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医界大家 > 正文
  • 【中医榜样】贵州国医刘尚义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05-27 15:29:19
  • 核心提示: 《中医榜样》中医历经数千年,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靠得就是一辈辈中医薪火相传,创新发展。为此,我们推出【中医榜样】专栏介绍当今中医贤达的人生经历,启迪后学,促进事业发展。本

     

    《中医榜样》

    中医历经数千年,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靠得就是一辈辈中医薪火相传,创新发展。为此,我们推出【中医榜样】专栏介绍当今中医贤达的人生经历,启迪后学,促进事业发展。本期为中医榜样第8期。

     

    ⊙编辑:柴胡

     

     

    刘尚义教授是贵州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为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一批贵州省名中医。刘尚义教授从医多年至今不辍,以在业界德高望重的声名、在坊间家喻户晓的医技和医者崇高的职业操守,成为国医大师奖项的“贵州第一人”。


     


     

    刘尚义(1942-),国家级名老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66年贵阳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长期从事医疗教学工作,具有坚实宽广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广博的文、史、哲知识,丰富的医疗教学经验,学术造诣高深。经过四十年的医、教、研,厚积薄发,对中医药理论有极深的领悟。是省四化建设标兵,并荣膺五一劳动奖章;是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是经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三批、第四批全国2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导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二、三、四届全国理事,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一、二届委员、国家医疗保险(中药)咨询专家。曾应邀赴俄罗斯、奥地利讲学,应邀赴韩国从事医疗工作,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以“医药名家”为题向国内外推介。

     

     

    (一)多学科和中医的交叉渗透


    1.儒学和中医


    刘教授认为中医学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儒家安贫乐道、不惹是非、宁静致远的中庸思想对中医影响很深。中医治病是在安静、和谐、欢快、领悟中通过语言、药物、针灸、导引实现生命活动的气血、阴阳平衡,使气机、经络升降有序,对致病因素不搞血培养、痰培养,不赶尽杀绝,通过自身因素达到自体康复,从而避免机体组织的破坏。刘教授经常说:深邃的(中医)理论,神出鬼没的制方遗药,弄不清楚的中药(汤剂)成分,治好了不少疑难怪症。其核心就在于“模糊”。还经常说,“要把辨证思维退到古代,按中医理论辨证,搞清楚病因、病机、病性、病势,再把思绪前移,用现代医学观点对疾病进行审视,这是辨病,一退一进就会开出符合中医理论,又溶入现代医学先进成果的处方,疗效会大大提高。”儒家的“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行为准则,对中医的预防医学影响很深。中医“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直接脱胎于儒家思想。




    2.周易和中医


    刘教授曾系统研究过《易经》,撰写了《<易经>学术发展述要》发表在贵州民族学院学报上。八卦的核心是将阴阳的变化,其阳爻(—)、阴爻(- -)的组合,寓含着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消长、转化。中医用阴阳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用来进行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治疗。复杂的人体组织结构,虚实错杂的病理变化,丰富多彩的治疗原则,用阴阳将其规范,即可执简驭繁,十分方便。《易经》的太极图寓意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附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哲学思想。中医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消阳长,阳长阴消,气机升降等皆在其中,刘教授用来解释治疗疾病很有道理。中医说“左肝右肺”多年以来解释不清,太极图中后天八卦图震在左对应肝在左,兑在右对应肺在右,早已完全把问题说清楚了。



    3.书法和中医


    刘教授喜欢书法,从书法中悟出了很多中医的道理,他常说,“我们在临帖时要把一笔一划临得很像,但在书法创作时一定要变,否则没有艺术价值,就如我们在学习方剂时,组成方剂的每一味药都要记住,但在临症处方时,一定要加减变化,用其制方思想”。他总结出两句话,对书法和方剂有指导作用,“入则循规蹈矩,出则山花烂漫”,极富哲理。又说,临帖“求篆于金,求隶于石,由碑化帖,由帖化碑,神游三代,目无古人,”对学中医来说,“求外感于伤寒,求热病于温病,由寒悟热,由热及寒,寒温互化,成竹在胸,临症处方,应付裕如”,讲求伤寒、温病互通,寒温互化,不拘一家之言。这些学术见解十分独到。




    4.国画和中医


    刘教授喜欢鉴赏国画,也把中医和国画联系起来。他说,“张大千先生晚年因眼疾而发明了泼墨法,是‘于老米落茄法外又别具一付手眼’,他用墨调水加入色彩倒在宣纸上,让墨彩任意渗合形成色墨互破,浓淡渗晕的画面,然后在画面的边缘画出树、石、水、草、人物、亭台楼阁,使画面产生强烈的韵味感,前面泼墨是‘放’,后面笔画是‘收’。我们中医在开药处方时,有时候只知道放而不会‘收’,比如一个肝阴虚的病人治法上宜滋阴,滋阴药开了一大堆这是‘放’,但是一定要在病位上着眼要在‘肝’、‘肝经’、‘肝之外窍’上,加入引经药及治疗‘外窍’的相应药物,这是‘收’”。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真是发人深省。他还经常提到画面上的“气眼”相当于中医的“反佐药”,言简意赅。刘教授经常说到,一张好的处方是一幅精彩的水墨画,充满着虚实、升降、浓淡、粗细、水墨交融的美学情趣。一张处方有出入升降才是好处方,他用轻重(矿物药、花叶药)、寒热(热药、寒药)、升降(柴胡、苏子)、浓淡(熟地、红花)、上下(羌活、防风、芩连)这些制方的美学原理经常在处方中出现,充分体现了刘教授的中医及美学根底。




