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学术动态 > 正文
  • 衷中以立业 参西求发展——200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览胜

  • 来源:《中国医药报》 作者: 崔昕 时间:2007-03-01 16:52:07
  • 核心提示:  “2006年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日前在京颁奖。如果说,一年前的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展示出的是50年来中西医结合工作的积淀;那么,2006年的该奖项,则是集中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
      “2006年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日前在京颁奖。如果说,一年前的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展示出的是50年来中西医结合工作的积淀;那么,2006年的该奖项,则是集中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中西医结合思路。
      ■结合临床承古变通
      本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涵盖了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中药研究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3大领域的成果,其中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与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紧密结合的特点更为突出,一些成果的初始产生是来自临床实践的启发和推动,而当这些研究在中医药的基本素材与现代医学科学前沿发展进行结合研究后,则产生出闪光的学术、技术成果,从而将我国的临床医学和基础研究推向前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针对现代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不孕不育症总孕育率约5%~30%的情况开展研究。他们发现孕育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胚泡着床障碍,而导致胎儿围产期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胎儿宫内生长受限问题。鉴于目前现代生殖医学对于胚泡着床障碍和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的防治尚无突破性进展,他们将目光重点聚焦于临床有着显著疗效的中医药辅助人工助孕及防治方面。科研人员根据中医药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以补肾、益气、活血三种治法联合优化配伍组方,通过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平行对照、相互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多层次、多学科的研究,规范地证实了补肾益气活血法能显著提高施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不孕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及明显改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说明补肾益气活血法改善子宫内膜微环境,提
    高胚泡着床率,以及促进宫内生长受限胎儿生长卓有成效的治疗效果,并通过实验研究,全面地阐明其作用机理。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全国中医老年病医疗中心进行的“补益脾肾法在老年医学中的应用”研究,从清宫医案方剂入手,对以补益脾肾为指导的治法、方药进行了作用机理探讨,并从内分泌代谢、氧自由基活性、脂质代谢、骨代谢等多方面,证实了补益脾肾法对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规范了有延缓衰老效应中药筛选的主要药效学实验和一般药理学实验;规范了临床研究的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以及在病例选择、用药剂量、方法设计、药效观察指标、不良反应观察指标等;提出了肾虚、脾虚各类证型衰老辨证标准和衰老症状积分值的评定方法,主张采用临床症状积分值评定方法,这些方法被广泛引用。此外,研究人员还对补肾生精法、滋肾养阴法、补肾益气法、健脾益气
    法延缓衰老进行了系统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并以补益脾肾法为基础,配合其他治法,对老年性疾病进行了临床研究和疗效观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指出,在此次科学技术奖被推荐的177个项目中,临床研究所占的比例很大,这充分表明我国存在着很广泛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基础,临床医生们也有着开展中西医结合医学工作的积极性。陈可冀认为,医学科学研究首先要面向临床,不可以脱离临床实际,要真正为防病治病来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这两项一等奖的研究结果,正是反映了这样的医学发展现状。
      ■中西合参大胆创新
      此次获奖项目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些知名的西医科研机构与中医科研机构的合作获得了很高的奖项。
