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蒙古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蒙古族 > 蒙医药概览 > 正文
  • 第一节内科疾病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08-19 09:19:21
  • 核心提示: 内科学是蒙医学领域里以研究六基证和脏腑病为主的一门重要学科。其范围很广,疾病种类繁多,包括基本病(基证)、脏腑病、慢性病、脉管病、神经病、杂病、老年病、中毒症等八

        4.治疗原则
        补助胃火、促进消化功能。
        5.治疗方法
        寒性胃病主要选用十味健胃诃子散、六味安消散、五味石榴散,呕吐时加六味寒水石散。同时火灸和热罨胸口穴。热性胃病选用九味五灵脂散、清热大黑散、五味诃子散,呕吐者加六味甘草散。必要时可在肝脉放血。胃膨胀症以五味草果散为主,胃衰症以四味石榴散为主结合其它胃药辨证治疗。胃中毒症长期服用二十五味大汤散和解毒汤。
        小肠病
        小肠位于“协日”区,是正常“协日”的宿位,病变“协日”的循径。由于消化“协日”存在于小肠,所以临床上肠热性病较多见。小肠又是消化吸收的主区域,发生病变后直接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1.发病机制
        “协日”病变是引起小肠病的主要内因。过度食用油腻、锐利性质的饮食及腐烂变质的食物使“协日”偏盛累及小肠,肝胆热、胃热降于小肠致使小肠功能紊乱、食物不能消化吸收、清浊混淆引起病变。
        2.临床表现
        脐周疼痛、消化不良,下泻或便秘,消瘦、乏力。热性肠病腹部绞痛,赤痢或大便干燥,发热、口渴、头痛。寒性肠病腹部钝痛,水样便或泻不消化物,腹胀而不排气,四肢发冷,乏力。小肠梗寒者腹胀绞痛,呕吐、便秘、不排气不排便。变为肠疚症时长期腹泻、食物不消化、经常性腹痛,久治难愈。     
        3.治疗原则
        调理三温促进肠蠕动、助消化。
        4.治疗方法
        热性小肠病选用四味止泻木汤、清热大黑散、七雄丸分早午晚服,腹泻时加七味熊胆散,便秘加三味大黄汤、六味安消散。寒性小肠病选用五味石榴散、十味健胃诃子散、六味木香散、六味安消散等,腹泻时加八味石榴散。肠梗塞者加六味大黄散同时用柔性油汤剂灌肠。肠疚症加十三味黄连散用三味黑冰片汤引服,早晚各1次并火灸或针刺胃穴。
        大肠病
        大肠位于“赫依”区,是正常“赫依”的宿位,病变“赫依”的循径。下行“赫依”主要依存于大肠,所以大肠常因“赫依”病变而发病。由于大肠依靠“赫依”的功能不断地将饮食糟粕排出体外,所以症状常以腹胀、肠鸣、便秘、腹泻、不排气等为主。
        1.临床表现
        食欲不振、腹胀肠鸣、不排气、脐两侧疼痛、嗳气多,便秘腹泻交替出现。热性大肠病腹部刺痛、大便干燥、口于、出汗、全身乏力。寒性大肠病腹部胀满、肠鸣、肠道梗阻样痛。拖延时长转为大肠疚,脐周和腰部经常性疼痛、消瘦。    
        2.治疗原则
        通肠、改善下行“赫依”功能。
        3.治疗方法
        热性大肠病早投四味木通汤,午投七味清肠红花散开水送服,晚投十五味止泻木散开水送服。大便干燥加三味大黄汤。同时可在踝脉少量放血。寒性大肠病早投六味安消散用红糖酥油水送服,午投十三味结肠散开水送服,晚投八味大黄散红糖水送服。病势大时可加五味麝香丸。结合药物可在大肠穴和小肠穴火灸或热罨。
        胆囊病
        胆囊位于“协日”区,是病变“协日”的循径。胆汁是“协日”的物质基础,消化“协日”主要来源于胆汁。所以胆囊发生病变,主要表现出“协日”热增多、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口苦、头痛、发热、黄疸等症状。
        1.发病机制
        “协日”和“赫依”是胆囊病变的主要内因。过度食用辛热锐利性的饮食,长时间处于炎热或蒸烤环境中,突然用力过猛、受伤、生气,气候干燥等因素致使胆囊受累功能紊乱。胆汁溢出扩散于全身发生黄染,胆汁清浊分泌障碍,消化“协日”受损引起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
        2.临床表现
        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厌油腻,皮肤、巩膜黄染。热性胆囊病发热、头痛、失眠、口苦。寒性胆囊病消化不良、腹胀肠鸣、食欲不振、疲乏,大便颜色变浅。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