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治未病专区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治未病专区 > 体质保健养生 > 正文
  • 对应标准:健道首推“九种体质养生修身法”

  • 来源:网络来源 作者: 时间:2010-06-30 09:26:00
  • 核心提示:标准依据:2009年4月,我国出台了第一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此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分类和体质辨识研究及应用的规范性性文件。该标准对中医体质九种基本“类型与特征”进行了详细介绍,每
    标准依据:2009年4月,我国出台了第一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此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分类和体质辨识研究及应用的规范性性文件。该标准对中医体质九种基本“类型与特征”进行了详细介绍,每种体质分别在总体特征、形体特征、心理特征等六大方面进行判定。

    标准推广:人的不同的体质,要灵活地选用不同的养生修身方法,这是中医学“辨证论治”核心思想的体现。人的自然寿命是有限的,通过各种科学的养生修身方法,可以实现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这也是健道机构所肩负的科学普及推广的神圣使命。

    标准应用:为遵循“天地生道,三三寿岁”健道之规律,也为方便广大健道读者熟悉并应用该标准进行自我科学养生修身,健道研究机构依据我国第一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组织专家进行了对应细化诠释,仅供参考应用。



    类型(一):“平和质”养生修身法




    体质特征:正常的体质。

    养生原则:保持良好的生活、工作及作息习惯。

    修身方法:重点关注饮食调理。

    饮食调养:饮食有节制,不要常吃过冷过热、或不干净的食物,粗细粮食要合理搭配。



    类型(二):“气虚质”养生修身法




    体质特征:肌肉松软,声音低,易出汗,易累,易感冒。形体消瘦或偏胖,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怯,面色苍白,常自汗出,动则尤甚,心悸食少,舌淡胖苔白,脉虚弱。若患病则诸症加重,或伴有气短懒言、咳喘无力;或食少腹胀、大便溏泄;或脱肛、子宫脱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惫;或腰膝酸软、小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

    养生原则:补气养气,因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肺、肾皆当补之。

    修身方法:重点关注饮食调理。

    饮食调养:常食粳米、山药、小麦、大枣、胡萝卜、香菇、鸡肉、鹅肉、兔肉、鹌鹑、青鱼、鲢鱼等,多食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等,少食空心菜、生萝卜等。



    类型(三):“阳虚质”养生修身法




    体质特征:肌肉不健壮,常常感到手脚发凉,衣服比别人穿得多,夏天不喜欢吹空调,喜欢安静,性格多沉静、内向。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平素畏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溏泄、口淡唇白、常自汗出、脉沉无力、舌淡胖边有齿印。其人患病则易从寒化、可见畏寒蜷卧、四肢厥冷、或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或身面浮肿、小便不利;或腰酸冷痛、下利清谷;或阳痿滑精、宫寒不孕;或胸背彻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频多、小便失禁。

    养生原则:温补脾肾以祛寒,阳虚者关键在补阳。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本,脾为阳气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之。

    修身方法:可从精神、环境、饮食三方面着手进行调养——

    精神调养:中医认为,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易于悲哀,故必须加强精神调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环境调摄: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不耐秋冬,故阳虚体质者尤应重环境调摄,提高人体抵抗力。

    饮食调养: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等温阳之品,根据“春夏养阳”的法则,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



    类型(四):“阴虚质”养生修身法




    体质特征:体形多瘦长,不耐暑热,常感到眼睛干涩,口干咽燥,总想喝水,皮肤干燥,经常大便干结,容易失眠。小便黄、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或伴有干咳少痰、潮热盗汗(肺阴虚);或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阴虚);或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色黯红(肾阴虚);或胁痛、视物昏花(肝阴虚)。

    养生原则:滋阴清热,滋养肝肾,阴虚体质者关键在补阴;五脏之中,肝藏血,肾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滋养肝肾二脏为要。

    修身方法:可从精神、环境、饮食三方面着手进行调养——

    精神调养: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 精神内守”之养神大法。

    环境调摄:此种人形体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热,口咽干燥,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受,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

