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解表药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中药通览 > 解表药 > 发散风热药 > 正文
  • 牛蒡子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05-07 23:33:01
  • 核心提示: 药材概述: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学名: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大力子、鼠粘子、恶实等。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

     nbz1.jpg

    药材概述:

    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学名: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大力子、鼠粘子、恶实等。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无臭,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之功效。属于解表药中发散风热药。现代研究,牛蒡子还可用于防治糖尿病肾病;牛蒡果实含牛蒡甙经水解生成的牛蒡甙元具有抗癌活性。

    形态特征:nbz.jpg

    二年生草本,具粗大的肉质直根,长达15厘米,径可达2厘米,有分枝支根。茎直立,高达2米,粗壮,基部直径达2厘米,通常带紫红或淡紫红色,有多数高起的条棱,分枝斜升,多数,全部茎枝被稀疏的乳突状短毛及长蛛丝毛并混杂以棕黄色的小腺点。基生叶宽卵形,长达30厘米,宽达21厘米,边缘稀疏的浅波状凹齿或齿尖,基部心形,有长达32厘米的叶柄,两面异色,上面绿色,有稀疏的短糙毛及黄色小腺点,下面灰白色或淡绿色,被薄绒毛或绒毛稀疏,有黄色小腺点,叶柄灰白色,被稠密的蛛丝状绒毛及黄色小腺点,但中下部常脱毛。茎生叶与基生叶同形或近同形,具等样的及等量的毛被,接花序下部的叶小,基部平截或浅心形。头状花序多数或少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花序或圆锥状伞房花序,花序梗粗壮。总苞卵形或卵球形,直径1.5-2厘米。总苞片多层,多数,外层三角状或披针状钻形,宽约1毫米,中内层披针状或线状钻形,宽1.5-3毫米;全部苞近等长,长约1.5厘米,顶端有软骨质钩刺。小花紫红色,花冠长1.4厘米,细管部长8毫米,檐部长6毫米,外面无腺点,花冠裂片长约2毫米。瘦果倒长卵形或偏斜倒长卵形,长5-7毫米,宽2-3毫米,两侧压扁,浅褐色,有多数细脉纹,有深褐色的色斑或无色斑。冠毛多层,浅褐色;冠毛刚毛糙毛状,不等长,长达3.8毫米,基部不连合成环,分散脱落。花果期6-9月。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
    ⑴《别录》:“味辛,平。”
    ⑵《本草拾遗》:“味苦。”
    ⑶《珍珠囊》:“辛,纯阳。”
    ⑷《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辛,温。”
    ⑸《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味辛平。性微寒,无毒。降也,阳也。
    ⑹《本草经疏》:“味辛苦,气寒,无毒。阳中之阴,升多于降,阳也。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主治功效: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透疹;宣肺利咽散肿。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或肺热咳嗽、咯痰不畅;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麻疹初期,疹出不畅及风疹瘙痒;疮疡肿毒及痄腮等。生用可润肠通便,热毒咽喉红肿疼痛,兼有热结便秘尤宜。
    用于热毒疮肿尚未溃者,常与地丁,野菊花等清热解毒药配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入煎剂宜打碎,炒后寒性减;或入散剂。
    【外用】:适量,煎汤含漱。
    用药禁忌:
    该品能滑肠,气虚便溏者忌用。《本草经疏》: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秘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勿服之。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非便秘不宜服。

    药用配伍

    1、配浮萍,共奏宣散风热,透发疹毒,祛风止痒之妙用,用治外感风热,咽喉肿痛等症,麻疹透发不畅诸症,风热隐疹瘙痒等症。

    2.配山药,一补一清,清补合法,故宣肺气,清肺热,健脾胃,祛痰止咳之力增强,用治脾胃不健,肺气虚弱,痰湿内生,停阻气道,以致胸膈满闷,咳嗽气短,喉中水鸡声,身倦乏力等症,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偏于虚者可用。

    3.配连翘,并走于上,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祛风止痒,宣透疹毒之力增强,用治热聚上焦,以致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等症,痈肿疮疡诸症,风热痒疹,斑疹等症。

    4.配玄参,相须为用,解毒利咽之功倍增,用治外感发热所致的咽喉红肿疼痛,如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等。

    5.配甘草,用治肺经风热或肺经郁火,热毒上炎的咽喉肿痛,如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

    6.配薄荷,共奏疏风清热,利咽之功,用治外感风热。

    7.配桔梗,疏风宣肺之力大增,可用治外感风热,咳嗽咯痰不利及咽喉肿痛等症。

    临床应用:

