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中药科普 > 正文
  • 外邪引动伏饮小青龙汤变法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2 08:15:03
  • 核心提示: 摘自《上海中医药报》文/裘沛然 慢性支气管炎的基本病机是“外邪引动伏饮”。饮为阴邪,性质属寒;外邪入里易化热,故本病表现为外邪与伏邪胶结,寒邪与痰热混杂。病变迁延,久咳肺气渐虚,故又有虚实相夹的情况。至于病变
    摘自《上海中医药报》文/裘沛然 慢性支气管炎的基本病机是“外邪引动伏饮”。饮为阴邪,性质属寒;外邪入里易化热,故本病表现为外邪与伏邪胶结,寒邪与痰热混杂。病变迁延,久咳肺气渐虚,故又有虚实相夹的情况。至于病变部位,陈修园说:“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脾虚生痰,肾虚泛饮,木火刑金,均可波及肺,但当慢性支气管炎发展到肺原性心脏病时,病变就由肺波及心、脾、肾、肝等脏。 慢性支气管炎的主症是咳、痰、喘三症,如演变至“肺心病”时,则伴见浮肿、心悸等。病机的中心环节是“痰”和“气”。痰滞气通则咳、则喘,痰饮泛滥则肿、则 悸;肺主气,肺气壅满、上递,也可致咳、致喘,肺气虚弱亦能出现虚喘,气虚津化为痰,则痰益甚,两者可互为因果。 鉴此,治疗之法,主要是化痰饮,调肺气。治痰饮之法,仲景早有“当以温药和之”的明训,治气之法,《顾氏医镜》有“一日补气,二日降气,三曰破气”的记载。根据上述认识,主张辛温蠲饮,苦寒泄肺为大法。“肺欲辛”,辛能散邪结,温可化痰饮;苦能降上逆之肺气,亦可清内蕴之痰热。可选用小青龙汤变法,药用麻黄、桂枝、细辛、干姜、龙胆草、黄芩、甘草、五味子(或诃子)、桃仁、杏仁、制半夏、紫菀、前胡、枳壳(或枳实)等。方中麻、桂疏解表邪;细辛既可表散风寒,又能内化寒饮,并有止咳之功,一药三用,其功颇宏。《长沙药解》云其能敛降冲逆而止咳,驱寒 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湿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专止咳嗽。”其与五味子配伍,一散一收,既收敛耗散之肺气,又不致碍邪;干姜,为温化寒饮之良药,”同五味则通肺气而治寒嗽”(《本草求真》);龙胆草、黄芩苦寒,降肺气,清痰热,其与细辛、干姜相伍,寒温并用,相激相成,为惯用的配伍方法,对“慢支”寒热兼夹之证颇为的对;尤其甘草一味,书皆云其有调和诸药之功,其实甘草还是一味极良好的止咳药,即使胸满痰涌之证,但用无妨,《汤液本草》说得好,“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用甘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枳壳(实)利气宽胸,古贤所谓“治痰先理气”是也;余药为化痰止咳之品。全方清肺与温化合用,辛散与酸收并投,化痰与顺气兼顾,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病机颇为切合,故有较好疗效。应用时,如喘较剧,加葶苈子、白芥子、苏子;痰多加竹沥、南星,肢体浮肿加猪苓、茯苓、车前子;气虚加参、芪,肾虚加补骨脂、巴戟天,等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