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中医疗法 > 正文
  • 中医防治恶性肿瘤回顾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林洪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时间:2009-04-24 10:52:00
  • 核心提示: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中医药治疗肿瘤有5千多年的历史,如今已逐渐探索并形成了一门新的医学学科,并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规范。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肿瘤是有效的,中西医互相结合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中医药治疗肿瘤有5千多年的历史,如今已逐渐探索并形成了一门新的医学学科,并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规范。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肿瘤是有效的,中西医互相结合、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了肿瘤防治的临床疗效。

      中医药防治肿瘤的历史

      中医肿瘤防治方法起源于先秦时代,其实早在殷商时代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瘤”的病名记载。而在先秦时代的《周礼》中就提到有“疡医”并详细记载了肿疡的治疗方法。不过这时对肿瘤的认识较为肤浅,为萌芽阶段。

      至战国—秦汉时期,就初步形成了中医肿瘤的防治体系。《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著作的相继问世,使人们对肿瘤的认识由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肿瘤防治方面,提倡用整体观念来认识,用辨证论治来治疗,如《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记载:“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为可治;……”提示了积与聚同为包块,病机不同,预后不同,治法不同。同时《伤寒杂病论》还为后世留下了桃仁承气汤、下瘀血汤、桂枝茯苓丸等著名方剂,至今仍广泛用于肝癌、胰腺癌、胃癌、子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

      晋唐—明清时期是中医肿瘤防治体系进一步发展阶段。宋代《卫济宝书》首先出现“癌”字的记载。这一时期的论著中,可以见到各种肿瘤的具体临床表现,如《仁斋直指方》对癌的症状进行了仔细的描述:“癌者,上下高深,岩穴之状,颗颗类垂,毒根深藏”;而且还有了对于恶性肿瘤的辨证论治,如对于噎膈(食管癌),朱丹溪认为应该“滋养津血,降火散结”,张景岳主张“当以脾胃为主”,“宜从温养,宜从滋润”,而清代名医王清任认为应从瘀论治等等。这一时期,也为后世治疗肿瘤创建了许多广为应用的方剂,如小金丸、蟾酥丸、活络效灵丹、犀黄丸等。

      如今,中医治疗肿瘤具有改善症状,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治疗癌前病变,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抑癌抗癌等作用。同时人们也研制出了一批新药;形成了关于各种肿瘤的临床治疗方案,并为广大患者所接受。

      中医药防治肿瘤取得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医治疗体系的参与使肿瘤治疗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医药也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强的影响。纵观半世纪的工作,主要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中草药研究方面  中医药防治肿瘤研究的现代化,最早是从抗癌中草药的筛选工作开始的,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已对3000余种中药和近300个复方进行抑瘤筛选,实验证实有效的中药有近200余种,其中半数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验临床验证,研制开发了长春新碱、喜树碱等近40个抗癌新品种,也为更合理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依据现代药理学分类方法,按治疗作用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抗癌中草药(细胞毒作用类药物),对癌细胞有直接杀灭作用并经过了大宗临床验证的抗癌中药有青黛(靛玉红)、喜树(喜树碱)、砒霜(三氧化二砷)、三尖杉等,并已制成了不同的制剂;二是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生物反应调节剂样作用药物,通过调节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改善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而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如有抑瘤作用的猪苓、茯苓、香菇等的多糖类成分;黄芪、白术、人参、补骨脂、淫羊藿等药物及其复方具有生物反应调节剂样作用,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发挥着抑制肿瘤的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两位学者张亭东教授和陈竺院士,锲而不舍地坚持中西医理论结合,临床与实验研究结合,运用砒霜治疗邪毒深重的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取得公认的领先疗效,并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阐明“以毒攻毒”法对肿瘤细胞有诱导分化和促使细胞凋亡的作用。

      中医肿瘤学基础理论方面   在肿瘤发病方面诸家论述多与“虚”“毒”有关,其次为“瘀”和“痰”。郁仁存提出了外因是条件、决定性因素是内因的“内虚学说”,认为在外界环境条件大致相同,接触的致癌物质也大致相同的人群中,有人患癌症,有人不患癌症,说明决定因素还是在于机体的内在环境和因素。而“络病学说”则认为“肿瘤乃痰浊、瘀血等有形之阴邪凝聚于络脉而成”,其次还有广泛被中医肿瘤界所接受的“毒”、“瘀”、“痰”为肿瘤的主要致病因素的各种理论和学说。此外,不容忽视的是肿瘤的创新病因学说的提出,更是体现了在现代西医治疗手段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中医药理论的与时俱进。其主要内容有:射线为“火毒”性质,以“火邪”特有的毒热伤津为主,并合并气虚、血瘀证候;化疗药物表现出寒热夹杂的“药毒”特性,接受化疗的患者常表现出以气血亏虚为主,合并脾胃失调、血瘀的证候等等。

      在肿瘤转移方面   张健提出的“传舍理论”认为,癌瘤的传舍(转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中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指癌毒脱离原发部位,发生播散,即“传”;二是扩散的癌毒停留于相应的部位,形成转移瘤,即“舍”;三是转移瘤也可继续发生“传舍”,即所谓“邪气淫溢,不可胜论”,这与现代医学肿瘤转移的机制逐渐吻合。其次是“痰毒流注”学说,认为肿瘤转移是痰毒之邪流注经络所致。还有“风病学说”、“痰瘀互结,毒瘀互结”、“癌症治湿”等理论,这些极大地充实与丰富了中医肿瘤理论体系。

