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院专访 > 正文
  •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祖研)肾病科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6-12-23 19:11:09
  • 核心提示:从“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到“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从建所初期仅有几人的肾炎课题小组到今天几百人的科研团队

    从“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到“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从建所初期仅有几人的肾炎课题小组到今天几百人的科研团队,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肾病学术团队(祖研肾病科)靠着拼搏与创新,取得了累累硕果,近60年的发展,始终保持全国中医肾病的领先行列,其影响远及海外。

    薪火相传 学术创新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国医大师张琪教授等老专家把肾病的治疗与研究作为主攻方向,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发展道路,把发展专科、专病,发挥中医特色放在抓内涵建设的首位,先后总结出一整套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理法方药,其科研成果蜚声海内外。同时,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老一辈肾病专家,悉心培养了一批骨干作为接班人,将肾病科学术研究发扬光大,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专家脱颖而出,已发展成为我国中医肾病领域规模最大、综合实力强劲、影响广泛的国家级中医肾病重点专科。在中医药治疗反复发作性泌尿系感染(劳淋)、急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紫癜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的医疗和科研方面居于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近10年来先后荣获部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承担国家级课题4项,部省级课题27项,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副主任单位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之一,其协作单位覆盖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湖北、深圳、辽宁、吉林等12个省市,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中医肾病医疗和学术的发展。

    跨越发展 专科优势明显

    肾病科作为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的龙头科室,关键一点是中医药特色优势让该科发展占尽先机,逐步形成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人有专长,以特色出效益,以特色促发展。做到重点培养,以点带面,共同提高,促进发展。目前肾病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与重点专科,设9个病区、医疗床位400张,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中医肾病专科,小儿肾病科在我国长江以北地区仅此一家,并拥有现代化的血液透析中心、腹膜透析中心、肾脏病理室、肾病检验中心和国家中医肾病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拥有多位享誉全国的中医肾病专家,其中包括“国医大师”、我国中医肾病首席专家张琪教授,全国著名中医王铁良教授、张佩青教授和省名中医隋淑梅教授、迟继铭教授等一大批杰出的医疗科研人才,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学术专著10部,并研制出20多种中药制剂应用于临床,受到患者的普遍欢迎和一致好评。

    加大投入 培养人才

    近年来,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加大重点专科投入力度和人才培养,改善了医疗科研环境,引进各种大型设备、中医诊疗设备,总值达5000万元以上,使以肾病科为首的各重点专科医疗综合服务功能得到完善。同时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和考核激励制度,制定下发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补充规定》《科技成果奖励规定》和《科研人员量化考核管理办法》,营造了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注重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继承,大力开展“名医工程”“育人工程”、师承教育和“读经典,做临床”活动,聘请全国著名的中医药专家定期讲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强化业务培训和考核,学习气氛浓厚,保证了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仅肾病科三年来就培养硕士25人,博士6人,优秀的学术团队为中医肾病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国家级、部省级重点专科(学科)、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和中药研发工作得到了迅猛发展,医疗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综合实力一举跨入国内同行业先进行列,为专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医大师张琪治疗肾病的学术思想

    ◆ 从脾肾论治慢性肾脏病

    张琪教授从中医学术理论体系入手,总结大量临床经验,认为肾病之水肿、蛋白尿、血尿与脾肾相关,其病机关键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司,尤其是慢性肾脏病,脾肾阴阳失调贯穿疾病的始终,提出从脾肾论治慢性肾脏病理论。

    ◆ 病证结合治疗肾病

    张琪教授主张,一是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借助西医诊断手段为我所用,以开阔辨证论治、立方遣药的思路;二是对某些疾病中西药有机地合用,能相互协同,增强疗效,去除或减少一些副作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取长补短,相互资助。其多元化思想诊病、治病的临证经验,源于博采众家、择善而从的思维。

    ◆ 运用复方重剂治疗肾病

    张琪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日久大多正虚邪实、寒热错杂,补正则碍邪,祛邪则伤正,必须辨证精细,正邪兼顾,温清并用,攻补兼施,切中病机,方能收效。以慢性肾衰竭为例,本病为慢性肾脏病发展的终末期,病情进行性受损加重,发病机制复杂,兼并症状多而缠绵,寒热虚实,病机错综复杂并见,更非一方一法所能奏效。因此,必须采用复方重剂才能达到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各方面兼顾的多重作用。

    ◆ 以多元化思想论治肾脏疾病

    张琪教授多年来对肾脏病的治疗创立了多元化理论,针对病机错杂的慢性肾衰竭,善用作用相反或性质对立的药物以应对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如散与敛、寒与温并用,消与补兼施,气与血、阴与阳互补。张琪教授的常用治法,如补脾益肾、清热泻浊、活血化瘀诸法就是多元化治疗、多法合用的思想体现。

    创新性科技成果

    ◆ 宁神灵治疗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研究

    该课题是国医大师张琪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研制出的治疗神经官能症的中药新药,成为广大神经系统及神经官能症患者的理想药物。该成果获1982年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和1982年布鲁塞尔国际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银奖。

    ◆ 益气滋阴、清热利湿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

    该课题是全国著名老中医王铁良教授采用古方清心莲子饮加减为基础,以益气滋阴为主,辅以清热利湿的治法,对慢性肾炎进行的临床研究,此法即可以扶正祛邪、消除症状,又能明显清除尿蛋白,提高血清总蛋白量,降低胆固醇。该成果获1988年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 张琪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

    肾病科学科带头人,全国著名中医肾病专家张佩青教授带领课题组对张琪教授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研究,总结出张琪教授的临证思辨特点和独到的学术思想。共整理总结了张琪教授诊治慢性肾脏病典型病案200例,出版了我国首部中医肾病医案专著《张琪肾病医案精选》。该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 肾炎II号水丸对IgA肾病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

    肾炎止血丸是张琪及张佩青教授几十年治疗经验基础上反复筛选出的纯中药复方制剂,临床疗效卓著。肾病科课题组采用口服大鼠牛血清白蛋白+葡萄球菌肠毒素B+CCl4复合方法建立IgAN模型,证实了肾炎止血丸可减轻肾组织病理的损伤程度和肾小管间质损伤,阻止其向慢性纤维化进展,有保护肾功能、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该项目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补脾益气升阳对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干预作用

    肾病科课题组通过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验证补脾益气升阳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结果表明脾虚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机之一,补脾益气升阳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治法,其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可能是其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理之一。该项目获2013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简介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的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俗称“祖研”),现已发展成为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集医疗、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机构,先后荣获“全省小康建设先进集体”和“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该院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分三个院区,医疗床位1808张,现有人员1600多人,具有正、副高级职称专家255人,其中享受省政府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4人,国家级名中医和省级名中医26人,并拥有国医大师张琪教授,世界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缙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郭文勤教授、王铁良教授、吴秉纯教授、张佩青教授和一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人才。

    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16个,国家中医重点研究室1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5个,省政府重点学科领军人才梯队8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同时下设中医临床、针灸、中药、中西医结合、中医基础理论5个研究所,国家中药剂型改革基地和中国中医药科技杂志社设在该院。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1999年该院被人事部批准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院以来,该院共取得科研成果289项,获得部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00项,共研制出“刺五加”“满山红”“双黄连粉针剂”等43个中药新产品投放市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先进单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