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中医诊断 > 正文
  • 辨恶寒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9-12-16 15:24:00
  • 核心提示:  《灵枢.本藏篇》日:“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温煦。以保持体温,维持脏腑功能进行生理活动所适宜的温度条件。当卫气的温煦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时,即可看到“

      《灵枢.本藏篇》日:“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温煦。以保持体温,维持脏腑功能进行生理活动所适宜的温度条件。当卫气的温煦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时,即可看到“恶寒”这一症状,临床上十分普遍。清代陈修圆所编《十问歌》,也将“问寒热”列于十问之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所患疾病有异,“恶寒”产生机理也不相同。下面仅从伤寒、温病与杂病三个方面,分而论之。

      一、伤寒

      《素问·调经论篇》日:“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皮肤毛腠者赖卫阳之温煦,风寒之邪侵袭太阳之脉,腠理被风寒之邪闭郁,卫阳之气被遏不能温煦皮肤,故而恶寒。病性属实,风寒之邪的侵袭途径是自肌表而入,所窃居的部位是在肌表。李东垣对其特点,做了很形象的描述,在《内外伤辨惑论·辨寒热》一篇中言:“其恶寒也,虽重衣下幕。逼近烈火,终不能御其寒;一时一日,增加愈甚,必待传人里作下证乃罢。”

      二、温病

      清·叶桂·《温热论》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卫气主要靠肺来宣发敷布于肌表,温邪上受袭肺后,热邪郁闭于肺,肺气贲郁,不能宣发卫邪,卫气不达,外失卫阳之温煦,故而恶寒。病性属实,相比伤寒,温邪的侵袭途径是从口鼻而人,所窃居的部位是在肺,病位在里,虽有表证,实无表邪。

      三、杂病

      有阳郁恶寒和阳虚恶寒之分。

      (一)阳郁恶寒。阳气被邪气阻滞不能外达,外失阳之温煦而恶寒。相比伤寒、温病,病性同样属实,但其致病范围更加广泛,六淫七情,气血痰食,饮食劳倦,凡能影响气机升降出入者,皆可导致阳郁恶寒。如四逆散所治“阳郁四逆”,是因外邪入里,郁遏气机,肝失疏泄。脾气被困,清阳不能达于四肢。而见手足不温,形寒怕冷。

      (二)阳虚恶寒。(内外伤辨惑论·辨寒热》日:“内伤不足之病,表上无阳,不能禁风寒,此则常常有之……其恶寒也,盖脾胃不足,容气下流而乘肾肝。此痿厥气逆之渐也。若胃气平常。饮食入胃,其容气上行,从舒于心肺,以滋养上焦之皮肤。腠理之元气也;既下流,其心肺无所禀受,皮肤间无阳。失其荣卫之外护,故阳分皮毛之间虚弱。但见风见寒,或居阴寒之处。无日阳处,便恶之也,此常常有之,无间断者也。但避风寒及温暖处,或添衣加被。温养其皮肤,所恶风寒便不见矣。邛日虚恶寒,是因阳气虚弱,阴寒内盛,形体失却温煦而发,正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言:“阴盛则寒”也。与伤寒、温邪及杂病之阳郁恶寒相比,其病性属虚,临床常有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脾肾阳虚以及心肾阳虚证。后世为了将它与“实性恶寒’相区别,称之为“畏寒”。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