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中西结合 > 正文
  •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浅析

  • 来源:环球中医药 作者:李秀玉 王晓静 时间:2013-06-09 11:16:00
  • 核心提示: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之一。所谓辨证,就是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到的数据,全面了解病人所出现的证候,进行分析,明确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探察其邪正对比,从而掌握疾病发展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之一。所谓辨证,就是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到的数据,全面了解病人所出现的证候,进行分析,明确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探察其邪正对比,从而掌握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实质,“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及方药。辨病治疗是西医认识、分析、辨别、治疗疾病的诊疗手段。现代中医临床在坚持传统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有无必要结合辨病而论治,观点不一,结合自身近30年的临证体会,笔者认为辨证与辨病的结合是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
    1辨证论证的特征与优缺点
        辨证论治既不同于一般的“对症治疗”,也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辨病治疗”。中医的辨证治疗认为一个病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辨证证候相同,则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此即所谓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由此可见中医辨证的“证”是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和机体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的概括。中医的辨证论治,辨的是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态,是以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态为主,致病因素为辅,而建立起的一套完整的病证诊治体系。
        中医历来重视辨证,但亦未忽视过辨病,甚至可以说中医的诊疗活动始于辨病识病。如早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就记载有头、眼、耳、鼻等疾病16种;《周礼•疡医》则有疮疡、创伤、骨折等外科疾病的记载;《山海经》中更记载有瘿、痹、疥、癣、疟等疾病38种;而《神农本草经》中则有“黄连治痢”、“常山截疟”、“苦楝子驱虫”的记载;《伤寒论》更是辨病论治的典范,《金匮要略》则提出肠痈、肺痈、浸淫疮等70多个病名,以后历代先贤不断对辨病识病进行探讨,代有发展。但限于科学技术的水平,中医“病”的概念模糊而不统一,很多还停留在张仲景时代对病的认识上 ,如有的是指病,如麻疹、疟疾、痢疾之类;有的是指症状,如咳嗽、呕吐、胃痛、腹泻之类;有的是以证命名疾病,如风寒、湿热、痰饮、肝郁、脾虚之类,极不一致,与现代医学关于疾病概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中西医有共同认识的疾病,过去大约只有麻疹、疟疾、痢疾等少数疾病。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制约了中医辨病论治的发展。所以,尽管中医早已认识到辨病的重要性,也不断尝试进行辨病论治,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以辨证论治为主的道路。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选择不是主动的、自觉的选择,而是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辨病”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情况下的被动之选,当然,事实证明它同时也是智慧之选。正是因为选择了辨证论治而不是辨病论治,中医才得以在现代实验方法建立之前,在一无检查设备,二无化验分析的情况下,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得以生存和沿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并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辨证论治”的突出优点,是无论任何复杂的病情,都可依据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资料,从阴阳生长、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中,运用四诊八纲方法归纳分析,提出综合治疗的措施,在宏观、定性、动态方面的研究有其独到之处,但缺点是对疾病产生的具体原因、确切机制及疾病的预后转归等缺少直观的、可量化的客观指标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不难看出辨证论治有其局限性  。
    2论辨证与辨病的结合
        西方医学的传入,为中医辨病论治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条件,西医发展到今天,借助各种设备仪器,对疾病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面对这样的客观事实,一味强调辨证论治的优越性,忽视甚至排斥“病”的客观存在,不是明智之举。中医没有理由不向和自己最近的学科——现代医学学习和借鉴有用的经验、知识和客观数据。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
    合应成为现代中医重要的选择之一,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可丰富和发展辨证论治的内涵,提高临床效果,笔者近30年的临证体会亦是如此。另外,实际上,辨证论治在现代中医临床实践中也面临新的挑战。随着医学的发展,有的病在早期已能诊断,但无证可辨,如高脂血症,或有的证已消而病并未达痊愈,如某些慢性肝炎等,这时只能进行辨病治疗,或以辨病为主治疗。
        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搞清病与证的关系非常重要。徐灵胎言“证者,病之所见也”,病统领着证,证从属于病,正所谓“先立病,后分证,乃诊疗之次第;病为纲,证为目,乃病证之格局”。如中风一病可分3个阶段:平素常出现头晕头痛,肢麻时作,以及一时性语塞等,为中风先兆,乃由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所致;而一旦出现突然眩仆、昏不知人等症状,则为卒中,系肝风夹痰夹瘀、气血上逆、蒙蔽清窍而成;神清之后,由于脉络痹阻,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中风后遗症。此病出现了以上三个阶段的证,但都沿着肝风夹痰夹瘀、上蒙清窍、经络痹阻的基本病机规律发展和变化,都属中风病。所以说,病名可贯穿始终,证只是某一阶段。
        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是参考西医化验检查结果判断疗效,预知疾病转归。参考化验检查并非丢掉中医特色,反而可提高中医“望、闻、问、切”的能力,如x线平片、B型超声、CT、胃镜检查等可以让望诊有“透视”功能,某些化验检查可以让疾病在早期阶段被发现等。这些对中医辨证用药均有帮助,因此,将西医的化验检查作为中医四诊的延伸和补充,将之同中医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开阔思路,丰富治法。因此,只要符合中医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认识疾病和提高疗效,对西医的诊断、化验、检查、中药的现代药理药效研究成果等尽可以“拿来”使用。
        总之,辨证与辨病相互结合,一方面,借助西医的检测检验手段,可以丰富、扩大、延伸、补充中医四诊的内容,见以往所未见,知以往所未知,有时候还可以摆脱中医无证可辨的困境;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西医检查诊断得不出阳性结果无法确诊的疾患,而按照中医辨证进行论治多可收到良好的疗效,故辨证又可以弥补西医无病可辨的不足。另外,辨病在
    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提高辨证的准确性,重点在全过程;辨证有助于辨病的具体化,重点在现阶段。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中医对“病”的诊断较模糊,具有某些不确定性,故辨病中的“病”应以西医之“病”为主。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