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中西结合 > 正文
  • 探究中西医的结合点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0-24 10:39:48
  • 核心提示: 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对卫生部《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做批示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56年来,我国一大批西医系统

         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对卫生部《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做批示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56年来,我国一大批西医系统学习中医,全面了解中医理论体系,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探究两种医学体系相互间的关系和结合点。

        两种医学体系结合的基础

        局部的疾病一定会通过全身反映,全身整体表现也会在局部找出病变部位,疾病在整体与局部的反映是两种医学体系有机结合的基础。生理、生化、病理、病生、药理、药化、生物免疫学等等,是揭示生命现象和疾病发生本质,研究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有机结合的理论线索。例如常用生化指标在中西医理论体系应用与评价中,指标选择在微观方面向亚细胞和分子水平方向发展,在宏观上向整体综合方向发展,正是中医整体观、西医微观化两者之间结合的媒体。

        中药与西药联用

        中药与西药进入人体,从发挥疗效到治愈疾病,都必须经过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过程,且从本质上说是通过影响机体的生理、生化及病理等环节而发生效应的,其作用对象具备生物活性上的同一性;中药与西药又均由化合物分子所组成,因而又有着药物物质上的同一性。因此,中西药互补杂交、交融沟通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从古到今,这类交融从未中止过。如大量的外域药早已衍化为中药的组成部分,而许多中药制剂又源源不断地渗入现代医学临床,为医师们所喜用。

        需要指出的是,中药西用、西药中用,“阿司匹林加白虎汤”“糖皮质激素辅以滋阴降火之剂”等中西药合用也属于中西药学体系有机结合互补的形式,各类资料都表明如能合理运用,每可显著提高疗效,但这只是一种初级形式的中西药学互补,其意义相对说来较为有限。人们所期待的是两者有机交融后两种体系有机结合产生的统一药学,是从方法、理论到操作过程一体的学科,而不只是某一局部的相互借用,这需要我们去研究总结。

        辨病与辨证结合

        辨病与辨证结合是两种体系的有机结合,是临床理论核心。辨证理论是中医学临床实践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和独特优势的重要体现。西医辨病反应疾病变化本质。不论中医辨证或西医辨病,病人出现症状在构成中医辨证型与西医辨病型的具体表现形式上是一致的。56年来,中西医影象学技术反映了不离体的大体病理学变化,既是西医辨病的主要手段,同时又提供了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打破了人们对中医辨证抽象化概念。所以,核磁共振、影像学是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有机结合研究中,中西医结合辨证辨病理论理论体系的主要手段。

        通过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对某些疾病进行综合性研究,使中西医学术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如中西药联合应用对病毒性肝炎的肝郁气滞、肝脏湿热、肝脾不调之证,来阐述肝病中西医诊断联合治疗的效果,形成中西医两种体系有机结合理论和操作方法。

        用现代医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医学观点和方法。例如以微循环做为客观指标进行中医辨证依据,探讨中医血瘀证的本质。目前微循环改变和血流变学改变,已被公认为血瘀证重要的依据,这是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

        从基因学角度探讨

        中医藏象学说中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如肾主生长生殖、脾主运化等,虽与现代科学的认识不同,但多可以从临床病理改变和施治结果反佐证之。如今能用基因组学和现代科学方法验证,阐明其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功能关系,进而指导临床实践,促使两种医学体系有机结合。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探究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有机结合的目的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提高临床疗效,其突破口应放在西医疗效不理想,而中医又有潜力可挖的疾病上,即寻找临床最佳治疗方案。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