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药界精英 > 正文
  • 中药人物 庄毅:为药用菌物研究开辟道路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11-24 15:24:54
  • 核心提示:南京中医药大学庄毅教授日前当选中国中药协会药用菌物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这位药用菌物研究领域的老专家,今年已经82岁,仍从南京赶来南阳,手持拐杖参加了专委会成立仪式,并

    南京中医药大学庄毅教授日前当选中国中药协会药用菌物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这位药用菌物研究领域的老专家,今年已经82岁,仍从南京赶来南阳,手持拐杖参加了专委会成立仪式,并在首届中国药用菌物高峰论坛上作了“菌物药的概念与我国菌物药产业发展前景”的学术报告。

    与药用菌物研究结缘,始自上世纪70年代。学植保专业出身的庄毅,毕业后先后辗转北京、河南等地从事植物植保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常与昆虫菌类“打交道”,后调到当时的江苏新医学院,开始从事中药材方面的调查研究。1978年,卫生部下达给当时的江苏新医学院一个关于中医药治疗肝癌的课题,庄毅担任课题牵头人。

    在上海市肿瘤医院来校开展教学交流活动中,临床专家讲述的一个病例,激起了庄毅的极大兴趣。一位山东晚期肝癌患者在住院期间,用老乡送来的家乡地产菌物,每天泡水饮用,经过一段时间,肝癌症状显著减轻了,让本来对患者生存不抱希望的医生们大为惊奇。

    庄毅赴上海查看了患者病历,随后又跑到山东找到已经出院的患者。见面时,这位患者正与人下棋,自称没有癌症症状了。

    他拿到一块患者泡水喝的菌物,找到当地医药公司询问。原来这是一种只在中国槐上生长的是菌物,名为“槐耳”,民间常作药用,因为中国槐数量稀少,市面上难见,百姓采集了都自藏在家里。

    为拿到新鲜槐耳,庄毅多方寻找。终于在山东泰安的一株老槐树上看到了“年轻”的槐耳。他连夜赶回南京,进行菌种分离分类,分析其性状、研究其功效。

    当时认为真菌菌丝是唯一有效部位,采用固体培养的方法进行大量菌丝培养,这个途径被上级否定了。理由是培养菌丝与培养基无法分开,培养基在营养用完后成为菌糠废物,不能一体做药用。

    课题组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使用固体的玉米芯和麸皮做培养基,生长出菌丝体后,一体提取使用,并同液体发酵法作了对比,发现固体培养比液体培养效果更好。

    在深入分析后,庄毅认为,采用发酵方式产生的菌丝体,同时也有次生代谢物质,培养基也许并非残渣,不能简单地说是固体培养,而是可称为固体发酵。为了这个新判断,他们进行了很多实验,效果非常好。

    后来,课题组与部队医院的肿瘤中心开展科研协作,分别进行药理、营养生态、发酵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起初,肿瘤中心实验效果不佳,但经过进行量效关系的研究,实验数据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庄毅又找到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开展科研协作。按照药理研究等要求,动物实验全部成功。

    有了药理、毒理学数据,再经过一、二期临床实验,通过药用真菌的固体发酵而成就的国家一类中药新药“槐耳颗粒剂”终于获批上市。为了这个一类新药,基础研究就做了14年。

    从肝癌用药研究到肝炎用药研究,庄毅从槐耳菌成果出发,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从东晋医术中记载的“神曲”即发酵,到辽宁本溪医药机构相关研究,庄毅从中受到启发,开始尝试用槐耳菌在中药材上发酵。做了101种中药发酵试验,发现可在60%以上的中药材上生长,并与不加中药培养的进行了对比,试验取得成功,发现在培养基中加入中药材,发酵过程中不仅增加营养,还产生了新的活性成分。

    总结多年研究成果,庄毅撰写了《中国药物真菌学》一书。至今他还担任着中国菌物学会药用真菌专委会、中国药学会药物真菌研究会的顾问。

    构建药用菌物学,扩大药源,是庄毅多年的心愿,“用真菌做药,走固体发酵的路子,是中药创新发展的一个方向”。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房书亭:大力加强药用菌物研究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