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治未病专区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治未病专区 > 治未病理论 > 正文
  • 预防亚健康走好“治未病”三步棋

  • 来源:中医药管理杂志 作者:蔡英剑 张晓艳 时间:2013-06-26 09:03:00
  • 核心提示: 现代医学中的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介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离(移)状态”、“灰色

      现代医学中的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介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离(移)状态”、“灰色状态”等之称,属当今“慢性疲劳综合征”。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具体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与心理失衡状态。而传统医学中的“亚健康”是指不易觉察的小病(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疾病”,在中医学中称“未病”。“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
        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养生防病的重要,有了疾病除积极寻找除疾之法外,还积累了许多预防疾患的措施。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来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指出了顺应四时规律养生的具体方法和意义,首次对“未病”一词进行了描述,强调了无病先防,有病早治,这是对亚健康状态最好的诠释。“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说的是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应该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当今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疾病谱的变化,使治疗“未病”工作中未病先防比治疗疾病尤为重要,治未病是现代亚健康具体体现,因此,调摄养生、预防疾病较治疗疾病重要。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亚健康的发病愈来愈严重,中医治未病是预防亚健康最好的方法,大力开展“治未病”工 作是预防亚健康的有力措施,是中医发展的重要优势。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国中医药发[2009]20号)和《“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的有关要求和文件精神,国家从全民族健康战略高度出发,为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提出了大力推广“治未病”工作并在全国普及。为确保做好这项工作有序进行,针对“治未病”工 作现有状况和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实际需求,让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工作在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看慢性疑难杂症效果差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作为医务工作者应首先做好亚健康的防治工作,走好“治未病”三步棋。
    1 未病先防——教育普及为先
    1.1  “未病先防”是确保健康让人不生病少生病的最高境界
        如果我们经常采用一些措施,进行未病先防,就不会让邪气入侵,一切毒邪(病毒、细菌等)也就无法进入我们的身体,中医“治未病”理念就是最好的方法。治未病所遵循的原则就是要辨证预防,如果预防不当,就会导致疾患,就会把生命之光慢慢消耗掉。在“治未病”中,中医的服务对象将由有病之人拓展为未病之人即亚健康之人,医疗服务从治疗为主转为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知识普及。要推动此项工作就必须把“治未病”的宣传普及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大力开展和普及中医药防病保健知识。一是在国家层面培养一批中医药科普高层次人才。举办师资培训班,然后在各省、各市、各县进行层层培训,再由专业的中医培训师为居民、村民、职工、学生、企业等各行各业人员进行中医药未病知识普及教育,以提高全民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知识水平。二是在教育系统大中专等教育机构开设专门的中医养生保健课程,在中学安排医药养生保健讲座。三是发挥好媒体的宣传作用。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设立中医养生保健专栏,大力宣传普及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把简、便、验、廉的预防疾病方法传播给读者和听众,把传统的气功、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太极剑等体育项目普及到全民、全社会中。四是发挥好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的服务功能。在病人就诊中对病人进行一对一健康咨询和现场教育,利用各种节日进行中医药养生保健科普知识宣传,组织中医药专家深入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进行中医药知识科普讲座和义诊。将“治未病”预防意识普及到广大群众中,使人人懂得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真正达到未病先防,从而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1.2先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普及,提高对中医预防保健认识。在“治未病”工作中首先要进行中医体检辨识体质,为体检者建立个人健康信息档案,进行健康指导与干预,定期随访、纳入治未病管理体系,达到防病治病健康的目的。结合国家劳动保险制度,从三级医院到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再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组织社区居民和乡村居民定期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建立个人档案,定期随访,定期进行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指导,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防止疾病的发生。
