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治未病专区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治未病专区 > 治未病理论 > 正文
  • 未病的概念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01-31 08:31:00
  • 核心提示:中医“未病”一词由来已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汉代
    中医“未病”一词由来已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则对什么是治未病作出了进一步的阐释:“上工治未病,何也?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谓“未
    病”,是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其范围也有所扩充。
        从字义来看,“未病”即“疾病未成”,定义应该是“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即疾病前期。但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结合临床实际,未病的概念不断扩展,已经包括了无病期、欲病期、“既病防变”期、愈后防复期,这些都称为“未病’’状态。也就是说,“未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未病”,并不全是没有病,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则表明此时人体处于既病防变期,肝已病,而脾尚处于未病状态。
        无病期,即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此时应防止体内病因发生或(和)外邪入侵的未病先防,身体健康时的养生防护,或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赏而勿罚,予而勿夺,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运气七篇中更有众多,根据当年五运六气盛衰“司岁备物”、防治疾病的论述。
        此外,部分人群处于未病状态时,人体脏腑阴阳之盛衰已有偏颇,或已有邪气内存(内生或外来),但尚未致功能活动的失常,如一个人素体体质阴弱阳盛,有湿邪内伏,但只有发展到阴虚阳亢、湿邪阻滞脾胃时,人体才出现功能失常的疾病状态。这种阴弱阳盛、湿邪内伏的体质状态就是典型的未病状态。
        “欲病”之说,源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书中记载:“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欲病之病,正如孙思邈所说:“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瘥,须臾之间,以成痼疾”(《千金要方》)。欲病之病,在外表上虽然有不适的症状表现,仅仅是“苦似不如平常”,全身不适,勉强坚持工作,到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又都未见异常,医生不足以诊断为某一种疾病。欲病之病,实质是人体处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当然,欲病之时,五脏没有虚损,六腑尚未衰败,气血运行还未紊乱,神气犹未涣散,病势处于轻浅阶段,及时服药调理,每能痊愈。
        既病防变,指的是机体已出现病变,但是疾病有由浅入深、由轻变重的过程。虽然,机体的某些脏腑已有病变,或机体有气血紊乱,但其他脏器仍然是健康的。因此,针对疾病传变的普遍规律,中医将这个时期称为特殊的“未病”。如当疾病在太阳经时,就要考虑到向其他经发展的可能;当疾病在表时,就要考虑到向里发展的可能,这种“可能”也是属于“未病”之病的范畴,尽管没有出现或到达其他经,影响到深层,但应采取措施对可能受邪的靶位进行保护。
        愈后防复,即病后初愈,体弱易复,愈而或复,也是“未病”之病。这是因病后正气的恢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由初愈达到病前的正常水平,需要有一个时间段,在这个阶段的时差内,初愈者虽然处在病前的正常生活、环境下,但因其适应力较正常水平差,容易导致疾病重新发作,这就是中医常说的“病复”,最早在《素问•热论》中就提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
        综上所述,“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愈后未复等几层含义,包括了从无病到已病,从未形成到已形成。从非器质性病变到转化成器质性病变有一个阶段和过程。中医虽然把病分为“未病”和“已病”两个层次,但谈“未病”并不把它和“已病”截然分开,只是认为“未病”是“已病”的基础,“已病”是“未病”由量变到质变,由隐变到显变的结果,两者密不可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