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治未病专区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治未病专区 > 治未病理论 > 正文
  • 三因学说对亚健康保健指导作用分析

  • 来源:中医药管理杂志 作者: 李昀泽 时间:2013-09-18 08:12:00
  • 核心提示: 中医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不但可以用于诊疗疾病,对保健也有良好的指导作用。中医保健养生理论,源远流长,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明确指出顺时养
        中医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不但可以用于诊疗疾病,对保健也有良好的指导作用。中医保健养生理论,源远流长,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明确指出顺时养生的重要性。《内经》之下,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认为“千般疚难,不越三条”。直至宋代陈言“三因学说”曰:“六淫邪气侵犯者,为外所因;七情内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笔者认为,“三因学说”对现代社会亚健康人群的保健指导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不内外因”尤其重要。以“三因学说”指导养生保健,才具有真正的指导作用,这点在中医学理论上、经典上都有相关的重要论述。
    1  历史渊源
        “三因学说”是宋代陈言在《内经》、《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根据“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为主导思想,撰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二•三因论》日:“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从经络流人,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及至虎狼毒虫,金疮委折,疰忤附着,畏压缢溺,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陈氏“三因学说”传承仲景之“三因学说”而有所发挥,明确了内外之别并指导辨证,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2致病特点
    2.1  内因致病
        七情内伤为内所因,七情为病者,日:喜、怒、忧、思、悲、恐、惊。《素问•举痛论》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灵枢•百病始生篇》日:“喜怒不节,则伤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形神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及情感活动是以健康的机体作为物质基础的。形神二者在病理上相互作用,神伤及形,形伤及神,神情之伤往往是形体病变的先导,也就是说在悲观抑郁、思虑不解的心境下,亚健康乃至戒备状态将如影随形。内因所致亚健康症状主要有: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或急躁易怒、紧张、焦虑、猜忌、嫉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心中懊恼、悲观厌世、感情淡漠、精力不足等。
    2.2  外因致病
        六淫新感、伏邪及五疫致病为外所因,六淫为病者,曰: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名,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痃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对六淫伏邪的首次阐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正式确定六淫之名。《素问•刺法论》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相互适应,天人合一。人们不合理的改造环境,导致的不良因素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地污染、粉尘、噪音等。外因所致亚健康症状主要有:头痛、头昏、两目干涩、神倦乏力、纳谷不香、胸闷气短、项背痉挛,面容色素沉着、容颜苍老灰暗无光泽、毛发脱落等。
    2.3  不内外因致病
        不内外因是既非内因也非外因对人体的侵害,其人或为饮食所伤,或因劳逸致病,至于痰饮、瘀血、结石者种种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三因极一病证方
    论》日:“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踵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古代医家追寻形与神俱,终其天年,讲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现代社会,人们饮食、劳作无规律,饮食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抽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导致人体之内痰湿、瘀血、结石生成;没有培训状态下进行户外运动使人们易为虫兽所伤或跌扑致伤。至于滥用药物,亦是当今社会重大问题。
    3保健指导
        有学者从102名长寿老人得出的结论是,凡长寿之人的生活规律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珍惜生存。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内、外因致病者逐渐减少,不内外因致病者逐渐增多。我国已公布的前三大死亡疾病为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根据中医辨病研究均属痰湿、瘀血范畴,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
    3.1  内因养生
        (1)培养自身爱好。《寿亲养老新书》曰:“养老之法,凡人平生为性,各有好嗜之事,见即喜之。但以其平生偏嗜之物,时为寻求,择其精纯者,布于左右,使其喜爱、玩悦不已。老人衰倦,无所用心,若只令守家孤坐,自成滞闷。今见所好之物,自然用心于物上,日日看承戏玩,自以为乐;虽有劳倦,咨煎性气,自然减可。”此法非独老人可有,青年人在工作之余,同样可或运动健身,或练字冶情,培养兴趣,排遣负面情绪。    
        (2)化解日常矛盾。《寿世青编•养心说》曰:“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乐,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郁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生之大法也。”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为一时之过而悔恨叹息,不因纷繁琐事而烦心焦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不骄,败不馁。保持心态平和,从而保持七情平稳,各有所制。
    3.2  外因养生
        外因致病,皆因邪气直中经络,周流全身。针灸、按摩通过刺激经络和输穴,泄其有余,补其不足,疏通经络、发汗解表、祛风除寒,或活血化癖、消肿止
    痛,或理筋整复、缓解拘急等,可有效调节脏腑组织功能,促使人体气血流通。艾灸之法,因其简易方便,操作可行,得到广泛推崇。经常艾灸足三里、涌泉、三阴交、腰阳关等穴位,可以增强自身抵抗力,外御邪气,切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理。
    3.3  不内外因养生
        (1)培养良好生活方式。劳逸致病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过度劳累又包含劳力、劳神、房劳。人体的起居活动应顺应自然界阴阳二气的变更,顺应人体脏腑气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压力大,长期熬夜,伏案工作,皆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产生,此时应注意劳逸结合,或短暂休息,或适度运动,调整整个身心状态。至于骄奢淫逸,纸醉金迷皆不可取,应远离此类生活方式,不可只图一时之欢乐,引无穷之后患。
        (2)注重健康饮食疗法。饮食致病包括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中医认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之变,足生大丁”。饮食节制问题十分重要,应讲究科学性与营养性相配合。目前,我国营养师培训已经步入正轨,如何正确的搭配食物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相信不久的将来,许多家庭都可以在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食物的合理搭配。目前,
    可以实行的健康饮食搭配包括荤素搭配,少食高嘌呤类食物,多食用粗纤维食物等等。另外,食疗同样可作为亚健康人群养生保健方法的选择。药膳既可食用又可治病,亚健康人群可根据不同的症状食用相应药膳。
        (3)外慎虫兽金刃所伤。虫兽、金刃、跌打损伤皆为不内外因,与人类亚健康状态息息相关。王琦将之归为特禀质类。过敏体质患者,在未接触特异性过敏原时,其形态特征、神态、性格、声息等均无异常表现。然而其发生过敏反应时,表现为对不同过敏原的亲和性不同。如有的人对异种血清或蛋白、动物皮毛过敏,有的人则对微生物、寄生虫、植物花粉或食物过敏,而有的人则对油漆、药物、染料过敏。此时,可通过“治未病”的措施,采取益气固表、凉血消风、调节过敏方法进行保健。
    4结语
        中医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其独特的三因学说可对疾病的产生进行分类,采取相合的方法对应治疗。目前中医对于三因学说的应用主要局限在临床,已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因社会的发展,民众保健意识的提高,亚健康概念的提出,三因学应与时俱进,积极指导人们进行保健。这种应用对象的转化,不但切合中医“治未病”的最高理想,也符合人们对于保健知识的迫切需求,可拓展中医学术的发展空间,最终促进中医进一步的发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