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学术动态 > 正文
  • 铸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盾牌”——第三届灾害医学学术会议揽胜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08 21:02:24
  • 核心提示:本报北京讯 “我国的事故救治还是一项亟待发展的专业”,2006年11月25日在京召开的第三届灾害医学学术会议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第306医院腹部外科中心、特种医学中心的岳茂兴教授指
    本报北京讯我国的事故救治还是一项亟待发展的专业20061125
    在京召开的第三届灾害医学学术会议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
    会主任委员、解放军第306医院腹部外科中心、特种医学中心的岳茂兴教授指出。
      近几十年,气候环境灾害、烈性传染病暴发流行、恐怖事件、特种意外伤害、
    局部战争等天灾人祸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全球每年事故的伤死人数在数千万人以
    上,其中大部分是死于多发伤。在美国,事故是45岁以下人群中的主要致死原因。
      岳茂兴介绍,我国也面临着各种灾害的威胁,近期内发生的地震与飓风破坏、
    洪水泛滥、SARS流行、硫化氢井喷、煤矿井下瓦斯爆炸、商场火灾、翻船事故、
    氯气泄露等灾害及事故,均在短时间内造成覆盖人群的重大伤病以及死亡。据统
    计,我国连续3年交通意外死亡人数超过l0万人,平均每天死亡300人。2004年的
    统计显示:全国发生各类突发事件561万起,造成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直
    接经济损失超过4550亿元。
      在这次由解放军第306医院主办的学术会议上,200多名来自全国的急诊、疾
    病控制等领域的专家交流了我国灾害医学的最新观点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与会
    专家一致认为,我国必须完善紧急救援体系、加紧培养灾害医学专业人才,以科
    学为刃,铸造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有效救治的利剑。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迫在眉睫
      2001911,美国纽约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两栋高达110层的塔楼被
    撞倒塌,导致2800多人死亡;200211月~200387,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
    疫情席卷全球,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全球共有32个国家和地区发生SARS
    8458例,死亡807……
      这些,仅仅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无数次公共卫生突发灾害中的两起。根据文
    献记载,仅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仅影响较大的公共卫生突发灾害就有200起,
    其中由有毒生物引发的29起,化学品泄漏、污染42起,毒气泄漏及煤矿瓦斯爆炸
    60
    起,核泄漏与核辐射10起,食品中毒32起,药物中毒7起,利用毒雾制造恐怖
    事件8起,邪教利用毒物自杀或施放毒气伤害他人的8起。由于发生隐蔽、突然、
    后果严重,突发灾害事故的处置往往十分棘手,不仅导致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
    损失,还往往引起社会的动荡。
      专业队伍要提高警惕,时刻保持警备状态,在本次会议上,北京市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应急中心副主任滕仁明提醒医务工作者,食物中毒、生活用水污染、
    危险化学品中毒、新发传染性疾病、甲类传染病、生化恐怖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时刻都有可能发生。滕仁明指出,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防范突然发生、伤
    亡惊人、经济损失惨重、政治影响深远的重大公共卫生人身伤害事件,完善公共
    卫生应急体系已迫在眉睫,而建立这一体系必须做好多个方面的工作。
      培育队伍建立公共卫生的“119”
      滕仁明介绍,以北京市为例,虽然目前各区县在卫生防疫系统内相应地建立
    42支应急小分队,共626人,有效地开展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工作,但各
    区县在应急队伍的建设上由于组织形式不同——有的在卫生局应急办(如大兴、
    门头沟、朝阳区)、有的在疾控中心、有的在监督所,导致指挥体系、小分队职
    责不明确,影响了调动、指挥的统一性和反应的速度,同时这一应急系统的处理
    模式、人员数量和结构也已不适应当前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需要。因此,目
    前急需强化专业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在市、区县中建立一支信息共享、资源共享、
    互相联动、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业务过硬的应急反应队伍。这支队伍在应对公
    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应担当起预测预报中心、研究中心、指挥中心和快速反应部队
    的责任,其作用应与火警的“119”一样重要。具体来说,这一应急体系应承担
    日常疾病控制、检测等常规工作;开展相关突发事件调研并制定相应预案;开展
    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及现场演练;确保及时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快速奔赴现场调查、评估、确证、处置、控制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
      另外,目前有关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信息的监测报告、指挥系统不健全、不统
    一,有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疾控中心报送,有的由监督所报送,有的由医院报
    送。公共卫生系统和医疗应急系统之间比较分散,联系不紧密,分析评估不及时。
    因此,滕仁明认为应该建立统一的信息网络,集中投资、集中建设、集中管理,
    使平时分布在各区县与各部门间的卫生防疫应急资料与数据得到共享,形成以市
    疾控中心为中心枢纽,各区县卫生防病机构为网络,各医院和监测哨点为末梢网
    点的整体性卫生防疫网络,以打破现有各区县卫生防疫机构各自为政,难于统一、
    集中的弊病。
      加强规划编织公共卫生应急网
      2003年北京市SARS流行时,确诊SARS病例2521人;其中407名医务人员受到
    感染,占患病总数的16.14%。滕仁明指出,上述情况一方面表明医务人员接触