      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3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共同完成的“补肾益髓法治疗β-地中海贫血临床与基础研究”,根据中医肾生髓理论,用补肾益髓法在广西高发区治疗β-地中海贫血(以下简称“β-地贫”),从理论基础、临床实践、调控珠蛋白基因表达机制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该病进行了开创性研究。研究人员首次在该病高发区采用随机、单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观察,进行了服安慰剂后给益髓生血颗粒治疗,患者自身对照的比较研究;进行了中医证候量化评分与血液指标变化相关性的动态观察等。以国际公认的β-地贫诊断与疗效标准评价,累积治疗β-地贫156例,总有效率92.90%。研究人员还进一步明确了中药治疗β-地贫疗效特点和作用环节,首次从整体效应、基因突变与疗效关系、调控珠蛋白mRNA表达的不同层面,探讨了中药治疗β-地贫疗效机理。发现中药治疗不改变患者基因型,但可调控功能基因表达,明显提高整体效应。在理论上大胆创新,首次提出肾生髓、髓生血的
    理论并验证了它的客观性,研究揭示了补肾益髓法治疗β-地贫疗效特点和作用环节;对中药治疗β-地贫从理论基础、治则治法、作用特点、可能机制提出了明确的理论认识。该课题原创性强,是中医药治疗疑难病领先的优势项目,其研究关系到人口与健康发展,因此具有重大社会效益。
      负责此次科技进步奖评奖工作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王硕仁教授指出,“中西医结合具有两种含义,其一为在医药卫生工作中提倡中西医团结合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其二为在医学科学发展中,中西医在学术上互相促进,互相取长补短,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防病效果。”这项中西医专家合作获得的一等奖,是对这两种中西医结合理念的完美诠释。
      ■洋为中用与时俱进
      本次获奖的项目中不乏新的研究设计、新的研究方法,而这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带来了全新理念和结果。王硕仁介绍,2006年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奖中有10个项目在国际学术期刊登载,累计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文章达26篇,另还有10余篇被美国CA(化学文摘)和Medline(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所收录。这些显现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奖励研究成果在以结合医学的特色向世界高水平科研发出冲击。
      第二军医大学进行的“阴虚证、阳虚证与糖皮质激素受体关系研究”,在对不同阴虚证、阳虚证模型动物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科研假说——“糖皮质激素受体(GR)减少可能是阴虚证、阳虚证患者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病理变化之一”。此后,研究人员模拟“以方测证”的原理,通过经典效方参附汤和生脉散对GR调节作用的研究,发现两者在改善模型动物临床症状的同时,确实都能明显提高模型动物的GR水平,从动物实验证实了以上科研假说。同时,研究人员先后观察了具有典型阴虚证、阳虚证和非虚证的肿瘤、风湿病、红斑狼疮、哮喘等不同疾病患者247例的外周血白细胞GR,发现阴虚证、阳虚证患者外周血白细胞GR均明显低于非虚证患者和正常人,又从临床证实了以上假说。
    通过实验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人参的主要成分人参总皂苷是上调GR水平的最佳有效成分,为进一步研制具有上调GR水平作用的中药新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提供了科学的前期实验基础,拓宽假说外延。再分别以细胞和动物模型为对象,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部分地阐明了参附汤、生脉散和人参皂苷上调GR的作用机理,发展了假说内涵。
      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共同完成的“参芪扶正注射液的新药研究”,以我国传统的扶正补气中药党参、黄芪为原料,经高科技提取有效成分,配制成纯中药的大输液。并按照新药GAP管理规范,实现“药材五固定”。采用“药材种子基因指纹图谱”来控制药材的种源,达到了从源头控制其质量的目的。此外,研究人员突破了单纯以“药材量投料”控制药品质量的常规方式,采用“投料结合中间提取物含量”来稳定药品的质量。采用“大孔树脂吸附”结合“超微膜分离”技术来提取有效成分,严格执行GMP和GEP管理规范,进行全程在线数字化检测,从而使药品质量稳定,有效成分可控。据介绍,该药有效成分含量标准为:每10毫升中含总皂苷1.2毫克、黄芪甲苷0.04毫克、糖类物质35毫克;已确定参芪扶正注射液中33个化合物的准确分子量、12个化合物的
    结构式,对10个皂苷类物质进行了初步鉴定;建立了部分化合物“馏分”样品库。经50多万例的临床使用,该药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输液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0.05%左右,远远低于住院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平均发生率(10%~20%,SFDA统计数据),是目前中药注射剂中最低的。
      50多年前,国家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半个多世纪以后,老、中、青三代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秉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精神,薪火相传,上下求索,让中西医结合医学之花,愈加艳丽。
       图为200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者在领奖台上。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