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学术动态 > 正文
  • 儒与医发展模式比照思考——从“医者意也”说起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崇超 时间:2007-03-15 08:11:22
  • 核心提示: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域中有两个自成体系的文化成果,即中医学和儒学。两个领域又在文化底蕴上有着深刻的一致关系,从大的角度来看,儒学和中医学都奠基于同一时代,即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世界上的几大文明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域中有两个自成体系的文化成果,即中医学和儒学。两个领域又在文化底蕴上有着深刻的一致关系,从大的角度来看,儒学和中医学都奠基于同一时代,即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世界上的几大文明区域都出现了思想创造的奇迹,承上则总结了人类文明发展时的认识成果,启下则影响了后世的文明,成为人类思想长河一个充沛的源头。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人们常常冠之以“封建迷信”。封建,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在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家文明中,而迷信是多种多样的,但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则是保留在传统医学中的一些迷信的东西。因此,将中医学的发展模式与儒学的发展模式的比照思考,得出一些共同性的东西,要比笼统地划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要有意义得多。
      在中医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医者意也”。本意是指医治疾病是要积极的思维,用心思考,还兼有微妙的思维很难用语言表示,只能会心于忘言之境的意思。这在中国传统思维中是常见的。这种“意”的思维方式是在认知条件的限制下,用思辨的力量对事物所持有的感情、行为和经验的表达。但它同时也不容易取得具体标准,容易滑向“因名迷实,谬乱猜度”的主观臆测。可以说“医者意也”追求的是“圆而神”的境界,是不容易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的,这种圆而神的“意”又往往使知识信念化和个人化。但人们操作时总希望能有具体的标准和坚实的依据,达到“方以智”,但是往往受到当时认知条件的限制和中医概念的思辨特点,又不能实现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实证。“医者意也”,与“医者臆也”不同,因为“意”的含义不仅仅是“臆测”的意思,它是一种中国古代常见的思维方法,有“体察”,“玄鉴”的含义。它也是中医学这套独特的理论形成的条件之一,这种思维方式给中医带来了很多宝贵的东西。然而在中医学历史上,“意”与“臆”的交错是难解难分的甚至同一个观点,在具体落实的程度上不同,就会有“意”与“臆”的分化。比如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同出一源,人是禀天地之精气而生的。这种观点是靠那种天人合一的大生命意识来体察的,在今天看来仍有深刻的意旨,无疑是属于“意”的范畴。但其又进一步把天与人机械的加以比附,认为“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渊,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这无疑又是一种臆测附会了。再比如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在对人体的脏腑和药物的归类上,在解释疾病的产生与传变上,有很大的意义,然而在过于寻求简单与清晰的运用上,又往往显得可笑。在明代的一本书《便民图纂》中有一例:“是日午时,于韭畦,面东勿语,收蚯蚓泥,遇鱼刺鲠者,以少许擦喉外,其刺即消。”这是取五行相克规律,蚯蚓泥为土之精,鱼刺为水之精,这样做是取以土克水之意,毫无疑问,这是五行学说的谬用。中医学“意”的发展模式对儒学的发展模式也很有启示作用。
      儒家学说总的方面看是人文的和精神的,它是对上古人们所积淀的文明思想的清晰的表述,当然这种表述遇到了时代的境遇,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像中医学一样,儒家学者在认真思考人的本质是什么的时候,也用了“意”这样的思维方式。“处于这样一种人文关怀,儒家学者认知思考过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人的本质是形而上的东西,不同于现象界的天、地、鸟兽之文一类的东西。天可以仰观,地可以俯察,鸟兽之文可以辨识,都可以征诸实际而达到某种因果联系必然性的认识从而获得一些确定的实证性的知识。……人的本质却不然,幽晦精微,非仰观俯察所触及,或许只有对生命的最深刻的体验、领悟与智慧才有可能仿佛得之。”(王钧林《中国儒学史·先秦卷》)这种精神性的文明要推及具体实施,就要进一步走向落实。我们从儒家的发展轨迹就可以看出这种一步步细化的痕迹。儒家学说所寻求的一种深刻的智慧,在后世的发展中在寻求可操作层面的过程中越来越窄化,越来越狭隘,最终成为一种吃人的礼教。如孔子提到了“仁”,孟子提到“仁政”、“尽心”,而后儒又提到了“存天理,灭人欲”;先儒提出“孝”,认为“孝”是一种心理状态。而后儒就发展出二十四孝图;先儒要求寡欲,而后儒就追求禁欲。这就和中医中的“意”的精微体察和主观臆测的转化和交错是有相通之处的。中医的立论基础是观念性的,具有科学思想的意旨属于“意”的范畴。但一旦走向落实,走向工具性,却又往往以“臆”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从科学走向了反科学;而儒家思想的原始精神也是观念性的,它一旦要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施,走向了“吃人”,从道德走向了反道德。
      其中的原因,二者比照来看,便会得出一个结论,是知性传统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缺乏。表现在医学上,便是知性的不独立,中医作为一门传统形态的科学,保留了许多传统科学的特点,传统科学的其中一个很有概括力的特点就是:“分化程度不高”,这种分化程度不高也是多方面的。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经过了几次大的分化,比如情感和理智的分化、实事与价值的分化、宗教与哲学的分化以及学科门类的分化等等,而传统形态的科学与现代学科的其中一个区别就是在这些的分化程度上就不是很高。这些,都可以在中医中体现出来。我们从其中的一个方面来看,就是认知和体验的分化程度也是不高的。现代的其他各种科学,基本上都是以认知为主,都是一种“认知之学”。而中医既是“认知之学”,也是“体验之学”。这种认知和体验的分化程度不高,也导致了中医的“知性”传统不独立,没有发展出西医那样的生理病理药理知识的“认知”而在“认知”的之外,“体验”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表现在儒学上就是缺乏一个“学统”,“学统”的缺乏是的儒学越来越僵化。
      西方文化的传入给中国带来了最缺乏的知性认识,即学统。在这一点上,中医和儒学都可以成为西方文化的受益者。这也是我们审视和整理传统文化所不可缺少的社会基础和知识基础。只是,我们在建立中医学的知性体系的时候,不要忽略了中医学的特殊性,不要用现代的“学统”完全套用在中医学上,从而削弱和肢解了中医。而且,在中医“学统”的建立上,人文科学的作用应该得到重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