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学术动态 > 正文
  • 基础研究深入 临床研究蓬勃——首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揭晓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08 21:02:24
  • 核心提示: 本报北京讯 12月7日,首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17项成果获奖。  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由中国针灸学会与香港东华三院联合举办。据了解,这是我国中医针灸学术组织第一次借助民间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项,

     本报北京讯 127,首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17项成果获
    奖。
      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由中国针灸学会与香港东华三院联合举办。据了解,
    这是我国中医针灸学术组织第一次借助民间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项,该项奖设
    基础研究奖和临床应用研究奖两大类。
      经过严格的评审,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公室公布了最终评选结果,
    针刺镇痛的节段性机制与全身性机制研究荣获首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针刺调理髓海治疗脑卒中慢性期证治规范方案系列研究6项荣获
    二等奖;另有10项研究获三等奖。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指出,从申报及初审的情况看,临床应用类的
    研究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说明针灸医学的发展重点在于临床。而从终审的结果分
    析,两类研究所占比例接近,一方面说明针灸基础研究的水平日渐深入,另一方
    面也意味着目前针灸临床研究蓬勃发展之外,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首届中国针
    灸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选结果,真实反映了我国针灸学术研究的水平与现状,必
    将对推动针灸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秦秋)
      首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举要
      一等奖
           针刺镇痛的节段性机制与全身性机制研究
      项目创新点:此项研究表明,局部取穴仅需用较弱的针刺手法就可取得较明
    显的镇痛效应;远距离取穴则需用较强的针刺手法才能奏效,而且这两种取穴产
    生的镇痛效应有不同的传入纤维介导,涉及不同的神经机制。该项工作在以色列
    耶路撒冷举行的5届国际神经科学大会针灸学科专题会上作主题演讲,所
    有这一系列研究的6篇论文都发表在国际著名的SCI源期刊上,最高影响因子为4.
    829
    ,反映了论文的高水平,是针刺镇痛研究的新近重要研究成果。

      痛证是针灸治疗的第一适应证。虽然针灸镇痛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报道很多,
    但同时将经穴部位、痛源部位、针刺强度综合起来考虑的研究甚少。研究人员分
    别采用损伤极小或无损伤的动物C纤维反射和人体伤害性屈曲反射为伤害性反应
    指标,在测定每一实验对象反射阈值的基础上,以其自身阈值为客观依据,充分
    考虑穴位的神经节段关系,研究不同倍数的阈强度针刺引起的镇痛效应;采用蛇
    毒阻断A类纤维和辣椒素阻断C纤维实验,对每一例动物的阻断情况进行监测,并
    采用充分兴奋C纤维的强度进行电针,系统观察穴位针刺的局部镇痛和全身性镇
    痛效应的规律。
      研究发现,针刺产生的镇痛效应可分为局部镇痛和全身性镇痛。在同神经节
    段水平,针刺只要能兴奋穴位的A类纤维就有明显的镇痛效应。在一系列人体和
    动物的行为学实验中,研究人员观察到,人体刺激腓肠神经引起的伤害性屈曲反
    射和动物刺激腓肠神经引起的C-类纤维反射(均为痛行为反射)的抑制,用0.6~
    0.8
    类纤维激活的阈值电流电针同侧、同神经节段穴位时就能产生;但在异

    神经节段的内关穴或对侧的足三里穴用同样的刺激强度则不能引出对伤
    害性屈曲反射和C-类纤维反射的抑制。用蛇毒预先处理动物的坐骨神经可使有髓
    神经纤维脱髓鞘而丧失传递功能,再用同等强度的电流电针同侧足三里穴,
    抑制C-类纤维的伤害性反应效应不再存在。研究人员指出,同节段针刺镇痛的机
    制为粗纤维的传入在脊髓水平对痛敏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针刺引起全身镇痛效应的机理与近节段有明显不同。
    用足以兴奋较细的C类纤维的穴位电刺激可升高全身痛阈。如以大鼠腓肠神
    经刺激引起的C类纤维反射为指标,电针足三里穴作为条件刺激,结果观察
    到,仅能兴奋A类纤维的刺激几乎不产生明显的抑制效应;而用激活C类纤维的阈
    值刺激时,才能明显抑制伤害性反射活动。但当用辣椒素特异性破坏坐骨神经的
    C
    纤维后,针刺足三里不再能抑制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反应,而未破坏C纤维的
    对侧肢体仍有镇痛效应。在胸节切断脊髓,电针对侧异位足三里穴抑制C-
    纤维反射的效应基本消失,提示异神经节段的针刺镇痛效应需要脊髓上中枢的参
    与。
      主要完成人:朱兵、徐卫东、荣培晶等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二等奖
           不同针灸方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及疗效评价
      项目创新点:研究人员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应用针挑法、体针、电针、
    腹针、苍龟探穴、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等多种临床常用于颈椎病治疗的针灸方法
    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采用生存量表、疼痛量表对其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
