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医界大家 > 正文
  • 裘沛然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2 01:32:56
  • 核心提示: 勇于探索生命奥秘的临床医学家 裘沛然疑难杂症治疗八法——访善治疑难杂病的中医名家 本报记者楼观 1.疑难杂症治疗八法,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 笔者曾多次访问裘沛然教授,几乎每次都亲眼目睹他为疑难病患者

     

    勇于探索生命奥秘的临床医学家 裘沛然疑难杂症治疗八法——访善治疑难杂病的中医名家   

        本报记者楼观

       1.疑难杂症治疗八法,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

        笔者曾多次访问裘沛然教授,几乎每次都亲眼目睹他为疑难病患者施诊,问及病人,都说病情一次比一次好转。为什么?

        是因为他有成功秘诀一一“疑难杂症的中医治法”垫底,加上他眼界开阔,经验积累丰富,不拘于成法,圆机活法,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症随病变,药随症变,所以他的临床思路总是能够应对裕如左右逢源。

        裘老善于不断总结经验。经过长期的临床磨练,他将自己个人和他人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融哲理、医理于一炉,“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他写出了(疑难杂症的中医治法研究)一文,总结了8种疗法,这就是养正徐图法、反激逆从法、大方复治法、内外贯通法、培补脾肾法、斩关夺隘法、随机用巧法、医患相得法等。这是裘老的心血和汗水的结晶,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被医界所公认和推崇。1987年此文是荣获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颁发的唯一的一等奖优秀作品。

        在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方面,他倡导“伤寒温病一体论”,六经与三焦不可分割,卫气营血不能逾越经络脏腑,用针莫忘灸。在中医药现代化方面,他倡言“中医特色,时代气息”,也就是以中医学为根底,汲取现代天文、气象、物理、化学、哲学以及西医学等科学技术新成就,走出中医学发展的新路。他认为,中西医结合应是两个亲缘学科合抱长成的大树,它们应融汇一体,综合为一门新的学科,而不是相互利用的苟合寄生。中西医学彼此都应取长补短。中医学必须在保持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努力擷取与之相关的自然科学新成果,为我所用,才能在技术革命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裘老老当益壮,勇于向疑难杂症进行新的探索。享有“东方一只眼”美誉的眼科名医赵东生教授,曾将一名经多方治疗而不见痊愈的眼病患者推荐给裘老诊治,经裘老整体治疗而

    最终得以解除痛苦,这令赵教授非常心折,当他再次遇到某些眼科难愈杂病时就会马上想到裘沛然,便向病人推介裘老,作为自己治疗手段的一道防线,以致裘老在内科专业以外又增辟了另一项业务。

    2.“和平”之品起沉痼,于平淡中显神奇

      裘老说:他的临床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轻剂起沉疴,“混沌”行痼疾;(二)古方洽今病,推陈出新意;(三)既不离乎成法,又不为法所拘;(四)立法处方用药,崇尚精奇巧博。

        “假兼备以奇中,借和平以藏拙”,这原是对一些医生临症茫无定识,用药轻淡塞责,对病人不负责任的针砭之辞,但裘老对此另有新解。他认为,其实“兼备”与“和平”本非坏事。病情错综万变,往往虚寒互见,寒热夹杂,治疗就应全面权衡,统筹兼顾,处方确

    实应该“兼备”而获奇中。至于真正能应用“和平”之品以起沉痼者,于平淡中显神奇,这才是医家的最高明之处。裘老平时在“平和”起重病方面最下功夫,积累了珍贵的经验,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病风格。

        裘老早年曾有一例痢疾危证,患者一日痢下数十次,病延二旬,已濒危殆,中西医历治无效,已到险恶阶段,不能进食,神识昏糊,脉微欲绝、四肢厥冷。裘老为他处方,方中集补气温肾、清热燥湿、通里攻下、涩肠收敛及养阴等于一炉,看起来似乎是一张”杂乱无章”的“混沌方”。结果是此方一用,翌日即痢止神清,腹痛亦除,脉转有力,胃思纳谷,及两剂而病痊,病家为之惊喜。说明“兼备”法并非杂凑成方,其中寓有缜密和巧思,即孙思邈所谓将“反、激、逆、从”之理寓于一炉,妙不可言。它好比山水名画的奇峰迭起,层峦辉映,怪石嵯峨,疏密有致。这是中医处方学的另一境界。