        (2)做好三早教育。要对广大群众在未病状况下进行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一些有先兆症状者要早期预警。如口唇发麻如虫蚁行走、手足麻木等中风的前兆,有的脏器对应的穴位出现反射性疼痛征兆,在未完全发病之前应该进行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对反复发生的一些慢性疾病、痼疾、虚损劳倦,特禀质患者如哮喘、咳嗽、骨质增生、类风湿关节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要运用冬病夏治、扶正固本祛邪、机体调养的方法提前干预,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3)开展未犯病之前的教育工作。对特殊群体要进行重点保养和防范。调养身体,提高抗邪能力,重视人体健康体质,防止外邪侵入未患病的脏腑和部位,从而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4)要开展对季节变化规律与身体变化相互影响的教育。一些如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疾病有明显季节性的,要根据季节变化在发病季节之前进行治疗和预防,做到先时而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进行生活起居规律性教育。教育广大群众认识年龄、地域、气候、老幼、男女、胖瘦等情况之不同与人体生病、预防、用药有着紧密关系,在“治未病”预防疾病中抓住因人、因地、因时三因制宜进行养护和预防的治疗原则,就能有效防范疾病的发生,提高治疗疾病的效果。
    2  既病防变——重在早期诊断、早干预
    2.1  既病防变的涵义
        既病防变就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有病早治这一重要原则,还必须了解病情的发展趋势,注意其传变规律,随时掌握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病邪深入传变甚至发生危变。有病早治与既病防变,都是中医早期治疗思想的体现。有病早治强调及时发现和诊断疾病,在病程的初期就要抓紧治疗时机,是绝对的早期治疗;既病防变着重于防止病邪进一步在机体内传变,在疾病传变之前就进行治疗,治疗可在病程的任何阶段进行,对未被传及引起发病的部位而言,也属于早期治疗,而它是一种相对的早期治疗。
        任何疾病的发展,都有相对固定的规律性,除外感疾病由表及里的传变规律外,由情志刺激、饮食劳倦等引起的内伤病,有的以五行生克乘侮方式,有的以阴阳互根互制方式,有的以五脏整体联系形式,有的以经络循行分布方式传变,但最终反映的疾病传变规律大体是一致的。因此,根据疾病传变规律,进行某些预防性的治疗,可以防止病位的扩散、病情的恶化。既病防变就是这种先于病机变化的前瞻性、预见性治疗。从疾病发展变化的正气、邪气两方面因素而言,既病防变原则的措施,包括护正于未匮和祛邪于未传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在疾病过程中注意充实未病部分的正气,另一方面先病机变化,提前运用针对病情发展的某些祛邪方法。既病防变按照治疗疾病的阶段先后依次为,在亚健康状态、疾病未加重时、无并发症时、后遗症时就要进行干预治疗,也就是在疾病早期就要注重早诊断、早干预、早防传变。
    2.2  既病防变治疗途径
        (1)早期诊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说明外邪侵袭人体,如果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以致侵犯内脏,使病加重,治疗也就困难。因此,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地治疗,才能防止其传变。   《素问•刺热篇》认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主张见微得过,病虽未发,早期治疗。  
        (2)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疾病影响其它脏腑变生他病。《难经•七十七难》说:“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适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日治已病也。”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故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建脾和胃的方法,这就是既病防变的具体体现。
        防止传变:一是截病于早期,阻断传变途径。病理上肝病容易传脾,故肝病的治疗当顾及脾脏。从肝病实脾理论推而论之,对内伤脏腑病变皆应运用既病防变的早期治疗原则。由于脏腑之间生理上的密切联系关系,所以病理上会发生相互的影响,即发生多种形式的病理传变。最常见的如五脏之间的乘侮、子母相传;脏腑之间的脏腑相合之传;六腑之间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协同依存关系失调的病理传变。脏腑疾病的传变不是仅仅局限在两个脏器之间,病变可以传给一个脏或腑,也可以同时传给多个脏腑。因此,掌握脏腑病变的传变规律,对可能被传及的脏腑进行先期干预,就可以阻断其疾病损害的深入,控制疾病的传变和危变以保健康。
        二是先安未受邪之地。“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清代医学家叶天士根据温病病理传变特点提出的具有既病防变思想的早期治疗原则。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温为阳邪,最易化燥伤阴。所以,阴伤是温病病变过程中的基本病机,并且,阴液损伤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温病的预后转归。针对温病过程中温邪最易化燥伤阴的基本病理变化规律,指出温病发展至中焦伤及胃阴时,本应甘寒养胃,但由于病人体质的特点和病情发展进而会损伤下焦肾阴的规律,往往需要在甘寒之中加入咸寒之品,先病机发展一步滋养肾阴,先安未受邪之地,以加强下焦正气,防止温邪的深入传变。温病治疗上这种“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重视早期养阴的治疗思想,就是既病防变具体应用的范例。