    和分析,认为针灸治疗颈椎病优于非针灸治疗,针挑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
    果最好,值得推广应用。该项研究设计合理、方法可靠、数据完整、结论客观、
    科学性强。研究成果已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门诊、针灸病房、
    分院、骨科病房等广泛应用,对临床防治颈椎病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研究人员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针挑疗法治疗颈椎病进行规范化研究和疗效
    评价。结果显示,针挑疗法治疗颈椎病疗效肯定,针挑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效
    果更佳,且能实行规范化操作,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应用生存质量量表评价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电针治
    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明显优于牵引对照组(P0.05);电针能明显改善患者体
    感诱发电位波幅和峰间潜伏期;电针治疗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腹针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腹针能明显改善颈椎病患者症状(
    P
    0.001);腹针能明显改善患者McGiLL疼痛量表的各项指标(P0.001)。
      应用其他针灸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显示,苍龟探穴针法治疗颈型颈椎
    病的临床研究近期和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电针组。穴位埋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
    病明显优于常规针灸配合穴位注射组。压灸百会穴配合电针风池和颈段夹脊穴治
    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使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患者的前列环素、内皮素指标较对照
    组明显改善。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针刺治疗椎动脉型
    颈椎病总有效率为95%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不同针灸方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进行了评价。结果认为,
    针灸疗法优于局麻、牵引等非针灸疗法;针挑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
    针刺组、电针组和穴位注射组;电针组的有效率优于穴位注射组,苍龟探穴组的
    有效率优于穴位注射组。另外,针灸治疗对颈椎病特定临床分型的疗效比较显示,
    针挑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明显优于其他疗法。
      主要完成人:符文彬、张洪来、朱晓平等
      主要完成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二等奖
         电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大鼠海马信号转导机制的影响
      项目创新点:首先是创建了高血压性脑出血模型,对深入开展脑出血的科学
    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研究人员从神经内分泌信号转导角度进一步揭示了电
    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可能机制。此项研究不仅为针灸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提
    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依据,进一步丰富了中医治疗急重症的理论与实践。同时,
    此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还将对降低脑出血的致死、致残率,提高脑出血患者的
    生存质量,减少国家医疗费用的支出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建立了稳定的、接近临床实际的动物病理模型,即在双肾双夹法复
    制肾血管性高血压实验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再采用胶原酶加肝素脑内注射复制高
    血压性脑出血动物模型。该模型将高血压动脉硬化与脑出血动物模型有机结合,
    避免了正常血压、无脑血管病变的实验大鼠复制脑出血模型后,由于其脑动脉弹
    性好、无病损,侧支循环和脑血流调节功能良好等原因造成病理改变易自行恢复
    等与临床实际差距较大的现象。使实验研究更全面、更接近人类高血压性脑出血
    的发病情况,而且价格低廉、无遗传缺陷、操作过程简单、重复性好,从而可提
    高实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科学性,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研究人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脑出血急性期各中医证型运用电针水沟、
    内关、足三里为主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研究电针主穴水沟、
    内关、足三里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理,本项目在双肾双夹法复制肾血管性高血压
    模型的基础上,以胶原酶加肝素脑内注射诱发脑出血,建立高血压性脑出血大鼠
    模型,通过观察电针水沟、内关、足三里治疗各时相高血压性脑出血大鼠血压、
    神经行为学、病理学方面的改变,以及海马Gs蛋白α亚基、Gi蛋白α亚基、Go
    α亚基、GiαmRNAcAMPSSSSmRNA等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电针水
    沟、内关、足三里等穴不仅能控制高血压性脑出血大鼠的血压,改善其神经行为
    体征,而且可有效地改变上述指标的病理变化,从第一信使、跨膜转导G蛋白、
    第二信使等方面多靶点、多环节地纠正信号转导机制的紊乱,从而阻止疾病的发