        采用峻烈之品能挽洽疑难危重证,已算是一位不错的医生,但称不上是良工。因为峻烈之品最易伤元气,病虽得愈,则体力暗耗,终究不是理想的方法。如果能够应用性味平和的王道药物,令祛邪又不伤正,这比峻药疗病更显高明.裘教授平生最向往和最追求这种平淡

    起重症的临诊境界,曾用玉蝴蝶、冬瓜子两味.轻起某些遍医无效的久咳水肿患者。又治一位晚期肝癌患者,已被许多医家判定最多只能生存3个月。他却以平和的养正徐图法,培

    补脾肾,精心施治,竟然使之存活了]0年(后卒于心脏病)。

    3.重视继承和发杨,古方照样治今病

        1988年8月他应日本东洋医学会之邀,东渡扶桑,交流运用汉代(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古方治疗心脏疾患的临床经验,引起了日本方面浓厚兴趣和高度赞扬。充分体现了他善用古方,巧治今病的医艺造诣。他曾以乌头赤石脂丸合丹参饮,治愈因心阳式微,阴寒盘踞心胸,历时5年反复发作的胸痹;用红兰花酒伍生脉饮加味治疗心阴亏损,血虚气滞的心痛;温经汤原为冲任虚寒、月经不调而设,抵当汤则主治太阳蓄血证,他把两方活用治疗因寒凝瘀阻而致的心绞痛,使缠绵数十载之顽疾,得到控制;葶苈大枣泻肺汤专泻肺中痰热,但用治心痛的报道极为罕见,他以此方合桂枝生姜枳实汤,治疗一高年心痛患者,3诊心痛止而病解,并能正常工作。

      裘教授认为,运用古方洽今病,关键在于“精熟”两字。必先领会立方原意,洞悉其中精微,才能融会贯通。临床上古方今病能够合拍者并不少见。在应用古方时,有时把握主症即可以成方,加减损益而奏效;有时则迳用古人原方而建奇功。组方有成法,但知常达变,乃属医家的高明之处,正如岳武穆用兵之妙,“存乎一心。

    4.既遵照执行循常规,又超越成法

        裘教授在长期经历了许多复杂病证的临床生涯中,认识到治疗疾病“既要不离于法,又要不为法拘”之可贵。他曾经治疗过各种类型的哮喘病,对其中属于寒饮咳喘之证,每以宣肺降气、温肺化饮、通阳散寒的常规疗法,而获痊愈或缓解。法有一定之规,(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公认的成法,他平时也有一定的体验,但实际应用中也有超乎

    常规者.切不可囿于成法,而不敢超越。1970年裘老曾治疗一痰饮患者,症见剧烈咳嗽,昼夜不停,气逆喘促,痰涎如涌,病程已历年余。病员体形肥胖,舌苔白腻,脉见沉弦。遍尝中西药物,均无寸效,乃求治于他。裘老先后用温、化、宣、降以及涤、消、攻、逐诸法,也丝毫未瘥。他自叹技穷,而病家以痼疾坚求继续治疗,乃不得已改批黄芩、生地、龙胆草3味,大其剂量,与服2剂,竟奏意外之功。咳嗽竟十减其九,痰涌之象亦除,又续服数

