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中医科普 > 正文
  • 漫谈六腑、奇恒之腑与命门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当饮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通过食道进入胃后,胃便加以受纳和腐熟,使之成为食糜,并下传于小肠,再经小肠的进一步消化而分为清、浊两部分。其清者(食物的精微和津液)由牌吸收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当饮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通过食道进入胃后,胃便加以受纳和腐熟,使之成为食糜,并下传于小肠,再经小肠的进一步消化而分为清、浊两部分。其清者(食物的精微和津液)由牌吸收,转输于四脏,布散于全身;其浊者(食物的残渣糟粕)则下传于大肠,大肠吸收其中的水分,形成粪便后排出体外。以上过程表明,六腑的共同作用就是对饮食水谷的“受盛传化”。而要完成这一生理过程,它们还必须保持“通降下行”的共同特点。《内经》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六腑里有饮食水谷存在(“实”),但必须不断地传导变化,不能停顿积聚 (“不藏”),否则就会形成塞满的状态。这与五脏贮藏精气,必须保持充满流通,而不能郁滞结聚的“满而不实”的特点,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中医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说法。 虽然,传化水谷是六腑的共同作用,但每一腑还有其各自的特点。下面分别予以介绍。一、胆 胆是个囊性器官,与肝直接相连,附于肝的短叶问。胆与肝通过经脉的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故《内经》说:“肝合胆。”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中医称为“精汁”,胆囊则称为“中精之府”。胆汁来源于肝,并且要在肝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小肠,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若肝胆功能失常,影响及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就会出现厌食、腹泻、腹胀等症状;若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发为黄疸,出现目黄、身黄、小便黄等症状;胆气上逆,则会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症。 由于肝胆互为表里,肝与人的精神情绪有关,因而胆气的盛衰也会涉及到人的精神意志、思维活动的变化。中医有“胆主决断”的说法,就是指胆在精神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因此,临床对于某些胆怯、善恐、易惊、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的病变,若从胆治疗,多能见效。 中医学认为,六腑的形态结构都是中空有腔的,胆囊就是这样的器官,所以是六腑之一。但是,胆内所贮藏的是促进饮食水谷消化吸收的精汁,而不是饮食水谷或糟啪,在这一点上它不同于其他的腑,倒是与五脏“藏精气”的特点相类似。因此,胆又被列入“奇恒之腑”中。 二、胃 胃,又称“胃脘”。位在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通小肠。胃的上口是贲门,称为上脘;下口为幽门,称为下脘;上下脘之问名中脘。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水谷和腐熟水谷。 受纳,就是接受和容纳。胃能受纳通过口腔和食道下行的饮食水谷,并暂存其中,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胃气必须保持通降下行的特点,才能受纳水谷。如果胃气上逆,拒不纳食,就会表现为食欲不振,甚至呕吐恶逆,胃脘胀满,大便秘结等胃气不降的症状。因此,通过食欲和饮食多少,可以反映出胃气强弱及受纳功能的好坏。 容纳于胃的饮食物,在胃气的作用下,进行消磨,变为食糜,胃的这种初步消化过程,便称之为“腐熟”。饮食物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于小肠,其精微部分通过脾的运化供养全身。因此,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必须与脾的运化功能相互配合,才能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所以中医常将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而将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功能,概括称之为“胃气”。临床也常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 三、小肠 小肠是一个相当长的管道器官,包括十二脂肠、空肠和回肠。其上口在幽门处与胃相接,从而接受来自胃腑下传的食糜并予以盛纳,称为“受盛”。食糜在小肠内经过进一步消化,分为清、浊两部分,叫作“化物”。《内经》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就是这个意思。食糜经过小肠化物作用后分为清、浊两部分的过程又称为“泌圳清浊“。其中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肠吸收后,再经脾气的转输,布散周身;浊者,即食物的糟粕和利用后的水液。糟粕通过“阑门” (即小肠的下口与大肠相接处)送到大肠,最终形成粪便排出体外;水液则渗入膀胱,最终作为尿液排出体外。由于小畅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故有“小肠主液”之说。 一旦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除影响消化吸收的功能外,还会出现大小便的异常,如腹胀、腹泻、便溏、尿赤、尿频等。小肠与心通过经脉的络属,形成了一对表里关系。当心火过亢,循着心经下注小肠,引起小肠火盛时,就会出现尿频、尿急、尿赤、尿痛等症状;若小肠火盛,循着小肠经脉上炎,也可以引起心火亢盛,从而出现口舌生疮、面红烦躁等症状。 四、大肠 大肠也是一个管腔器官,、在腹中呈回环叠积之状,包括结肠和直肠,与肺构成表里关系。大肠的上口与小肠在阑门处相接,其下端则连接肛门。大肠的上段叫“回肠”,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回肠和结肠的上段;下段称为“广肠”,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 大肠接受了由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残渣后,便将其中的水液加以吸收,使之形成粪便,再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肛门有节律地排出体外。由于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了体内的水液代谢,所以i兑大肠有“主津”的功能;又将粪便向下传送,导出体外,故说大肠有“传导”的作用。《内经》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大肠主津的功能失常,例如不能吸收水液,则会出现水与糟粕俱下的腹痛、腹泻、肠呜等症状;若大肠实热,消烁水液过度,又会出现大肠津亏、肠道失润的大便秘结症状。另外,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还会出现腹痛、里急后重的症状。大肠的传导功能,也往往受肺、胃、肾、肝等脏腑的影响。比如,肺气不能肃降,或胃腑不能通降,都会导致大肠传导失常,而引起便秘。 五、膀胱 膀胱又称“脬”,是贮存和排泄尿液的器官。膀胱也呈中空有腔的囊状,居肾之下,大肠之前,并与肾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故肾中有阳气,膀胱中亦有阳气,肾主水,膀胱亦主水。 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的作用,布散周身,发挥其滋润濡养的作用。其代谢后的水液则下归于肾.传之于膀胱,由膀胱予以贮藏,再经过膀胱的气化作用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可上蒸为气,外达而为汗;浊者,则下注而为尿。所以《内经》说:“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贮尿与排尿的功能,依赖肾气与膀胱之气的升降协调,肾气主上升,膀胱之气主通降。肾气之升,能促进尿液的生成并控制其排泄;膀胱之气通降,能推动尿液的排出。膀胱的气化功能,实际是肾的气化功能的一部分。如果。肾气虚,膀胱不能约制尿液的排泄,就会出现尿频、遗尿、小便不禁;膀胱气化不利,不能通降,则会出现小便不利或不能排尿的症状。所以《内经》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摘自:《求医问药》文/肖娴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