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中医科普 > 正文
  • 漫谈阴阳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   阴阳本来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大约在战国时代,阴阳学说被应用到中医学。阳为太阳,阴为月亮,抽象的认识太阳与月亮,则阳为温热的、光亮的、活跃的、外在的;阴为寒冷的、阴暗的、安静的、内在的。中医用这种阴阳学说
      阴阳本来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大约在战国时代,阴阳学说被应用到中医学。阳为太阳,阴为月亮,抽象的认识太阳与月亮,则阳为温热的、光亮的、活跃的、外在的;阴为寒冷的、阴暗的、安静的、内在的。中医用这种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健康人应该是阴阳调和的;在病理状况下,则出现阳偏盛(如发热、口渴、烦燥、不安)或阴偏盛(如恶寒、口不渴、精神疲倦)的状况。   治病也离不开阴阳学说指导,用寒凉药(属阴)治疗阳偏盛,用温热药(属阳)治疗阴偏盛,使阴阳偏盛复归到阴阳调和。这是用阴阳学说指导诊治疾病最基本的原理。实际上,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医学也应用了这个原理,如哈萨克医学。然而,仅仅把疾病区分为阳偏盛与阴偏盛还是不够的。因为,世界上事物的矛盾是复杂的,人体疾病也是复杂的。到了东汉时代,中医的老祖宗张仲景在他的不朽著作《伤寒杂病论》中首先就提出了“三阴三阳”:当时中医把以发热为发病的感染性疾病称“伤寒”,张仲景把开始有发热表现的统称阳病,把病程中发热已退,而出现其他病情的统称阴病(这与战国时代相同)。进而张仲景在阳病中将发热伴恶寒的称“太阳病”,将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的称“少阳病”,将只发热而不恶寒的称“阳明病”;在阴病中将消化道症状突出的称“太阴病”,将精神萎靡不振、脉搏微弱的称“少阴病”,将四肢逆冷(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休克)的称“厥阴病”,并相应地确立了治疗方法。张仲景的贡献在于打破了“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简单的阴阳辨证,使中医诊断进一步深入。    明清时代,中医的阴阳学说发展到了比较完善的阶段,研究了“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的“八纲”。“八纲”以阴阳为纲,“阳”中需辨热、实、表,“阴”中需辨寒、虚、里。“八纲”应为阴阳为总纲。 “八纲”的实际意义是增加了虚实,辨虚实有别有西医学是中医学诊断中的关键内容。    明清时代,“八纲”又与五脏(或脏腑)相结合,使辨证内容更加丰富。问题是为什么不是每一脏都含阴阳?如果是每一脏都含阴阳,那么为什么没有肝阳虚?为什么没有脾阴虚?为什么没有肺阳虚?学了一辈子中医,为什么仍然不能解释看来是基础知识的问题呢?我也百思不得其解,恳请能者赐教。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文/冯松杰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