        疾病的初期病位较浅,正气未衰,病情多轻而易治。中医既病防变理论是研究疾病发展的机转、趋向和转归的一种理论,不仅关系到临床治疗,而且对于早期治疗、控制疾病的进展、推测疾病的预后,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既病防变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防止疾病的传变。我们能够认识和掌握疾病的传变途径及其规律,就能及时而适当地作出防治措施,从而制止疾病的发展或恶化。不仅要截断病邪的传变途径,而且又“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即根据其传变规律,实施预见性治疗,以控制其病理传变,从而达到既病防变。
    3瘥后防复——扶正祛邪、调养为先
        当疾病痊愈后,要积极进行身体的保养和修复治疗,以防止死灰复燃,病变的反复和变证。病后初愈机体元气尚未恢复,邪气还未完全祛尽,心理还未调适过来,扶正祛邪、加强锻炼、调理心志、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按时服药、环境调养都是必须采取的恢复机体抵抗力的措施,应该牢记。在疾病愈后过程中要最大可能减少疾病的复发和促进疾病更完全的康复就必须做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按时服用一定药物的基础上进行养生保健调养尤为重要。
    3.1扶正祛邪
        就是扶助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体内体外环境的适应力及祛逐致病因素。中医认为,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正气增长,疾病就向好的方面发展;邪气增长,疾病就向坏的方面发展,所以治疗的实际意义,或者祛邪,或者扶正,或者扶正与祛邪同时进行,目的都是为促使正气战胜邪气,使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化。很多疾病在病后体内的邪气还没有完全去除,正气还未完全恢复,所以重点就要扶正祛邪或祛邪扶正。
        凡是邪气为疾病主要矛盾的时候,就适宜于祛邪。比如通常见到的感冒、大便秘结、肿瘤癖块等等病证,它们的发病大多是以邪气为主,都适宜于祛邪。怎样祛邪呢?比如感冒属于中医的表证,邪在体表,就用发汗祛邪的办法;大便秘结,邪在肠道,就用泻下通便的办法。肿瘤癖块,就用促进软化、帮助消散、解毒抗癌扶正祛邪的方法。所有的祛邪办法,都是因势利导,排除致病因素。
        凡是正气虚弱为疾病主要矛盾的时候,就适宜于扶正。比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等病证。怎样扶正呢?使用滋补强壮性的药物,或者加强营养、进行体育锻炼等,都能扶正。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补益药必须有针对性,气虚补气,血虚补血,阴虚补阴,阳虚补阳。扶正总的原则是补充正气之不足,调整功能,调动和发挥人体抗病的积极因素。
        如果邪正双方在病变中的地位差不多,那就扶正与祛邪同时进行。比如体质不好的病人患了感冒,就应该在治疗感冒的发汗药中加一些补益药,中医叫“扶正解表”。体质不好的病人发生大便秘结,就要在泻下通便的药中加一些补益药,这种方法,中医叫“攻补兼施”。因此,正气的增长是战胜邪气、恢复健康的保证。冠心病和癌症是两种威胁人生命的疾病,大多气虚血瘀,治疗就要益气活血,也就是要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从而提高疗效。实践证明,有的疾病在一定的阶段突出扶正能够提高疗效。如晚期癌症病人,在治疗时一方面用大量益气、养阴、补肾的中药扶正;一方面用大量抗癌解毒的中草药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祛邪。正气旺盛邪气就易去除,所患疾病就易向愈,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正常,气血阴阳协调平衡,达到“阴平阳秘”,则健康无病,疾病也就不易复发。若人体在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异常,邪气不去,气血阴阳平衡失调则疾病反复发生身体难以康复。
    3.2  心志调养
        在疾病的恢复阶段尤为重要,心主神志、主血脉,与各个脏腑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病后恢复期患病人的心情还未调适过来,处在与疾病的抗争和担忧时期,若这时丧失信心或忧思过度,将会严重影响疾病康复,甚导致疾病复发或变生其他疾病,也可出现身体脏腑经络其他病变,因此,调理心志是治未病及亚健康中的重要一环。肝的疏泄功能全赖心血的共养,心志失养也会导致肝的疏泄失常,直接影响心情不畅,脾胃运化失调,导致郁闷、食欲纳差、困倦乏力、失眠多梦、心悸气短等亚健康症状,注重疏肝解郁、养心安神是情志调养的重要方法。要有乐观向上积极战胜治疗疾病的心态,要有宽容友善的心态,有不顺心的地方能坦然面对,多向亲人、同事、朋友倾诉,经常对着镜子笑一笑。情志调养得好有利于疾病后的康复,减少疾病复发。
    3.3饮食调养
        疾病在愈后或恢复时饮食的调理不可忽视,它直接关系到恢复与复发的问题。当机体营养充足,饮食结构合理时身体恢复的就快,复发的机率就低。调养的方法是少食多餐、多食流食、吃得少一点、吃得早一点、吃得暖一点、吃得淡一点、吃得软一点、吃的内容丰富一点,瓜果蔬菜鱼肉蛋奶都应补充。合理膳食可以使五脏得养、六腑得安、人体正气旺盛,邪气难以侵犯,人体安康。
    3.4加强锻炼
        疾病恢复期,锻炼是重要的一环,无论新病、旧病、内科与外科疾病在康复后都要进行锻炼。唐代孙思邈说:“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又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锻炼时要根据疾病恢复的轻重程度量力而行要循序而进,可以运用中医的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气功、散步、慢跑、健身操等以促进体力恢复,疾病向愈,气血阴阳旺盛平调,体质增强了从而防止疾病的复发。
    3.5积极推行药物养护
