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中医科普 > 正文
  • 中医五脏化液理论及临床表现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在中医学称之为五液。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即汗为心液,涕为肺液,泪为肝液,涎为脾液,唾为肾液。五液既由五脏所化生并分属于五脏,故称“五脏化液”。五脏化液理论的形成,虽与事物的五行分属
    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在中医学称之为五液。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即汗为心液,涕为肺液,泪为肝液,涎为脾液,唾为肾液。五液既由五脏所化生并分属于五脏,故称“五脏化液”。五脏化液理论的形成,虽与事物的五行分属不无关系,但其亦确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汗为心之液 “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阳”,是指人体之阳气;“阴”,是指人体之阴液。汗液由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汗孔排山体外。故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一身之血为心所主,故谓汗为心液。临床上,汗出过多,可耗伤心之气血,易见心悸怔忡等。若大汗淋漓,气随津脱,可致亡阳气脱之危候。反之,心气大虚、心阳亏虚之人,自汗不止亦为常见之症。 涕为肺之液 涕是由鼻粘膜分泌的粘液,中医学认为其由肺津上注于鼻而化生。涕有润泽鼻窍的功能。鼻为肺系之最外端,故鼻为肺之窍。在五脏化液理论中,涕为肺之液。在肺的生理功能正常时,涕能润泽鼻窍,既不干燥,亦不外流。若肺感风寒,则鼻塞多流清涕;若肺感风热,则鼻塞多流浊涕;若感受燥邪或肺阴不足,则鼻腔干燥无涕。 涎为脾之液 涎为口津,是唾液中较清稀的一部分,俗称“口水”,由腮腺所分泌。中医理论认为其由脾精上溢于口而化生。涎为睥之液,是说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津液和精气上注于口而为涎,而涎不溢出于口,又有赖于脾气的固摄功能。若脾虚失于固摄,则涎自口角流出,而为病态。此种病状,脾虚小儿尤为多见。涎津与脾气功能密切相关,故临床从脾论治多涎症、流涎症,效果亦佳,参苓白术散即是屡验屡应之方。当然,就临床所见流涎一症,其病因又非脾虚一途,另有脾经郁热,则口涎上涌者,有心脑疾病口张目呆而涎自外流者,有肾水内泛干于脾胃而流涎不止者,均需结合兼症而诊治。 泪为肝之液 泪从目出,而肝开窍于目,故泪为肝之液。泪有滋润、保护眼睛的功能。人在悲哀忧愁时,可致流泪。在病理状态下,则可见泪液分泌异常。如肝阴不足,则泪液分泌减少,而出现两目干涩;肝经湿热,肝胆火旺,则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 唾为肾之液 唾与涎同为口津。其中涎自两腮出,溢于口中,较为清稀,自口角流出;唾生于舌下,较为稠厚,可从口中唾出。中医学认为,涎为脾液,而唾为肾液,而且强调肾为水脏而主五液,分属五脏,人心为汗,入肝为泪,入脾为涎,入肺为涕,人肾为唾。唾为肾精所化。临床上肾虚证、肾寒证,常见到频吐唾液。肾阴亏虚则常见唾液分泌不止而口舌干燥。反之,多唾或久唾可耗伤肾精。正由于唾为肾精所化,故古代导引家多主张经常以舌抵上颚,待津唾渗出至满口后往下吞咽之法,以保养肾精,延年益寿。(李其忠教授主讲) 《上海中医药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