      在肿瘤的治疗方面   恶性肿瘤中医药防治体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半世纪以来,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研究,中医肿瘤工作者们继承经验,与时共进,总结出了中医药治疗肿瘤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性理论,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提出中医的治疗原则“早期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中期扶正祛邪并重;晚期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的总的原则。为了更好的体现中医药的辅助作用,提出“阶段治疗”,即“手术后早期重建修复;手术恢复后清除残余病灶;长期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转移”。很好地指导了临床实践工作。

      中医肿瘤学临床研究成果

      半世纪来,我国中医肿瘤防治在基本思路一是注重借鉴现代医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方法开展对肿瘤的研究;二是注重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三是注重有效方药的研究。在此思路下,临床研究工作的主要成就有:

      强调病名、诊断、分期、疗效评价等与现代医学的一致性  在数千年的中医发展中,对于疾病的命名并不具有统一的命名原则及标准,疾病多以临床表现的症状来命名,因为同一种疾病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临床表现,所以,现代医学的一种疾病有可能散见于多种中医的疾病中,而中医的一种疾病又有可能代表数种现代医学概念上的疾病。比如中医的“噎膈”、“关格”、“反胃”都可以认为是现代医学的食管癌;中医的“癥瘕”可以包括卵巢癌、子宫癌以其他的腹盆腔可以触及的恶性肿瘤。

      治则治法的研究  50余年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研究,在治则、治法方面投入的最多。也正是由于中医药在防治恶性肿瘤治疗效果方面的突出表现,才促成了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临床及科研工作的不断发展。根据中医肿瘤病机有正虚、热毒、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等的不同,经过五十余年的实践,中医肿瘤学科研工作者们总结并提出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利湿、软坚散结和扶正固本等治疗肿瘤的大法,同时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结合辨病治疗,强调临床运用时灵活运用上述治疗法则,以取得个性化的良好的治疗效果为最终目标。正是由于这些治则治法的在临症时的恰当应用、临床疗效的突出显著,使得中医治疗肿瘤在国内已成为与手术、放疗、化疗并存的第四种癌症综合治疗手段,并越来越受国际同行及患者的关注。

      以扶正固本法为例,临床和实验研究已经证实,补虚扶正类中药能预防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改善症状、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提高手术效果、治疗癌前病变、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抑癌抗癌作用等作用。所以根据扶正祛邪的原则,针对病人不同阶段的邪正虚实情况,选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可以取得优于单纯中医或单纯西医治疗的效果。

      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现代中医在治疗肿瘤时,不仅严格遵守中医理论的辨证论治原则,还针对辨病提出了“在不同状况下,可以根据疾病的不同状况而选用的辨病药物”。如治疗癌前病变时,即在肿瘤发生的“启动阶段”和“促进阶段”一般选用冬凌草、山豆根、刺五加等有防癌作用的药物;术后则选用能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扶正培本类药物;放疗时则用对放疗有明显增敏和防护作用的汉防己、马蔺子及一些养阴生津药;化疗时则选择化疗的增效减毒药,如黄芪、人参、冬虫夏草及六味地黄汤等等。

      例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提高肺癌中位生存期治疗方案的研究”通过多中心、大样本、随机、部分双盲的研究方法,结果明确扶正培本为主的中药有延长非小细胞肺癌Ⅲ一Ⅳ期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为验证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提供了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其他的治疗大法也分别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而达到一定的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肿瘤的临床治疗越来越重视循证医学的证据。而中医五千多年的发展是经验的总结,遵循的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重视的是方证相符、个体化治疗,缺乏客观的、大样本的、设计合理的、前瞻的临床研究证据。对于中医药防治肿瘤的规范化和进一步推广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近年来,中医肿瘤的科研工作者们特别注重这一方面的研究,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点成效。如前面提到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提高肺癌中位生存期治疗方案的研究”就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尝试。还有广州中医药大学周岱翰教授主持的在6家医院进行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共入组患者294例,其中中医组99例、中西医组103例、西医组92例,结果,中医组中位生存期为292天,中西医结合组为355天,西医治疗组为236天,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最佳。

      总之,由于中医肿瘤临床研究及实践的突出贡献,中医药防治肿瘤现在临床上有5个比较一致的观点:一是与手术治疗相结合,可提高患者一般状况,减轻手术创伤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为手术后治疗提供更好条件,此时常用益气养血,调理脾胃或补先天益后天的扶正治疗为主;二是与肿瘤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增强放化疗的治疗效果(减毒增效),中医药以辨证治疗放化疗对机体的损伤,如放疗引起的气阴两虚,多用益气养血,养阴清热为主,化疗时引起的造血功能抑制、免疫功能抑制及胃肠道反应、肝脾功能损害等,常以补气养血、滋补肝肾、调和脾胃等法为主,辨证加减用药,配合整个放化疗全程,可达到减毒增效目的;三是术后、放化疗后康复期长期坚持服用中药可以稳定病情,巩固疗效,减少复发和转移,提高远期治疗效果,此期间主要视邪正比重而掌握扶正祛邪中药的用药比例及选择适当中药治疗;四是对于无法手术及放化疗的患者,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症状,减轻病痛、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带瘤生存时间);五是中医药还可预防和治疗某些癌前病变,此时多以益气养阴、活血解毒为主。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