    1、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该品辛散苦泄,寒能清热,故有疏散风热,宣肺利咽之效,用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常 配银花、连翘、荆芥、桔梗等同用,如银翘散;若风热壅盛,咽喉肿痛,热毒较甚者,可与大黄、薄荷、荆芥、防风等同用, 如牛蒡汤;若风热咳嗽,痰多不畅者,常配荆芥、桔梗、前胡、甘草。

    2.用于麻疹不透。该品清泄透散,能疏散风热,透泄热毒而促使疹子透发,崐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常配薄荷、荆芥、蝉蜕、紫草等同用,如透疹汤。

    3.用于痈肿疮毒,痄腮喉痹。该品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风热,内泄其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且性偏滑利,兼可通利二便,故可用治风热外袭,火毒内结,痛肿疮毒,兼有便秘者,常与大黄、芒硝、栀子、连翘、薄荷等同用;该品配瓜蒌,连翘,天花粉、青皮等同用,又可用治肝郁化火,胃热壅络之乳痈证,如瓜蒌牛蒡汤;该品配玄参、黄芩、黄连、板兰根等同用,还可用治瘟毒发颐、痄腮喉痹等热毒之证,如普济消毒饮。

    4、预防猩红热:取牛蒡子炒研成粉,过筛储存备用。2~5岁每次1克,5~9岁每次1.5克,10~15岁每次2克,成人每次3克,每天3次,饭后用温开水送服,共服2天。流行期间,除服药预防外,仍应注意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临床观察344例,发病者7名;服药后12天内未发病者,计327例,占98%。一般在接触后3日内服药预防效果较佳,6日后服药的预防效果不佳。如再次接触需重新再服1次。服药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5、治疗面神经麻痹:以牛蒡纠偏汤为主,随证加味,每日2次,水煎服。

    6、治疗咽喉肿痛:牛蒡子、板蓝根、桔梗、薄荷、甘草。水煎服。

    性状鉴别

    瘦果长倒卵形,两端平截,略扁微弯,长5-7mm,直径2-3mm。表面灰褐色或淡灰褐色,具多数细小黑斑,并有明显的纵棱线。先端较宽,有一圆环,中心有点状凸起的花柱残迹;基部狭窄,有圆形果柄痕。质硬,折断后可见子叶两片,淡黄白色,富汕性。果实无臭;种子气特异,味苦微辛,稍久有麻舌感。以粒大、饱满、色灰褐者为佳。

    栽培技术

    繁殖播种

    种子繁殖,播种期南方于秋季8-9月;北方于春季3-4月;夏季亦可播种。如遇干旱,出苗不易整齐;秋如果太晚,第2年则不能开花结实。直播或育苗移栽法,以直播为主。播种前,将种子放入30~40℃的温水中浸泡12小时左右,过后涝出种子晾至不粘手时再播,这样有利于出苗。在整好地的畦面上按40~50cm的行距开浅沟进行条播,将种子(播种时最好将种子与火土灰混合成种子灰)均匀地撒在沟内;或按40~50cm的行距、33~35cm的株距穴播,每穴点入种子4~5粒。播后覆土2~3cm即可。

    选地整地

    牛蒡子对土壤环境要求不严,但以阳光充足、土层疏松、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为好。对选好的地块进行深翻,然后耙细,整平,结合整地每亩施入腐熟厩肥2500kg作底肥,再作成l~1.5m宽的高畦,四周开好排水沟。

    田间管理

    待苗有2-3片真叶时进行间苗、补苗,6-7月中耕除草,结合施粪肥1-2次,现蕾前重施1次磷、钾肥。冬季采培土,保苗越冬。抽茎后培土壅根,防止倒伏。幼苗期或第2年春季返青后要进行中耕松土,同时前期要特别注意除草,若杂草过多,可用8%高效盖草能防除,叶子封行后停止中耕。当苗长至4~5片真叶时,开始进行间苗,方法是拔掉病苗、弱小苗,留下壮苗、大苗,如有缺苗处,可选择间下的苗带土移栽;苗长至6片真叶时,条播者按株距25cm左右定苗2~3株,穴播者每穴留壮苗3~4株。基生叶铺开时,要及时追肥,每亩施入人畜粪水1000kg。植株开始抽茎后,每亩追施人畜粪水1500kg或尿素5kg和过磷酸钙10kg,促使分枝增多和籽粒饱满。另外,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止积水烂根。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白粉病,发病初期喷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褐斑病,5-6月发病,可喷代森锌6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另有花叶病为害。虫害有食子虫、蚜虫、红蜘蛛,以及银纹夜蛾、地老虎等为害。

