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针炙疗法 > 正文
  • 保健灸法十要穴

  •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作者:韦桂琼 时间:2013-04-16 15:03:00
  • 核心提示: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于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灸法不仅有治疗作用,而且有保健防病的作用。保健灸法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于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灸法不仅有治疗作用,而且有保健防病的作用。保健灸法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发展传统医疗方法,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曾有养生专家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下面谈谈保健灸法十要穴。
        1.足三里灸
        也称长寿灸,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l横指处。本穴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健脾胃的作用。常用于预防中风,祛病延年,《医说》云:“若要安三里常莫干。”《针灸大成》中风预防灸,若见中风先兆时“便宜急灸足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孙思邈说:“切病皆灸三里。”当代针灸名医王乐亭说:“百病莫忘足三里。”此外,灸足三里还有健步作用,民间有谚语:“旅行灸三里,健步行如飞。”可见足三里为防病保健之要穴。
        2.大椎灸
        本穴在背上部后正中线上第l胸椎棘突与第7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坐位低头取穴。该穴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交会穴,有总督诸阳的作用,统摄一身阳气。体内脏腑与督脉脉气息息相通,灸之可振奋阳气,加强脏腑功能,且具有解表通阳,疏风散寒,清脑宁神的功效。
        3.身柱灸
        身柱,含有全身支柱之义,穴在背上部后正中线上第3与第4胸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灸之有通阳理气,祛风退热,清心宁神,降逆止咳之功,可健全神经系统,防止疲劳和促进疲劳后身体的恢复。身柱穴是学龄儿童施灸的重要穴位。吐乳、哮喘、癫痫、咳嗽、腰背病均可灸身柱。
      4.风门灸
      风门  属督脉,穴在背上部第2与第3胸椎棘突之间凹陷部外侧1.5寸 处,足太阳之交会穴,主一切风证。灸之有宣肺解表,通络祛风,调理气机的作用,对预防感冒、高血压和中风有较好的效果。预防高血压多采用风门温和灸,预防感冒多采用风门隔姜灸,预防咳嗽、痈疽、疮疥多用直接无瘢痕灸。 
        5.膏肓灸
        本穴在背上部第4与第5胸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3寸处,坐位取穴。有通宣理肺,益气补气之功,为补虚要穴。《斛灸问对》中有:“若要安,膏肓三里不要干”之说,《千金要方》中说:“膏盲俞无所不治”,“此灸讫,令人阳气康盛”。
        6.关元灸
        别名丹田,是生命之田的意思。关元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交会穴。穴在腹下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仰卧位取穴。《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丹田者,人之根元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男子藏精,女子主月水,以生养子息,合和阴阳之门户也。”灸之有温肾固精,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和血之功。
      7.气海灸
      本穴在腹下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仰卧位取穴。《铜人腧穴灸图经》中提出:“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常灸此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之功效。
        8.神厥灸
        本穴在腹中部,脐中央,为神气出入之宫门,此穴不宜针,主要施灸法。灸此穴有健运脾阳,和胃理肠,温阳救逆,开窍复苏作用。
        9.肾俞灸
        本穴在腰部第2与第3腰椎突之间凹陷处外侧1.5寸。《扁鹊正书》言:“肾俞二穴,凡一切大病,于此灸二三百壮,盖肾为一身之根本,先天之真源,本牢则不死,又治中风失音,干足不逐,大风癞疾。”故灸肾俞有调理肾气,强壮脑脊,聪耳明目,健身体,壮元阳之功效。
        10.三阴交灸
        本穴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为脾、肝、肾三阴经之交会穴,灸之有补脾胃、助运化、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保健灸法简单易行,疗效卓然,为提高全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值得大力推广。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