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中药科普 > 正文
  • 葫芦连着医和药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08-25 14:47:50
  • 核心提示:   葫芦最初是作为用具出现的,因为它内部干燥,又易于密闭,将粉碎过的药材放在其中具有防潮、闭光和保持药味不挥发的特点,故很早就成为药具。相传,东汉的费长房见一卖药的老翁

     

       葫芦最初是作为用具出现的,因为它内部干燥,又易于密闭,将粉碎过的药材放在其中具有防潮、闭光和保持药味不挥发的特点,故很早就成为药具。相传,东汉的费长房见一卖药的老翁身背葫芦游走四方,不仅医人效果好,而且自己能从葫芦中出来进去。于是,他就拜老者为师,后来也成了名医。药王孙思邈与葫芦也有一段情缘,他行医长安时买了一碗猪杂碎烩菜充饥,那腥腻之感使他很不舒服。他从背上取下药葫芦,倒入一些花椒、茴香、肉桂之类的药粉一搅,那碗烩菜就香气四溢了。店主人向他求教,他就以药葫芦相赠。自此,这家小店门口挂上了这只披红挂彩的葫芦,所经营的猪杂碎烩菜里也加上了孙真人送的药物调料。这道味美价亷的小吃很快轰动了长安城,并得名“葫芦头”,一直流传至今。
     

      以上两则传说的真实性没有人去考究,它反映出的中医食疗思想、中药作为调料的运用、古人对中药贮藏科学的认识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葫芦不仅作为一种理想的药具被古今认可,而且成了古代“医药”的代名词。因葫芦又名“壶卢”,故“悬壶”就成了执业医生的自称。民俗中的迎春“悬葫芦”虽是一种美好愿望的象征,同时也说明了人们早已对药与防病的关系有了相当高水平的认识,迷惘中隐含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光华。
     

      再说葫芦也是又药又食之物,是我国南北各地庭院中种植比较普遍的一种攀援草本植物。它的别名众多,在《说文》和《论语》中被称为“匏瓜”,《诗经》中称为“匏”,《鹖冠子》中称为“壶”,《唐本草》、《滇南本草》等典籍中称为“甜瓠蒌”、“瓠匏”、“腰舟”、“葫芦瓜”等。习惯上,入药时称“壶卢”,做菜时称“葫芦”,并且得到了现代药典和植物谱的认同。
     

      作为药用,主要是葫芦成熟而未老的果实。它具有利水通淋之功,对水肿、腹胀、黄疸、淋病的治疗均有效果。这些功能,古医籍中分别都有记载,如《饮膳正要》说它“主消水肿,益气。”《千金要方》说它“主消渴,恶疮,鼻中肉烂痛。”《日华子本草》说它“除烦,治心热,利小肠,润心肺,治石淋。”《滇南本草》说它“利水道,通淋,除心肺烦热。”《本草再新》说它“利水,治腹胀、黄疸。”《陆川本草》说它“润肺,治肺燥咳嗽。”它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戊聚糖、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C,其利尿作用的可靠性已被动物试验证明,并有轻微的致泻作用。近期临床报道有用它治疗肝病黄疸腹水、晚期血吸虫病腹水、肾炎和心脏病水气浮肿的,均有比较满意的疗效。
     

      葫芦的老熟果皮“陈壶卢瓢”和种子“壶卢子”也供药用,前者是治疗水肿、臌胀、痔漏下血、带下的药物,可单味煎汤或配入复方中使用;外用烧灰,还可治疗汤火灼伤。后者有治齿龈肿痛、齿根祼露、齿摇不固的作用,与牛膝同用,煎水含潄。近期也有用它治疗肺炎、阑尾炎的报道,对其消炎、润肠作用持肯定态度。
     

      由于葫芦味甘、淡,性平,作为蔬菜非常适宜,无论寒热体质均可食之。食法上,除烧菜作汤外,还可绞汁饮用。患有上述疾病的,可按照中医的原则“辨证施吃”,以食疗的方法同时获得治疗和美味的双重享受。
     

      要提醒读者的是,中药饮片中有名“葫芦七”、“葫芦茶”、“葫芦茶根”的,它们虽以“葫芦”冠名,却与葫芦的科属、功用毫无瓜葛,千万不可误用。葫芦七属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是理气、活血、止痛和止咳祛痰的药物,主要用于跌打损伤、腰腿痛、咳嗽气喘、肺痈咯血的治疗。葫芦茶属生长于南方的豆科半灌木,是清热、利湿、消滞、杀虫的药物,主要用于对感冒、咽痛、痢疾、肠炎、钩虫病、疥疮和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葫芦茶根是葫芦茶的地下根茎,有清热解毒之效,可作为风热咳嗽、肺痈、黄疸、骨结核的治疗药。
     

      葫芦还有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易种易活,管理程序简单。扯棚上架,还有乘凉和观赏的效果,可作为庭院垂直绿化的优选品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