    1、病害牛蒡灰斑病(Cercosporaacti-ambrosiaeHist.)主要为害叶片,病斑近圆形1~5mm,褐色至暗褐色,后期中心部分转为灰白色,潮湿时两面生淡黑色霉状物,即病原物的子实体。防治方法:秋季清洁田园,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合理密植,及时中耕除草,控施氮肥。在发病初期喷1:1:150的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牛蒡轮纹(AscochytaLappaeKabetBubL.)叶片上病斑近圆形2~12mm,暗褐色,以后中心变为灰白色,边缘不整齐,稍有轮纹,上生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防治方法同灰斑病。牛蒡白粉病〔Sphaerothecafuliginea(Schlecht)Poll.〕,叶两面生白色粉状斑,后期粉状斑上长出黑点,即病菌的闭囊壳。防治方法: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减少越冬菌源。发病初期喷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害虫主要有红花指管蚜〔Uroleucongobonis(Matsumura)〕和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Sanborni(Gillette))。为害茎叶、果实,严重时可造成绝产,可喷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1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0%灭蚜松乳油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连纹夜蛾〔Plusiacrassisigna(Warren)〕,以幼虫咀食叶片,造成缺刻孔洞,可喷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防治。棉铃虫(HeliothisarmigeraHübner)以幼虫为害叶片,使叶片造成缺刻,严重时花和幼果全部被害,造成大幅度减产。防治方法:采取冬耕冬灌,消灭越冬蛹,减少来年虫源。利用20w黑光灯诱杀成虫。幼虫3龄以前用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300~400倍液进行防治。地老虎:幼虫咬食叶片或心叶,可用敌百虫毒饵诱杀,或早晨人工扑杀。蚂蚁:食主根,严重时成片死亡。可用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浇灌根围;也可用动物骨头诱杀。5采收加工播种后第2a“立秋”前后采收。由于种子成熟期很不一致,故应分期采收。当果序总苞呈枯黄时即可采收,剪下果枝,晒干,最后将全株割下晒干,去净杂质,收藏。如久不采收,果实过分成熟,易被风吹落。由于总苞上有许多坚硬的钩刺,采摘时应在早晨和阴天刺软时进行,不致伤手;若晴天采摘,则应带上手套。

    采收

    牛蒡子采收加工次年春夏季当种子黄里透黑时将果枝剪下,采收后将果序摊开曝晒,充分干燥后用木板打出果实种子,除净杂质晒至全干后即成商品。根挖出后洗净,刮去黑皮即可菜用,或晒干药用。

    药方选录

    1.牛蒡汤(《证治准绳·幼科》),用治小儿伤风,发热烦躁,鼻塞气喘,痰嗽惊啼,及诸疮赤紫,丹毒,咽喉肿痛。

    2.牛蒡甘桔汤(《外科正宗》),用治颐毒表邪已尽,耳项结肿,微热不红而疼痛者。

    3.栀子清肝汤(《医部全录·头门》),用治少阳经虚,肝火风热上攻而致的鬓疽,痛连颈项胸乳太阳穴等处,或寒热晡甚,胸满口苦舌干。

    4.启关散(《普济方》),用治风热客搏上焦,悬壅肿痛。

    5.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用治头面风热,或颈项痰毒,风热牙痛。

    6.治头痛方(《方脉正宗》),用治头痛连睛,并目昏涩不明。

    7.治风热瘾疹方(《养生必用方》)。

    8.治喉痹方:牛蒡子六分,马蔺子八分。上二味捣为散,每空腹以暖水服方寸匕,渐加至 一匕半,日再。(《广济方》)。

    9.治咽膈不利方:牛蒡子(微炒)、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本草衍义》)。

    10.治风热闭塞咽喉,遍身浮肿: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为末,热酒调下一钱匕。(《经验方》)

    11.治瘄疹不起透:牛蒡子(研细)五钱,柽柳煎汤,调下立透。(《本草汇言》)

    12. 治痰厥头痛:旋覆花一两,牛蒡子一两(微炒)。上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侯,以腊面茶清调下一钱。(《圣惠方》)

    13.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或大便秘即作:牛蒡子三两(隔纸炒),新豆豉(炒),羌活(去芦)各一两,干生地黄二两半,黄耆一两半(蜜炙)。上为细末,汤调二钱服,空心食前,日三服。(《本事方》牛蒡子散)

    14.治风龋牙痛:牛蒡子炒,煎水含漱吐之。(《延年方》)

    15.治吹乳:鼠粘子加麝、酒吞下。(《袖珍方》)

    16.治便痈:鼠粘子三钱炒,细末,入蜜一匙,净朴硝一匙,温酒空心服。(《袖珍方》)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