘皇歌》、《盘皇唱》、《盘王教人传》、《度戒仪式歌》、《开山歌》《甲子歌》、《婚姻歌》、《风流歌》、《迁徙信歌》、《寻亲信歌》、《鸳鸯信歌》、《风流信歌》和歌颂共产党的各种新民歌《瑶家跟党绣春天》、《计划生育好》、《文明礼貌如春风》、《改革开放富强路》、《祝愿香港更繁荣》等50多卷。还有《伏羲兄妹》等故事36卷……

        还有许多未成书的传说故事不胜枚举。

        跳钹——瑶山“欢乐颂”  由两位瑶家少女抬起的吉祥物,揭开跳钹的序幕。以二龙汇合的装饰图案为前导,跳钹以豪迈壮观的阵容,展现出瑶族民间舞蹈特有的风采。32副大钹,40副铜鼓,八只皮鼓铿锵齐鸣,奏出了震撼人心的时代强音。

        由80人组成的跳钹方队,沿着表演区在变化队形。演员的表演和舞蹈动作的编排,吸收了瑶族舞蹈的精华。摆、晃、跑、跳的大幅度击钹,豪迈刚劲;抖、甩、挥、撩的铜伶花带舞,优美清新。跳钹舞,承继了瑶山传统祭祀舞的基因,也沿袭了瑶家优秀道德规范的遗韵。豪迈、热烈、柔美、温馨,揉合在变幻自如的队形中;踩罡、颤膝、晃胯、扭腰,融化在赏心悦目的舞姿里。古朴生动的八角图案,满载着瑶胞的拳拳深情,仿佛把观众的心带进云雾缭绕的瑶山,带入郁郁葱葱的八角林……

        气势磅礴的跳钹舞,激动人心。少女们围成圆圈的最后造型,就象是金光四射的太阳,象征着瑶家生活充满五彩缤纷的阳光。粗犷奔放的舞姿,荡漾着瑶家人民奋发进取的信心;热闹欢腾,喜气洋洋的表演,传递出瑶族儿女民族精神的豪情。

        整出跳钹,好象是一个欢乐的瑶山的丰收谣。瑶山富、乐瑶家。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的和熙春风,给居住在白云深处的瑶族村寨,注入了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瑶家欢庆的舞蹈——跳钱,正象是一曲瑶家儿女豪放激昂的“欢乐颂”!

        瑶族的建筑  瑶族多散居于富宁、麻栗坡、广南、马关、砚山、丘北、西畴县的边远山区,共700多个村寨,几户至几十户为一寨,百户以上有7个寨。寨与寨相距几里至几十里,林间小路相连,村寨多选居于海拔500——1600米之间,山青水秀、气候温和,适宜草果、八角、茶叶、油茶、砂仁、香蕉、芭蕉、橡胶、各种竹类等生长。但过去因田地、人心不定等,住房建筑比较简陋,多数舂土墙或竹木围墙,木柱、茅草、竹瓦、木片盖顶,三年五载就得互助翻盖一次屋面,1954年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后,建房逐步好些;1962年以后,逐步修建土木结构的瓦房;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富户已兴建砖混结构的新式楼房,广南八宝镇革郎瑶寨等,已在室内铺瓷砖,住房条件比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

        建房多是三格或五格,一楼一底,先看书选好风水好地和大门朝向,挖洞埋米3天后无损,选好吉日动土、起墙、立柱、上梁、盖屋和迁进新房起火。中间正房开前门,靠后墙安祖先神龛,神龛前摆张大方桌供祭祀、学习、写书、会客、就餐等,左右每格前后开窗门通风、光亮,每格后半间围格卧室,前半间做大小火塘,大火塘是平时妇女做饭处;小火塘是男主人待客、吃烟、茶、取暖处,无电灯时大家围火塘,借火光照明读信、念经书、唱歌等集聚处。楼上存放财物、粮食和客宿。正房左右多建厨房、马房、猪厩、牛厩、谷仓。房前一般用竹木搭晒台,供晒粮物、休息乘凉、刺绣纺织活动。人畜分居,讲究卫生。饮水多用竹木枧槽引清泉到厨房,卫生方便。房屋周围种满桃、李、梨、桔、香蕉、芭蕉、金竹、龙竹、绵竹、八角、草果、砂仁等,四季青翠,花果飘香,鸡啼鸟鸣,牛羊马欢叫,水碓日夜自动为各家舂米不停,男女对歌应山谷,一派安居乐业的瑶山美景……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