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中医科普 > 正文
  • 儿童夜啼

  • 来源:中医培训网 作者: 时间:2008-07-19 16:33:49
  • 核心提示:夜啼是儿科常见的病证,是指小儿白天安静,入夜啼哭,或每夜定时啼哭的病证。本病主要见于初生婴儿。儿童夜啼诊断要点小儿白天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如此反复不已。 本病应与其他疾病如各种皮
    夜啼是儿科常见的病证,是指小儿白天安静,入夜啼哭,或每夜定时啼哭的病证。本病主要见于初生婴儿。

    儿童夜啼诊断要点

  • 小儿白天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如此反复不已。
  • 本病应与其他疾病如各种皮肤病、佝偻病、疝气、蛲虫病等引起身体不适或搔痒等出现的夜啼作鉴别,也应与护理不当如过冷、过热、饥饿或尿布潮湿等引起的夜啼作鉴别,也应与突然转换环境,引起小儿不习惯、不适应而致的夜啼作鉴别。

    儿童夜啼辨证分析

  • 引起小儿夜啼的主要原因为脾寒、心热及惊恐。孕母素体虚寒,胎儿生后禀赋不足,或乳母恣食生冷,冷乳喂儿,或因调护失慎,腹部中寒,均能使脾寒内生。夜属阴,重阴脾寒愈盛,寒邪凝滞,气机不通,故入夜腹痛而啼。小儿胎热内蕴,或乳母及乳儿过食香燥炙之物,均使小儿心经热盛,故心烦不安而夜啼。心主惊而藏神,小儿神气怯弱,若暴受惊恐,而致心神不宁,神志不安,引起夜睡之时阵发惊啼。
  • 本病之辨证应首辨寒、热、惊恐之不同。寒者,睡喜伏卧,曲腰而啼,下夜尤甚,得温则缓;热者,睡喜仰卧,面赤唇红,上夜为甚,见灯火则啼哭加剧;惊恐者,睡中时作惊惕而啼,紧偎母怀方稍缓。
  • 夜啼的治疗总原则:根据临床辨证,常采用温脾散寒、导赤清心、镇惊安神等治则。

    儿童夜啼辨证论治

    脾脏虚寒
    【证见】 睡喜伏卧,曲腰而啼,哭声低弱,腹喜摩按,四肢欠温,食少便溏。唇舌淡红,苔薄白,指纹多淡红。

    【治法】 温脾散寒。

    【方药】

    1.主方乌药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处方:乌药6克,高良姜6克,白芍6克,香附6克。水煎服,每日l剂。

    面色苍白、大便稀烂者,加党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6克。四肢不温、哭声低弱者,加党参10克、白术6克、干姜3克。时或惊惕者,加蝉蜕6克、钩藤6克。

    2.中成药

    (1)理中丸,口服,每次1/3丸,每日2次。

    (2)附桂理中丸,口服,大、水蜜丸每次1/3丸,每日2次;小蜜丸每次2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加味理中汤(梁剑波《儿科百例》)

    处方:党参、白术、乌药、香附、白芍各3克,炙甘草、干姜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心经积热
    【证见】 睡喜仰卧,入夜烦躁啼哭。见灯火尤甚,哭声响亮,面赤唇红,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指纹红紫。

    【治法】 清心导赤。

    【方药】

    1.主方导赤散(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生地黄10克,木通6克,淡竹叶6克,甘草3克,灯心草1扎,钩藤6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3克(后下)。烦躁不安者,加蝉蜕6克。

    2.中成药导赤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周岁以内用量酌减。

    3.单方验方朱黄散(江育仁等《中医儿科学》)

    处方:朱砂1.5克,牛黄0.3克,共为细末,每次服O.3~0.6克,薄荷汤调下,每晚睡前服用。

    暴受惊恐
    【证见】 夜间突然啼哭,神情不安,哭声尖锐,时高时低,时急时缓,面色乍清乍白,紧偎母怀,脉来急数。

    【治法】 镇惊安神。

    【方药】

    1.主方朱砂安神丸(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黄连3克,生地黄6克,当归3克,朱砂O.3克(冲),甘草3克,牡蛎15克(先煎),龙齿15克(先煎)。水煎服,每日l剂。不宜多服久服。

    睡中时时惊惕者,加钩藤6克、蝉蜕6克。

    2.中成药朱砂安神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4丸,水蜜丸每次2克,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本药不宜多服久服。

    3.单方验方复方镇惊散(曹旭《儿科证治》)

    处方:琥珀6克,朱砂4.5克,僵蚕4.5克,全蝎4.5克,钩藤7.5克,黄芩6克,地龙4.5克,茯神6克,橘红6克,姜半夏4.5克,枳实4.5克,黄连4.5克,龙胆草4.5克,天竺黄4.5克,胆南星3克,青黛6克,炒枣仁6克。共研为细末,每次服0.25—0.5克,每日3次。

    儿童夜啼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将艾叶、干姜粉等量炒热,用纱布包裹,熨胃脘至少腹,从上至下,反复多次,主治脾寒腹痛之夜啼。

    (2)将丁香、肉桂、吴茱萸等量细末置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脐部,主治脾寒腹痛之夜啼。

    (3)将五倍子研为细末,用水调作膏饼,贴于肚脐上,以带扎之,主治小儿夜啼诸证。

    (4)栀子6克,烘干研末过筛,加面粉9克调匀,用酒调成膏,敷贴于双手挠动脉处(经渠穴),24小时换药1次。主治心经积热之夜啼。

    (5)将吴茱萸研为细末,用醋调成膏,敷贴于两足心涌泉穴。主治心经积热之夜啼。

    (6)取牛蒡子50克、珍珠2克(可用珍珠母10克代之)、朱砂3克,共研为细末,过筛。取1—2克药粉,用开水调成膏,纱布包裹,敷贴于神阙穴,用胶布固定。主治惊骇恐惧之夜啼。

    2.针灸疗法 针刺印堂、神门、中冲等穴,每日1次。

    3.饮食疗法
  • 生姜红糖饮:生姜10—30克,切片,加红糖适量,水煎服。主治脾胃虚寒之夜啼。
  • 葱白生姜汤:葱白数段,生姜数片,水煎服。主治脾胃虚寒之夜啼。
  • 百合汤:百合15—30克,加冰糖适量煮食。主治心经积热之夜啼。
  • 莲子心饮:莲子心10—15克,煎水代茶饮。主治心经积热之夜啼
  •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