        药物养生保健是瘥后防复的重要方法之一。当疾病在大病初愈时,病邪还未完全尽除身体机能和正气还未复原,药物的养护就很有必要。因此,根据身体体质,气血阴阳寒热虚实情况,可以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的中草药或中药制剂。如《神农本草经》的上品,《本草纲目》中记载有养生作用的药物等等,选择适合本人身体的中草药就会使疾病早日康复,减少复发。
    3.6  生活环境养护
        新时期,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变,新的致病因素不断增加,空气污染,以及尾气排放、噪音、饮食添加剂、居住、农药的使用等等因素,严重威胁着大家的健康,更易导致疾病处于康复阶段的病人疾病复发。因此,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变,排除生活中对健康的危险因素是遏制疾病复发的又一举措。
    4讨论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健康观,是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治未病”思想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文化思想和科学观,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构建的健康医疗模式,有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理念,有助于降低社会医疗负担,有助于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推动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上做主题报告要求,要切实做好“治未病”工作,努力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探索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保健服务体系。必须加强“治未病”文化传播与健康信息化建设。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信息是沟通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要通过“治未病”文化传播和知识方法的普及,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应用“治未病”知识方法自主改善生活方式和健康相关行为的自觉性;通过建立广覆盖的健康状态信息网络,为群众提供全面的、连续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  
        亚健康是“未病”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中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起源较早,古代先贤早就认定医学的目的首先是“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获安”(《素问•序》),其次才是治病。这里所谓的“未兆”,即未有显著疾病征兆之时;所谓“赢劣”,即虚损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是有病,而这些正是人们所说的亚健康状态。中医学倡导“上工治未病”,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的和谐统一,注重情志等因素对人的影响,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主张“未病先防”和“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等医疗卫生保健思想。这些理论恰恰与人类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适应。因此。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对于亚健康的防治具有独特优势。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体现在干预亚健康上,一方面,通过养神健体,使机体恢复健康状态;另一方面,可以对亚健康早期干预,阻止其向疾病转变。  
        亚健康问题在中医“治未病”并不是像西医一样简单的体检加治疗预防建议。中医有系统的养生保健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传统疗法。对那些“感觉不舒服而又查不出病”的亚健康人群,中医可以运用其特有的体质辨识,辨证施治、辨证施补、整体养护等方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使这类人群恢复到健康状态。对已经患病的人进行中医药特色治疗,整体调理,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预防疾病进展,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疾病康复。对大病初愈者,中医药更可以发挥其整体调理的优势,帮助患者恢复元气。从亚健康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环境压力和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与亚健康密切相关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因此,要摆脱亚健康的困扰,我们应当:保证正确的饮食养生,合理的膳食和均衡的营养,进行运动养生开展适当的运动,加上药物的养护,良好的心态,时适调整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充足睡眠,定期体检,有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患于未然,只要重视了治未病也就能纠正人体的亚健康状态,疾病就会大大减少。
        关注亚健康只要牢牢抓住:①未病先防——教育普及为先;②既病防变——重在早期诊断、早干预;③愈后防复——重在祛邪、扶正调养的三个步骤。走好了“治未病”三步棋就能达到有效预防亚健康减少疾病从而健康的目的。中医“治未病”思想被国际上称为最先进、最超前的思想,将人们的认识带人“无病世界”的最高境界。亚健康状态经过及时有效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调控,就可转为健康状态,从而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目标,展示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