    剂而病瘳。病家狂欢,他自己亦惊喜不已。病属寒饮,乃投苦寒而得手实属“法外之法”。他在经历了类似这种不少的经验教训后,终于提出“医理很难明而用法每可变”之观点,并进一步阐明治病的奥秘说:“只有懂得法无常法和常法非法这个深刻的道理,才能真正掌握中医治病方法的真髓。”这无疑是发人深省的亲身阅历之言。从循法而治,到不囿于法,又发展到“法无常法和常法非法”,这是裘教授执行医术半个世纪在思想认识和道德境界上的一个新的提升和飞跃,是治疗学中的颇高境界,我们从中可窥视一个临床医学家在探索人类生命奥秘过程中逐步升华的轨迹。

    5.治法谨严4个字:“精、奇、巧、博”

        衡量医生水平的高低,首先看你在治病中能否恰到好处。裘沛然的经验可概括为“精、奇、巧、博”4个字,即处方贵精,立法宜奇,用药在巧,关键在博。

        首先,处方贵精。所谓“精”,即至当不易之谓。他治疗过不少心脏病人,诸如心肌缺氧、房室传导阻滞、频繁性早搏以及房颤等。临床如表现为心阳不振,血行欠畅而见舌质淡胖,脉微细或结代者,常用炙甘草汤稍作加减,药虽略有效果,但常易反复,最后就迳用炙甘草汤原方,一味药不更动,只因古今度量有异,在剂量上稍加斟酌,如甘草、桂枝,一般各用20g以上。有许多心脏病人,曾屡更多医中西药备尝也曾服过炙甘草汤的加减方,均无良效。自改服仲景原方后,有不少病人症状竟得消失或基本缓解,有的历数载而安然无恙。前人称“仲景垂妙于定方”。裘教授也谦逊地说:“我研究仲景之学且数十年,而未识仲

    景处方‘用思之精’竟到如此惊人程度!”良非虚语。

        其次,立法宜奇。“用药如用兵,兵法有堂正之师,有奇谲之法。用药之道,初无二致。”有一次裘老自己患感冒咳嗽,连续数天,旋即咳嗽长夜不停,彻夜不能睡眠,不得已乃处一

    方,方用诃子30s,黄芩30s,龙胆草9g,甘草9g,又加乌梅、干姜、细辛3药。药后2小时,吐出痰涎及食物残渣,隔半小时又大吐一次,是夜未进晚餐,即卧床安息。事出意料,这个长夜不停的剧咳,竟得一吐而痊愈。按说,感冒咳嗽的治疗,一般都采用宣肺解表,肃肺化痰之法,鸟梅、诃子乃收涩敛邪药,如用于外感初起咳嗽,必将引起群医之哗然指斥。而他自拟自服,竟获奇效。由此也证实了他提出的“法无常法和常法非法”这一观点。后遇此类病征,他就常用酸苦涌泄的吐法,亦每收奇功。其实奇方非偶致,多自教训中得来。倘若对奇法临阵先怯,就无法领悟此中奧妙。

        其三,用药在巧。古人说:“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临床时循法度以用药,已很可贵,至于用巧,则谈何容易!从古代名医治病的经验中悟出其巧,面对复杂的病证,能独出机杼而治愈顽疴宿疾是裘老活生生的经历。他曾对一些屡服中西药无效的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心血管疾患、顽固性偏头痛、原因不明的高热、红斑狼疮、肝脏疾患等比较棘手的病证,别有一套辨洽方法。有时则在前医方中更改一二味,或略变动部分药味的剂

    量,使本來无法医治的疑难病证,逐渐转入坦途。

    其四,关键在博。精、奇、巧三端均应以“博”为基础,精源于博,巧生于熟,奇不离正。所谓“博”,就是要博览群书,博采众方。“医之所患患方少”,真知灼见来源于博涉广览,一个医生掌握的治病方法越多越好。如治眩晕,近人多囿于“阳化内风”及“无痰不作眩”之论,以天麻钩藤饮及半夏白术天麻汤等视为枕中鸿宝。殊不知肝阳不升、下焦虚冷、肾元亏损、气血两虚等皆可致眩,许多与此相应的古方,更是治眩所不废。医生胸中如有众多治法,才能在临证中泛应曲当而得心应手。

    <上海中医药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