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治未病专区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治未病专区 > 已病防变 > 正文
  • 已病防变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经典含义之一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1-10-31 08:30:00
  • 核心提示: 已病防变:已病防变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经典含义之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先治未成之病
    如肝病而
    已病防变:已病防变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经典含义之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先治未成之病
        如肝病而素体脾弱者,宜治肝兼补脾,以防脾虚受邪;又如太阳伤寒不汗出而烦躁,是内热已生,暗伏欲传阳明之机,法拟大青龙汤发表兼清里热。柯琴谓方中“用石膏以清胃热,是仲景于太阳经中预保阳明之先着,加姜枣以培中气,又虑夫转属太阴矣”。不然,病已转属阳明或太阴,绝非大青龙汤所能为力。这种治法,比待传变之证毕现而后再议清阳明或温太阴高明得多。后世温病学家提出“客邪贵乎早逐”、“急急透解,莫待传陷而入为险恶之病”、“急急透斑为要”、“伤寒下不厌迟,时疫下不厌早”等观点,皆对截断病传道路或保护未受邪脏腑、提高疗效有积极意义。
        先治将受邪之地
        中医“治未病”是预防病势发展的主要措施,以整体观为理论依据,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治疗于未传之时。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将脏腑肢节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起来的有机整体,脏与脏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生理关系和乘侮亢害的病理关系。因此,一脏有病,就会按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出现顺传、逆传等发展趋势。仲景根据这一规律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一个范例。告诫医生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病情的发展,掌握主动权,并给予及时治疗,这是“治未病”理论的又一重要内涵。清代叶天士治疗温病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控制温病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未雨绸缪之举。“先安”首先体现在对阴虚体质患者的阴液保护上,强调防止温病阴液耗伤,即有传变之兆,就有先安之举。当代医家严苍山提出治温病“三护”的理论,即护脑、护津、护肠,也就是“下不嫌早”、“畅便为度”、“提前用清,卫兼清气,气顾凉营”的原则。以及姜春华的“截断扭转”、黄星垣的多方联用、清下并用等都是对温病“治未病”思想发展。
        早治已成之病
        任病发展,必然坐失良机,难免有病情恶化或药不胜病之忧。仲景治病务示于早,从整个外感热病而论,反复强调“病在表,当先解表”,以消患于“萌芽”。“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之法,示人治少阳证,只需见到一部分主证,即可用小柴胡汤,不必待证悉具而用之,争取治疗的时机,防止病证深化。姜春华治温病早用、重用清热解毒,早用、重用苦寒攻下,及时凉血化瘀,就是从温病病因的特异性出发,从根本上掌握各种重症温病的病理实质和发展规律,预见性地先发制证,先症而治,主动控制证的发展,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方法。
        先病服药
        在一些慢性、间歇性发作或有缓解期的疾病,把握未发这一有利时机进行有针对性的用药治疗或调整,助正达邪,防止其再度发作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伤寒论》原文条:“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柯韵伯对“先其时发汗”的机理作了透彻的解析。他说:“未发热时,阳犹在卫,用桂枝汤啜热稀粥,先发其汗,使阴出于阳,谷气内充,而卫阳不复陷,是迎而夺之,令精胜而邪却也。”由此引申对某些慢性、顽固性疾病,在未发之前进行较长时间的预防性用药,如支气管哮喘、风湿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糖尿病、复发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各种癌、艾滋病等,最好的办法是在其发病之前或间歇期、缓解期提前用药、及早干预,先安脏腑,顾护正气,这是对“治未病”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