    5.围棋和中医


    刘教授常说,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无可无不可”,能在围棋中体现出来。他把病人的病情和四诊得来的辨证资料看作是棋盘,而把几万种中药看作是棋子,通过“着眼”、“布局”来“点杀”疾病,常说病是比较固定的,起码临症时相对稳定,“布局”是立法选方,“着眼”是选药,即君臣佐使,这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刘教授知识面宽,常告诫我们读书明理,玩物明理,这个理就是哲理,要和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所以把儒学、易学、书画、围棋都把中医相论,触类旁通,体现了深邃的古文化底蕴。


    (二)祖述内经 旁及各家


    刘教授强调,要学好《内经》、《难经》、《伤寒》、《温病》,这是医学之本,医学之源,东汉以降,历代各家学说亦应学习,这是医学的发展,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医学之流。


    刘教授认为,“习医之人,必以研读医经为首务”,熟读背诵中医经典著作,可受益终身。中医经典浩繁,传世最古者是《内经》,乃医家之准绳。其天人相应的哲学观,辨证法思想,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运气学说等,皆自成体系,必须学深学透。临床医生要提高疗效,伤寒、温病务必谙熟于心,临症自能信手拈来,为己活用。尝谓“伤寒,重六经辨证,由表入里,应横看。温病,重三焦辨证,由上到下,应竖看。寒温互究,终归一统。求杂病于历代各家学说,神游三代,心有古人,成竹在胸。四诊触机,暗合古法,这是辨证,这是继承。再结合个性体征、病理改变、诊断标准进行辨病,这是发扬。以退为进,先退后进,辨证辨病相结合,辨证按中医理论进行,搞清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立法选方;再跟据现代医学对中医药的研究成果有机结合,加用专药自能大大提高疗效”。

     


    (三)中医要在“悟”字上多下功夫


    刘教授常引用明代医生李中梓学习中医的体会告诫我们:“广征医籍,博访先知,思维与问学交参,精气与灵枢相遇,自能默通有熊氏于灵兰之室”。近人秦伯未提出“一读二背三临”,有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多”,旨哉斯言,令人信服。刘尚义教授涉览佛学,其谓学中医亦犹学佛学,“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学中医亦是如此,妙在于悟。任何学科都有定律、公式、原理,学习时都是心要诚,“心不诚,道不精”。再就是努力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这样反复循环,自然能心领神会,登堂入室,直至精通,学好中医也是这个规律。


    (四)整体观念指导防治疾病


    刘教授强调,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开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中医既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和完整,又认为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医在养生、防病、治病上十分强调整体观念。


    1.人与天地相应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不仅与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与自然环境如气候变化、地理环境、饮食起居习惯等也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人体通过内部的调节机能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异,来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篇》),“天地”,古人是指整个自然界而言,“相应”则是指自然界中的一切变化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生理作用并使之相适应。例如《内经》中所说的“平旦人气生,日中而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其二则是以天地间的一些自然现象来解释人体的一些解剖生理病理等现象,认为人身是一个小天地,因而把人与天地等同起来。例如刘教授在治病时考虑人与天地相应关系,辨证治疗时强调这一点,故在治疗疾病时能取得良好疗效。对于治疗痹症,重预防寒湿,宜顺应四时阴阳消长,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阳照于外而热伏于内,勿寒凉太过,寒温适宜。运动或劳动,腠理开豁,涔涔汗出之时,勿挥扇取凉或当风而立,目的是防止邪气凑之。当人们在涉水或久住湿地要防止湿邪的侵入。


    刘教授在门诊治一个男性病人,主诉为:每天晚上四五点钟全身汗出,需更换衣物才能入睡,多次求诊他人均未见效果。根据四诊资料,阳性体征很少,舌脉亦趋正常,刘教授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认为五点钟(寅时)是肺经经气最旺时,用养肺阴的方法:百合固金汤加葶苈子等,收到止汗效果。


    2.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刘教授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将人体各个器官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就是组成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并认为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这五个系统及其所属器官虽然各有其独特作用,但是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是一个不能截然分离的整体。心、肝、脾、肺、肾五脏,每一个脏都有它所属器官,心所属器官为小肠,肝所属器官为胆,脾所属器官为胃,肺所属器官为大肠,肾所属器官为膀胱,除此以外,有心包络和三焦。体现在治法上,刘教授经常使用的培土泄本、补火生土、培土生金,交通心肾,金水相生,清肝宁肺、和胃利胆,还有腑病治脏,脏病治腑。


    3.防治疾病的整体观


    刘教授强调“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主张在精神上怡情适怀、随遇而安、知足常乐,饮食上清淡为主,以“胃喜为补,适口者珍”为进食原则,主张体育运动,尝谓“动能增寿,静能延年”,根据体质、年龄可以六分动四分静或七分动三分静,达到身心健康。


    具体来说,“未病”就是指还没有发生的疾病,因此所谓“治未病”也就是说医生治疗疾病是治疗于其未病之先,可以换句话说也就是要以预防为主,治疗未发生的疾病。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上工求其萌芽,……下工救已成,救其已败”,好的临床医生在疾病很浅很轻时先安未受邪之地,没有临床经验的医师是在疾病严重危险时才开始治疗,往往临床疗效不佳。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治未病最好的方法当然首先是预防,因为预防疾病于未发之先但尚能杜渐防微,使疾病在浅而未深、微而未甚的阶段就能及时的制止,不致波及蔓延其他未病的脏器,这是治未病。


    对于治未病中医学是高度重视的,《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后药之,乱已成而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些话明确说明了中医对治未病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治未病是中医在疾病治疗上的最高原则,这是中医在预防疾病认识上的整体观。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