    传染源几率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物资储备不足,临时筹集费用高导致防护用
    品匮乏,质量、数量难以保证的问题。因此,国家应建立应急物资的储备机制,
    重点建立不明原因疾病(急性或烈性传染病)病原检测、食源性中毒、化学中毒与
    职业危害、毒物检测、放射性物质检测实验室,储备现场防护装备、救治药品,
    以及消毒杀虫灭菌等药品,由国家统一调配。
      另外,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布局与结构,也是提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
    力的重要措施。2003年北京共有医院466家,床位75188张,医务人员109564人,
    卫生人员人数为161823人,每千人口拥有病床6.12张,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
    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2.39张。但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仍然使政府不得不
    投巨资在小汤山又建了一个1000张床位的新医院。因此,要完善和加强创伤、传
    染病、核辐射疾病、化学中毒和职业危害等的应急救治、救援能力建设,确定区
    域性或专科性救治医院,并做好相应的医疗救治以及个人防护技术和设备的储备,
    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做到统一指挥、协调,迅速投入救治工作。
      如果把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比喻成一张网的话,那么农村医疗无疑是
    网底。滕仁明强调,目前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破损和新的聚集性社区的建
    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的可及性。因此必须在村卫生室、卫
    生所,乡()卫生院和社区医疗单位,建立公共卫生应急救助责任网络,其医务
    人员均应是法定的责任报告单位的责任报告人;实行分级管理原则,各负其责,
    构成责任网络;从人、财、物保证应急措施的有效落实;以装备信息网络为框架,
    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健全应急机构和队伍为主体,加强
    责任管理,组织和编织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的网底。
      加大投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政府对防疫经费的投入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卫生发展筹资能力相对
    不足,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基本需求是目前公
    共民事行政领域面对的难题之一。滕仁明呼吁,公共卫生体系是国家重要的公益
    事业,政府要提高和保证卫生防疫经费的投入;同时卫生领域要建立长效的社会
    融资机制,发展保险、各种基金会和非盈利组织的社会支持,以共同促进公共卫
    生事业的发展。
      另外,一些传染病疫情早期小道消息满天飞、许多人感到恐慌的情形暴露了
    我国在对民众进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宣教工作上存在不足。滕仁明指出,部分
    民众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认识不足,往往对某一事件在早期认识缺乏、麻木;
    中期恐慌无策、责难:晚期自责悲伤、防范过渡,在心理上产生一定不良影响。
    对于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应开展对各类人群的培训,提高人们对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的认识。加强社会透明度,建立新闻发布制度,让正确的消息抵制小道消息,
    不仅让各类人员有知情权,还要使之具备识别和避免危害的基本常识和救生技能。
            创建移动ICU 抓住急救黄金时间
      在灾害、局部战争或意外发生时,现场死亡的人数往往是最多的。国内外历
    次战争数据表明,伤后即刻死亡者为40%,伤后5分钟死亡者占25%,伤后530
    分钟死亡者占15%,伤后30分钟以上死亡者为20%。另据统计,道路交通事故伤
    员第一死亡高峰在l小时之内,此时死亡的数量占事故死亡的50%,而第二死亡高
    峰出现在伤后24小时之内,其死亡数占事故死亡30%,事故后死亡的第三高峰
    在事故后l4周内。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灾害事故急救的黄金时间很短,急救
    的有效场所往往是在事故现场。
      目前,我国的事故现场急救水平非常低。以车祸为例,在我国车祸所致的重
    度事故伤员中,约有2/3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而在伤后30分钟内死于现场或运
    输途中。对于现场急救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而传统的急救观念往往使处于生死
    之际的伤员丧失了最宝贵的几分钟、十几分钟救命的黄金时间。在本次会议
    上,岳茂兴教授指出,提倡和实施现代救护的新概念和技能势在必行,创建国内
    一流的移动ICU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步骤。
      建立移动ICU时机成熟
      岳茂兴介绍,移动ICU病房事实上是一个轻便移动的生命支持和监测系统
    ,该系统包含了一整套通气、供氧、吸引、多功能心电监护除颤、血气分析、手
    术器械、液体药物输注装置、标准急救箱等。它的所有设备都可以放在一个担架
    上,根据任务需要,可以把一个高质量的轻便的ICU病房前移至草原上、沙漠中、
    马路上、医疗救护直升机内、医疗救护车内,以便在事故现场展开医疗救治工作。
    目前由各地方政府、卫生局、各医院有关专家联合组建移动ICU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谈到具体的建立移动ICU的措施时,岳茂兴指出,移动ICU的建立应是一个
    系统工程。首先,需要一整套合理、高效、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精干熟练的指挥管
    理人才和强有力的专家组。专家组成员一般由各有关科室的主任或副主任及技术
    骨干组成。移动ICU医疗救护队在组成原则上由各个专业的专家组成,成员应该
    身体健康,能够全天候工作;一般一组为45人,人员精干,设队长1人。若是
    针对道路交通事故的现场急救,队长最好由经过ICU专门训练的外科专家担任,
    队员包括麻醉、脑外、内科、专业护理人员各1人。所有人员应该进行强化培训,
    达到一专多能。若应对突发事件则要配置经过ICU专门训练的普通外科专家1名、
    骨科专家1名、麻醉专家1名、心血管内科专家1名、专业护士1名、脑外科专家1
    名、心血管外科专家1名、烧伤外科专家1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