    展,改善脑出血的预后。
      主要完成人:孙国杰、周爽、方邦江等
      主要完成单位:湖北中医学院
      二等奖
          针灸治疗RA的抗炎镇痛效应与机理研究
      项目创新点:该项研究在国内外首次以抗炎、镇痛、免疫调节为核心,运用
    免疫学、神经化学、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等先进方法技术,全面、系统、深
    入地开展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效应与机理的结合研究。研究结果不仅
    充分地肯定了针灸的抗炎、镇痛及免疫调节效应,而且首次揭示了手针、电针即
    时镇痛效应最好,水针、刺血效应维持时间长的效应特点与规律。从整体、系统、
    器官、细胞和分子多个水平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条途径首次全面揭示了针
    灸治疗RA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机制及针灸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的整体性、综合
    性特点。在国内外首次将转基因技术运用于针灸治疗RA的实验研究,从分子遗传
    学角度深入揭示针灸治疗RA的作用原理。
      研究人员发现,针灸能降低实验性RA动物的炎症局部皮温、抑制足肿胀、减
    少炎症介质生成、改善关节病理形态、提高痛阈及镇痛神经递质含量、调节细胞
    因子水平,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和免疫调节效应;电针、手针、水针、刺血均
    有良好的镇痛即时效应,水针、刺血镇痛后效应尤为突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轴(HPAA)、阿片肽和交感神经系统在针灸治疗RA发挥抗炎、镇痛和免疫调节作
    用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任何一条途径的破坏均可严重影响针灸效应,显示出整
    体性、综合性调节作用特点。电针可显著增加T淋巴细胞凋亡率,介导T细胞耐受,
    其作用与神经内分泌调节密切相关。运用转基因技术成功建立了转基因小鼠CIA
    模型,电针对RA易感基因HLA-DR4β1转录有明显调控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针灸具有明确的抗炎、镇痛和免疫调整作用,早期介入效果
    突出,能有效控制疾病发展,保护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而
    且可以避免长期服用激素等药物带来的明显毒副作用,医疗费用低廉,具有良好
    的卫生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梁繁荣、黄迪君、余曙光等
      主要完成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二等奖
            针麻心脏手术心肺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项目创新点:研究人员从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取穴,初步论证了
    穴所在,主治所及取穴与心脏围手术期风险调控存在的相应关系。证实手太阴
    肺经(云门、列缺)双重取穴的疗效,提示循经取穴的局部和远端的协同效应。
    通过针麻心脏手术临床证明,针刺可降低心脏手术风险,同时有效地缩短ICU
    病房住院时间,增加公共卫生资源利用率。研究还提出针刺麻醉复合技术适合的
    镇痛和心脏保护药,可降低术后心肺并发症。研究结果将用于中西医结合心肌保
    护的新领域。并进一步拓展针刺器官保护的临床应用范围,为针刺用于其他脏器
    的围手术期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针刺麻醉心脏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原始
    创新技术,临床研究表明针麻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在此基础上,
    研究人员系统观察了针刺心脏手术患者机体内环境有调节作用并分析其可能作用
    的主要因素。从分子水平、动物实验及临床上首次全面、系统地探讨了针刺、针
    刺辅助低温以及针刺辅助药物改善围手术期、尤其是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心功
    能,降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借助首创的大鼠体外循环等模型,最先明确围手术
    期针刺心肌保护的作用机制,包括其抗凋亡、抗氧化、抗黏附、抗应激和免疫调
    控作用;提出针刺辅助低温、辅助缺血再灌注有协同作用,增强针刺的心肌保护;
    针刺辅助丹参、尼卡地平、L-精氨酸通过抑制机体的应激反应,对体外循环下缺
    /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产生协同作用。
      研究人员证实,针刺麻醉应用于心脏手术患者,心脏自动复跳率,心肌缺血
    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ICU和病房住院天数均明显优
    于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析因研究表明,针刺心脏手术降低手术风险。其提高手术
    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为电针刺激通过β-EPACTH、皮质醇以及血浆多巴胺浓度调
    控,改善手术刺激机体内环境的影响;增加心肌细胞HSP70表达;降低线粒体膜
    通透性,抑制细胞黏附过程,从而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强调在针刺麻醉心脏手
    术时经穴所在,主治所及的原则,证实手太阴肺经(云门、列缺)双重取穴
    的疗效,为开展针刺经穴特异性研究奠定基础。对针刺麻醉复合技术的方法学和
    效应学进行研究,包括针刺麻醉复合低温、针刺麻醉复合药物(丹参、尼卡地平、
    L
    -精氨酸),深入阐明相互作用及临床应用前景。
      主要完成人:王祥瑞、秦亮甫、王一山等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二等奖
         针刺调理髓海治疗脑卒中慢性期证治规范方案系列研究
      项目创新点:在老中医学术思想和回顾性病例总结基础上,将针灸辨证施治
    特点与脑卒中特点结合,提出调理髓海并针对致残主症,病、症、位结合的独特
    针灸证治思路。通过设计良好的系列研究,首次采用国际金标准脑卒中患者特异
