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史迹走马 > 正文
  • 广州三元宫医史遗迹调查

  • 来源: 作者:严峻峻 时间:2016-01-21 13:21:27
  • 核心提示:1、广州三元宫文献资料
    广州市三元宫修建于晋朝,位于广州市北越秀山下。它是晋代女针灸家鲍姑采艾行医之处,明代重修后改名三元宫。据立于三元宫内的《三元宫历史大略记》碑

    1、广州三元宫文献资料
     

    20160121140019.jpg

    广州市三元宫修建于晋朝,位于广州市北越秀山下。它是晋代女针灸家鲍姑采艾行医之处,明代重修后改名三元宫。据立于三元宫内的《三元宫历史大略记》碑文记载:“三元宫在越秀山麓,东晋时南海太守鲍靓建,名越岗院。明万历及崇祯重修更今名。”三元宫在明清两朝及民国年间曾七次重修,《三元宫历史大略记》又载:重修之事历代皆有,顺治十三年李栖凤捐俸重修开为道观;乾隆五十四年总督嘉勇公福捐俸,发起住持郁教宁、黎永受、杨贺炯师徒相继募化督工,至乾隆六十年完竣;道光十七年云南储粮道邓士宪发起重修;同治八年两广总督瑞麟捐俸重修;光绪二十八年住持梁宗琪募化重修;民国八年住持张宗润重修一次;民国三十三年住持周宗郎、何诚端,得欧阳霖等极力相助,于是年癸未三月二十一日重修。经多次重修后之三元宫,在堂前石廊将吴道子观音像真迹勘于壁洞间以志景仰。又有西隅虬龙井旧址,张信纲备资修葺虬井古屋一间,纪念鲍姑在此得道,建设藏经阁收集古代圣贤著作之书。从以上记载可知,三元宫原为晋代女针灸家鲍姑采艾行医之处,她去世后人们就在那里设祠纪念她,清代重修开为道观。现存的医史遗迹主要有:鲍姑宝殿、虬龙古井和道家炼功碑。

    2、鲍姑宝殿

    20160121140121.jpg

    鲍姑(公元309~363年),名潜光,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晋代名医葛洪之妻,是有史记载的我国第一名女针灸家。她的一生,几乎都在广东度过,岭南人民称她为“鲍仙姑”。她生于仕宦兼道士的家庭,从小深受道教的影响,遂接触和开始炼丹与医疗活动,足迹遍布南海、番禺、广州、惠阳、博罗等县市。鲍姑医道精湛,擅长灸法,以治疣驰名。她总结前人治疗此病的经验,并就地取材,采用越秀山下遍地野生的红脚艾进行灸疗,尤其治赘疣效如桴鼓。近人曾时新考证鲍姑大约活了55岁,据文献记载她是患了急性病,猝然而死的。《云芨七签•鲍姑》云:“太玄在南海,小女及笄,无病。”后来“暴卒。太玄对宾客略无悲悼,葬于罗浮山。”她谢世以后,历代人民都怀念她,为之凿井、修祠庙。今广东博罗县罗浮山冲虚古观内有鲍仙姑殿,与葛洪一起受来自国内外朝拜者的供奉。广州越秀山脚下的三元宫内也设有“鲍仙姑殿”,立有坐禅像供奉,历年求医者香火不绝,“文革”期间曾被毁,后来,藉各方信众的捐赠才得以重修。

    今天的“鲍仙姑殿”,改名为“鲍姑宝殿”,位于三元宫西侧。殿堂宽敞明亮,堂中一尊塑金的鲍姑像端坐于红色的神龛当中,造像非常精美。她身着绣有绿色花边的女服,趺伽而坐,双手右上左下叠于足膝之上,慈眉善目,似笑非笑,默默地注视着前来礼拜的络绎不绝的香客们。神龛的四周镂有金色的花纹。龛前右侧是一着红衣的道童,左侧立着一只漆顶白羽的仙鹤。像前面摆放着高矮两张供桌,供桌的中央刻着“鲍姑宝殿”四个大字,两边刻着乐助重修者的姓名以示纪念。殿堂中雕楹文础,八根红漆木柱上刻着四付金色的对联,向后人传颂着这一代女针灸家行医之事迹:“南海建医功未就衣冠随蝶化,东樵证仙籍长留委羽伴鹅峰”;“仙迹在罗浮遗履燕翱传忠话,医名播南海越岗井艾永留芳”;“鲍氏慈怀悬壶济世消顽疾,仙姑施药灵丹一帖起沉疴”;“粤秀灵山藏有虬龙井,越岗红艾妙手众回春”。

    3、虬龙古井

    20160121140133.jpg

    虬龙古井又名鲍姑井,位于鲍姑宝殿前的“抱一草堂”内,相传鲍姑当年治病用的就是这虬龙井中的泉水。据文献记载:“南海越秀山右有鲍姑井,犹存,其井名虬龙井,有赘艾(注:即红脚艾),藉井泉及红艾活人无算。”三元宫内有题词为证:“就地取材红艾古井出奇方,妙手回春虬隐山房传医术。”现在井泉已干枯,井口用铁丝网保护着。井旁竖着一块石碑,上面雕刻着“虬龙古井”四个苍劲的大字。灸法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独特的疗法,在古代已有擅长灸法的“灸师”,广东的古代女医家鲍姑就是岭南著名的女灸师。而红艾,又名红脚艾,据近人杨顺益考证:“民间草药‘红脚艾”(鲍姑艾)即广东刘寄奴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在古井的北侧有“鲍姑亭”,也是为纪念鲍姑而设。小亭子绿瓦红柱,相当别致。亭柱上还雕有一付金字对联:“粤秀灵山藏有虬龙井,越岗红艾妙手众回春”。据文献记载原来在井旁还有一间古屋,是鲍姑得道之“仙迹”。1944年被修成“藏经阁”,可惜“文革”期间未能幸免于难。鲍姑辞世至今已有1600多年,岭南人民依然怀念她,可见她当年行医济世确是惠及一方民众,功德无量。

