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医界大家 > 正文
  • 记名老中医刘宝厚--引得活水润杏林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06-13 10:36:24
  • 核心提示:刘宝厚(左二)在门诊耐心解答患者问题

    82岁高龄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原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中医科主任刘宝厚主编的《病位病性辨证》一书,日前由人

    55451434072375953.jpg

    刘宝厚(左二)在门诊耐心解答患者问题
     
        82岁高龄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原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中医科主任刘宝厚主编的《病位病性辨证》一书,日前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什么让这位耄耋老人仍然孜孜不倦呢?就让我们沿着刘宝厚老先生的中西医结合之路寻找答案。

        儒学家风 开启中医之门

        20世纪30年代初,刘宝厚出生在兰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父刘尔炘号五泉山人,是清朝末年的进士,翰林院编修。在京供职三年,因不满清廷的腐败和丧权辱国,毅然辞官还乡,从事地方文化教育及社会公益事业。刘宝厚出生不到7个月的时候,父亲就因病辞世,他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由于受到浓厚的儒学家风的熏陶影响,刘宝厚自幼对国学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他日后从事中医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7年刘宝厚从西安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兰州医学院任教。不久他报名上了“西学中班”,从此走上了中西医结合之路。毕业后刘宝厚到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现为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中医科工作,并拜到甘肃中医名宿柯与参先生门下深造。柯与参老先生学验俱丰,刘宝厚得其启迪和教诲,临床诊治能力不断提高。20世纪60年代,他完成了慢性气管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分型的临床研究,并与同事们一道开发出具有中西药结合特色的治疗慢性气管炎的系列药物,十几年来一直运用于临床,疗效显著。1978年,在全国首届科学技术大会上,刘宝厚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到了人民大会堂,他至今珍藏着那次会上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

        临证辨治 创新中医诊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医的传承,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同疾病做斗争的胜利果实。然而中医的发展,则需要一代一代中医人用推陈出新的理念去引领。刘宝厚正是这样一位善于把推陈出新与古法传承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医领域的试水者。

        中医有很多种辨证方法,主要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病因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8种。由于这8种传统的辨证方法,都是历代医家各自的临床经验总结,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自不同的适应范围和特点,所以难免相互重复而又显得繁杂,给临床医生造成了不少困惑,尤其给初学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通过剖析研究,刘宝厚认为这8种辨证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明确疾病的病位和病性两大问题。如八纲辨证中的阴阳、表里;六经辨证中的三阴、三阳;气血津液辨证中的气、血;以及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都是属于病位辨证的范畴。而寒、热、虚、实、风、痰、燥、湿、瘀、毒等都属于病性辨证的内容。把病位辨证与病性辨证结合起来,就会达到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的效果。

        为了使自己的研究成果真正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年逾八旬的刘宝厚在进一步大量查阅资料,提炼总结自己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电脑一字一句地敲出了18万字的《病位病性辨证》书稿。这既是对传统中医辨证方法的创新,又为学习中医辨证论治的初学者提供了一本简明、通俗的教材。

        中西合璧 延展中医之路

        刘宝厚一直强调发展中医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的特色,而且还要与时俱进。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刘宝厚便着手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病的临床研究,在国内率先引入血液流变学这一现代检测指标,从慢性肾小球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为切入点,对肾脏病发展过程中血瘀证的形成及其临床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论文《血液流变学检测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运用》在同行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得到了广泛的引用。著名肾脏病专家叶任高教授因此来函商讨筹建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的事宜,并邀请他出任副主任委员。而他当时已经担任全国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

        通过130例慢性肾炎的临床观察,结合13项实验室指标,刘宝厚对中医辨证分型规律作了深入的探讨,他提出的四个本证(肺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五个标证(风邪、水湿、湿热、血瘀、湿浊)相结合的分型方案,被1985年在南京举办的第二次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会议采纳修订为全国试行方案,并由卫生部收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在此期间,刘宝厚出版了专著《内科诊断与治疗》,此后6年中进行了5次印刷,20世纪90年代又进行了再版。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刘宝厚逐步形成了“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药有机结合”的诊疗思路和方法。他强调中西医结合的关键在于找准“结合点”,标准是疗效。

        谈到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之路,刘宝厚指出,中西医结合要想立足于国内,走向世界,必须要在疗效上有所突破,提供一套既安全、有效又重复性强的临证指南。因此,中医人任重而道远。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