    性生存质量表、平衡姿势描记图和MBS电视荧光吞咽功能,评价针灸治疗脑卒中
    偏瘫、平衡障碍和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形成规范化的脑卒中
    慢性期针灸证治系列方案,降低了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脑卒中是三大致死疾病之一,又是长期致残的疾病之首。脑卒中急性期和恢
    复期的处理已经有成熟、规范的中西医方案,但脑卒中慢性期诊治的中西医随机
    对照试验(RCT)研究甚少,有效证据不足。
      研究人员以前瞻性、多中心RCT设计,将400例患者以11比例随机分入治疗
    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调理髓海、通阳柔筋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标准针灸方
    法。结果显示,两组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治疗组疗效更好;两组
    也能显著提高WHO-100BREF和脑卒中患者特异性生存质量表评分,治疗组疗效更
    优。
      研究人员以前瞻性、多中心RCT设计,将99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调理髓海结
    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和单纯康复训练对照组。结果显示,两组疗后和6个月随访均
    能显著改善Berg平衡量表、静态行走平衡试验评分和平衡姿势描记结果,治疗组
    优于对照组。
      研究人员以前瞻性、RCT设计,将90例住院患者以21比例随机分入针刺治
    疗组和康复对照组。结果显示,床边饮水试验量表评价与MBS电视荧光吞咽功能
    评价,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通过一系列高质量临床研究,研究人员最终形成了针刺调理髓海证治规范方
    案。该方案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慢性期偏瘫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治
    疗小脑、脑干卒中所致平衡障碍(慢性期)和脑卒中中重度慢性吞咽障碍疗效很
    好,对中重度血管性痴呆也有良效。研究人员认为,该方案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操作规范,易于临床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人:刘志顺、赵宏、刘保延等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
    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市宣武区中医医院
      二等奖
        醒脑开窍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评价及蛋白质组学研究
      项目创新点:研究首次在国内探讨醒脑开窍针刺超早期介入,对急性脑
    梗死超早期、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血浆神经肽Y、降钙素基因
    相关肽的影响,对醒脑开窍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进行疗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
    并从蛋白质组学水平进行机理研究,为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急性期提供
    临床依据和实验依据。将针刺作用机理研究提升到蛋白质组学水平。
      通过临床研究研究人员证实,急性脑梗死超早期进行醒脑开窍针刺治疗,
    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患者功能缺损,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同时可降低恶化
    率,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在对相关因素与临床疗效关系的研究显示,
    疗效与针刺介入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超早期介入治疗疗效更佳,对男性患者和
    首次发病患者及主半球局灶性梗死疗效有增高趋势;高血脂与临床疗效显示出明
    显相关性。
      此外,研究人员系统观察了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神经肽Y、降钙素基因相关
    肽水平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针刺对其影响。结果显示,患者血浆神经肽Y水平高于
    健康人,发病到治疗后7天呈升高趋势,14天时降低,但仍高于治疗前水平。患
    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低于健康人,发病到治疗后7天呈降低趋势,14
    时升高,但仍低于治疗前水平。且神经肽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病情轻重、并
    发症积分高低具有明显相关性,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针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
    浆神经肽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具有良性调节作用。
      研究人员还建立了高质量的、稳定的、高度重复性的实验大鼠脑皮质、海马
    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及其蛋白质组数据库;发现了一系列与脑缺血性损伤相关
    的蛋白以及醒脑开窍针刺作用的靶蛋白。脑皮质和海马的差异蛋白斑点鉴定
    成功率为70%左右,鉴定出针刺作用于脑皮质和海马的差异靶蛋白分别为27个、3
    6
    个,其中有些与细胞生长、分化、周期调控、信号传导有关,有些与缺血后氧

    化应激反应、炎性应答、能量代谢、热休克反应、细胞凋亡有关,有些则功能不
    清楚。说明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的
    整体调整作用的结果,可能是由多信号途径介导的。
      主要完成人:石学敏、赵晓峰、熊杰等
      主要完成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