    4、道家炼功碑

    在古井南侧的回廊壁上嵌着五块大石碑,分别是:唐吴道子观音像真迹、大清同治八年朱用志撰重修三元宫碑记、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张信纲撰重修三元宫碑记、广东省广州市粤秀山三元宫历史大略记和道家炼功碑。其中与医学关系最密切的就是道家炼功碑。

    此碑乃清代嘉庆壬申(1888年)镂造的炼功兼针灸穴位图像石碑,于1980年被发现,经研究证实是清代道教进行气功教学的教具。1982年广州中医药大学黄柳泉、曾时新老师曾研究过碑中的内容并发表文章。

    此碑至今已有180余年的历史,高125cm,宽66cm,除左上角缺损半个字外,其余皆保存完好,字迹图像尚清晰可辨。碑体分为两部分,上面小半部分是碑额,下面主体部分是碑文、炼功人像图及其中的文字解说。人像图居中,四周环绕着八卦、月相等图形,左、右上方及两侧刻着八段碑文,两侧的六段碑文还分别配有青龙、龟蛇、玄鹿、朱雀、白虎、凤六神之像。

    炼功碑碑额精雕细琢二十个两寸方的篆书:“悲迷夜渡津,剖纹质天真,似昧层中层,宁识身外身。”意思是说凡夫俗子犹如夜渡迷津,多么可悲。修炼功之士志在剖开纹质,剥去层层迷昧,还其人生本来的天真,从而认识肉身以外的不死之身。碑额落款处还刻着两方印章“行舟道人”、“邱凤山造叩印”。

    炼功碑碑文共分八段,前两段属绪论,对人体各部位以及炼丹的要点作了概述,其余六段则分别以六神配六脏来论述其功能。绪论第一段,即碑中右上方的文字,详细说明了尾间、夹脊、玉枕三关和泥丸、土釜、玉池三丹田以及雷霆府、鹊桥喉、咽、喉、鸠尾、绛宫、肝、肺、脐门等的位置,并对三丹田在炼功中的重要作用做了解释。例如文中说到:泥丸为上丹田,乃藏神之所;土釜乃中丹田,为炼气之鼎;玉池又曰下丹田,乃藏神之所,采药之处。绪论第二段,即碑中左上方的文字,根据天人相应之理说明了泥丸窍有九穴,以及什么是玄穹主、什么是鹊桥鼻、督脉的位置和重要性、舌下有四窍及其功用等。

    人像图右侧的三段碑文分别以青龙、龟蛇、玄鹿配肝、胆、肾三脏,左侧的碑文则分别以朱雀、白虎、凤配心、肺、脾三脏。每一段碑文都论述了一个脏的神名,形态、位置,与其他脏、形体、官窍的关系以及生理作用、病理表现等。例如右侧第一段文曰:肝形如青龙,名龙烟,字含明,象如悬匏,小近心,左三叶,右四叶。为心母,为肾子。目为之宫。在形为筋。于液为泪,肾邪入肝,故多泪。左侧第一段碑文曰:心神如朱雀,象如倒悬莲华,能变水为血也。神名丹元,字守灵,对鸠尾下一寸。心为肝子,为脾母,舌为之宫。液为肝肾,邪悉则汗溢。

    炼功碑中央有人像图及文字解说。图像是一个半侧身人双盘坐像,其头面及双足写实,躯干部分则直接绘示内景脏腑及脊柱。人像四周环绕着月相、卦象等图形。图中以图文并茂绘示了三丹田、北斗天罡、二十八宿、任脉、“偃月炉”、阴腧、阳腧、阴跷、阳跷、内肾、橐龠、三关、二十四节等内容并提示了炼功的要点。例如图中以二十四节气配人体二十四脊椎,最下从“冬至”开始,依次往上,至脑后以“大雪”为终。以L代表腰椎,即L5冬至、L4小寒、L3大寒、L2立春、 L1雨水;以T代表胸椎,即T12惊蛰、T11春分、T10清明、T9谷雨、T8立夏、T7小满、T6芒种、T5夏至、T4小暑、T3大暑、T2立秋、 T1处暑;以C代表颈椎,即C7白露、C6秋分、C5寒露、C4霜降、C3立冬、C2小雪、C1大雪。

    另外,在人像的耳朵上有“发头鼓”三字,表示头骨有发覆盖处。前额从左到右刻有“现珠”、“九霄”、“太乙”、“紫微”、“天宝”等字。“现珠”是炼成内丹后出现的“珠”,可以向外放出“神光”,故又从眉心处向外引出一个小圆圈,内书“神光”二字。图中还标出了“人中”、“承浆”两穴,咽喉部位有“十二重楼”四字。

    此碑为道家修炼内丹而设,道家养生延长寿命,故亦涉及医学理论,自晋葛洪的《抱朴子》而下,所有的道家炼功书籍均杂有不少医学名词,而追溯《内经》,其中也有不少道家“恬淡虚无”的内容。由此可见,炼功碑文是将“医”与“道”融合而成的独特体系。

    以上介绍了广州越秀山三元宫的医史遗迹。透过这些遗迹,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晋代岭南医学的发拙状况。在这些遗迹当中仍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继续发展。尤其是炼功碑的内容还未有解释透彻,今后有待继续研究。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