    饮食调养:应滋阴潜阳,宜清淡,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甘凉滋润之品,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性温燥烈之品。



    类型(五):“血瘀质”养生修身法




    体质特征:皮肤较粗糙,眼睛里的红丝很多,牙龈易出血。面色晦滞,体口唇色暗,眼眶暗黑,肌肤甲错,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若病则上述特征加重,可有头、胸、胁、少腹或四肢等处刺痛。口唇青紫或有出血倾向,吐血、便血等,或腹内有瘕积块,妇女痛经、经闭、崩漏等。

    养生原则:以全身各部都能活动、助气血运行为原则。

    修身方法:可从运动、精神、饮食三方面着手进行调养——

    运动锻炼: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长寿功、内养操、保健按摩术等。

    精神调养:血瘀体质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营卫流通,有利血瘀体质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可加重血瘀倾向。

    饮食调理:多食山楂、醋、玫瑰花等,少食肥肉等滋腻之品,可常食桃仁、油菜、慈菇、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饮,醋可多吃。



    类型(六):“痰湿质”养生修身法




    体质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而松软。易出汗,且多黏腻。经常感觉脸上有一层油。嗜食肥甘、神倦、懒动、嗜睡、身重如裹、口中粘腻或便溏、脉濡而滑、舌体胖、苔白滑腻。若病则胸脘痞闷,咳喘痰多;或食少,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浑浊;或头身重困,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或妇女白带过多。

    养生原则:改变生活环境,改变生活习性、改变生活嗜好。

    修身方法:可从环境、运动、饮食等方面着手进行调养——

    环境调摄: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湿邪的侵袭。

    运动调养:因体形肥胖,易于困倦,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运动锻炼。

    饮食调理: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可多食冬瓜等。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更应多食之。



    类型(七):“湿热质”养生修身法




    体质特征: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脸上易生粉刺,皮肤易瘙痒。常感到口苦、口臭,脾气较急躁。

    养生原则:不寻口感刺激,心境平和开放。

    修身方法:可从运动、饮食方面着手进行调养——

    运动调养:适合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

    饮食调养: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多食赤小豆、绿豆、芹菜、黄瓜、藕等甘寒的食物。



    类型(八):“气郁质”养生修身法




    体质特征:体形偏瘦,常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常有胸闷,经常无缘无故地叹气,易失眠。面色苍暗或萎黄,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喜叹息,舌淡红,苔白,脉弦。若病则胸胁胀痛或窜痛;或乳房小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咽中梗阻,如有异物;或颈项瘿瘤;或胃脘胀痛,泛吐酸水,呃逆嗳气;或腹痛肠鸣,大便泄利不爽;或气上冲逆,头痛眩晕,昏仆吐衄。

    养生原则:开放自我、放宽心态、广交朋友、融入社会。

    修身方法:可从情志、运动、饮食方面着手进行调养——

    调摄情志:此种人性格内向,神情常处于抑郁状态,根据《内经》“喜胜忧”的原则,应主动寻求快乐。

    运动调养:气郁体质的人不要总待在家里,要多参加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

    饮食调理:多食黄花菜、海带、山楂、玫瑰花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作用的食物。可少量饮酒,以通利血脉,提高情绪。多食一些能行气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柑皮、香橼等。



    类型(九):“特禀质”养生修身法




    体质特征:这是一类体质特殊的人群。其中,过敏体质的人易对药物、食物、气味、花粉、季节过敏。

    养生原则:充分认知自我“特殊体质”,尽量避免过敏反应环境及食物的干扰与侵袭。

    修身方法:可从环境、饮食方面着手进行调养——

    环境调摄:居室宜通风良好,保持室内清洁,被褥、床单要经常洗晒,可防止对尘螨过敏。

    饮食调养:多食益气固表的食物,少食荞麦(含致敏物质荞麦荧光素)、蚕豆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