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中西结合 > 正文
  • 注重从“理法”层面进行中西医结合——由犀角地黄汤治呃逆谈起

  •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 时间:2009-05-30 09:05:00
  • 核心提示:  呃逆俗称打嗝,中医古称“哕”,又称“哕逆”,至元代始称“呃”,明代起统称呃逆。《素问·宣明五气篇》首先提出其病位在胃:“胃为气逆,为哕,为恐”,至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

      呃逆俗称打嗝,中医古称“哕”,又称“哕逆”,至元代始称“呃”,明代起统称呃逆。《素问·宣明五气篇》首先提出其病位在胃:“胃为气逆,为哕,为恐”,至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呃逆》归类为“一日寒呃,二曰热呃,三日虚脱之呃”。近人治疗呃逆,总不离和胃降逆,而恽铁樵治章椿柏呃逆医案,却不循常道,辨治奇特。

         章太炎之兄章椿柏年高久病之后,呃逆六昼夜不止,诸医均主张用丁香柿蒂汤治之,而恽氏认为病人呃逆系由津液干涸所致,以犀角地黄汤凉血润燥获得佳效。恽氏为近代中西医汇通的名家,当知和胃降逆以治呃逆的常法,也应熟悉麦门冬汤、益胃汤等成方,却能不落窠臼,独辟蹊径,想来应为取西医病理以为中用。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或其它疾病引起的膈肌痉挛均可导致呃逆,若将膈肌强为归属的话,应类属于中医肝所主的“筋”的范畴较为恰当。如此想来,凉血润燥治疗呃逆也就顺理成章了。

         提及中西医结合,多数研究者从某药或某方治西医某病入手,开展实验研究,以求阐明西医作用机理,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从“方药”人手的中西医结合毕竟是立足于西医的结合,反过来能指导中医l临床。以提高中医辨证水平的却属少数,而从“理法”入手的结合却为中医的辨治拓展了思路。

         望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望舌最为常见。古代有“舌为脾胃之外候”、“苔乃胃之所熏蒸”的说法,既然望舌可察知脾胃的病变与盛衰,那么直接通过胃镜观察胃的变化,同样也可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可以把“望胃”作为望舌的延伸。现代著名中医学家田德禄教授通过大量病例观察,发现舌象与胃镜象存在着如下关系:(1)黄苔与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炎症改变有关。(2)厚腻苔与胃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有关。(3)淡舌与胃黏膜的苍白有关。(4)暗红舌与胃黏膜的充血、出血有关。

         田德禄教授指出,辨证的核心在于通过传统的和现代的诊查手段,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综合分析,以辨明病因、病位、病性和病机的转化。胃镜下对病灶的直视实为中医望诊之延伸,且更能直观、客观地反映出其全貌,对其以中医理论加以分析,不仅促进对胃病本质的认识,对指导临床用药更具意义。田德禄教授对胃镜下“胃黏膜相”的辨证进行了观察研究,临床用药渐成体系。如胃黏膜相见黏膜充血、肿胀、糜烂,则加蒲公英、连翘、虎杖以清热解毒;若伴分泌物较多,质地黏稠,则选用具有燥湿之功的黄芩、黄连等清热解毒药;如胃、十二指肠黏膜有溃疡形成,则加珍珠粉、锡类散以祛腐生肌敛疮;若胃黏膜相见片状苍白区,或红白相间,血管网清晰可见.分泌物减少,则加百合乌药汤、北沙参、麦冬以养阴益气;如胃黏膜相见黏膜红白相间、树枝样血管透见、黏膜呈颗粒样或结节样增生等形态改变,病理活检揭示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则加三棱、莪术、贝母以化痰逐瘀通络;如见胆汁返流、胆汁淤积则予柴芩温胆汤以清胆和胃;如胃黏膜相见出血或渗血,则视病及血分,并据“离经之血便为瘀”之理,加失笑散、赤芍、三七粉以活血止血。这一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理论,使临床用药更为精当,使症效、证效、病效三者有机地结合一体。

      通过借用现代仪器设备,不悖中医辨证之“理”,扩充中医诊查之“法”,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另一条途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