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院专访 > 正文
  • 感恩文化 滋润生命的沃土

  •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编辑部 作者: 时间:2014-11-17 08:26:23
  • 核心提示: 感恩是一种高尚的情怀与境界,感恩给人无尽的希望与力量。 感恩党和政府把阳光雨露沐洒给医院,感恩患者把健康与生命托付给医院,感恩历代中医人把年华和智慧奉献给医院

         感恩是一种高尚的情怀与境界,感恩给人无尽的希望与力量。

        感恩党和政府把阳光雨露沐洒给医院,感恩患者把健康与生命托付给医院,感恩历代中医人把年华和智慧奉献给医院。

        常存感恩之心,常怀进取之志,弘扬传承创新,精诚至善精神,建设幸福家园。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恩墙题字

        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院50周年,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先后荣获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道德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中医药应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等称号,这是感恩文化建设结出的丰硕成果。

        医院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放在医院工作的重要位置,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把医院发展历程中的优秀文化进行总结和归纳,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体系,让感恩融入医院的主流文化,有效地提升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医院的科学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医院是滋养感恩文化的沃土

        感恩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药文化的主要内容,医院50年的救死扶伤和教书育人,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佳话,营造了浓厚的感恩文化氛围。

        军民鱼水情,双拥一家亲

        1994年,为支持丈夫戍边卫国,好军嫂韩素云一人担负起全家12人生活的重担,因操劳过度患上股骨头坏死症,不能行走,境况十分艰难。得知其感人故事后,想到军人为了国家安宁,从来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军嫂为支持丈夫安心服役,长年默默奉献,值得尊重和爱戴;救治军嫂,这是感恩军人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保卫祖国,让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最好报答方式。医院领导当即决定接她来院并予无偿治疗。经过9个月的精心治疗后,韩素云可以正常走路了。

        医院无偿救治好军嫂韩素云这一事件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1995年1月,由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全国妇联组织的好军嫂韩素云爱国拥军先进群体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各地巡回报告。报告团在北京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2009年,韩素云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同年,韩素云向该院赠送感恩牌匾:十六年前,无偿救治;十六年来,心怀感恩。

        常怀感恩心,常立报恩行

        医患感恩,不了情缘。1990年,患有股骨头坏死症的河南贫困农民李敬斋求治该院骨科袁浩教授。袁浩亲自为其手术,还垫付住院费用,并买了车票送他回家。李敬斋一直念念不忘这份恩情。2009年,袁浩和夫人不幸中风病倒,李敬斋夫妇获知后毅然辞去工作,不远千里来到广州尽心尽力照顾两位老人。

        6年过去,2011年袁浩去世了,但李敬斋夫妇却选择留在广州,继续照顾袁浩的妻子。如今,老太太已经91岁了,李敬斋夫妇仍然没有离开,一直在报恩。他们说:“这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好感恩方式。”

        1990到现在,一晃24年就过去了,袁浩夫妇与李敬斋夫妇的医患情缘还在延续。他们这对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特殊情缘令人感动。2010年,袁浩、李敬斋被评选为2009年度“广东十大新闻人物”。2014年5月李敬斋获评“广东好人”称号。

        袁浩教授去世后,医院领导考虑到李敬斋年纪大了,给他找了一份在职工宿舍区做门卫的工作,“院领导一直记着我们,每年职工体检都让我们夫妇参加。”对此,李敬斋很感激。

        感恩牵手,风雨无阻。1975年,该院外科成功救治一位被银环蛇咬伤生命垂危的新市农民关穗华。入院时患者没有呼吸,医生马上为其气管切开。限于当时条件,在没有呼吸机的情况下,医护人员31个日日夜夜一直不停地轮流手捏球囊维系关穗华的一息生机。5个月后,关穗华康复出院。此后,每逢中秋和春节,关穗华都会亲自送一大篮芋头和蔬菜到该院外科探望救他的恩人。尽管从1984年开始,救治他的医护人员也已陆续退休,但两鬓斑白的关穗华仍然坚持到曾经救过他的科室里探望医务人员,39年来风雨无阻。

        人们不解地问,都几十年了,有这个必要吗?老实本分的关穗华说“做人不能忘本啊。”

        感恩政府,扶持基层。为感谢党和政府对该院中医药事业发展建设的关心和支持,10多年来该院组织600多支医疗队到广东省内各地义诊,为基层群众送医送药,足迹踏遍粤东、粤西、粤北等贫困地区,义诊患者超过30万人次。

        医院还派出能力强、技术高的医生到省内各地医院挂职,近年来已有5名教授、9名副教授和4名主治医师,为兴宁市中医医院、五华县中医医院、大埔县中医医院、郁南县中医院、连山县人民医院、阳春市中医院、龙门县中医院、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医院、罗定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粤海医院等基层中医院在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设备支援、信息交流和医院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而帮助基层中医院找到发展的突破口,推动了基层中医院的发展,为中医药强省建设助力。

        2005年起,该院作为广东对口援助新疆的单位,先后派出多名医生到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挂职,并赠送了一百多万的医疗设备。

        感恩病人,扶贫救困。2005年,该院为广东省怀集县的贫困白内障农民开展“复明”工程,把党的温暖送到了广东贫困地区。

        2009年,该院启动百万元爱心扶贫救助工程,为100名来自广东省各地农村贫困家庭的患儿减免100万元医疗费用。该活动受到广州市各大媒体的极大关注,得到广大群众的称赞,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2010年以来,该院继续与广东省红十字会、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延续“爱心扶贫救助工程”,继续帮扶省内贫困先心病患儿。

        2013年,医院与广东省民政厅、省慈善总会合作,开展的“大爱助行”减免资助治疗,为广东一大批因患类风湿病和强直性脊柱炎

        而不能行走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贫困病人,减免大部分手术费,让使他们重新恢复生活自理状态,甚至能投入工作。33岁的惠州市横沥村民黄玉容,类风湿性关节炎,伤残鉴定为身体一级残疾,接受了该院的“大爱助行”资助治疗,十几万元的髋关节置换手术,她仅支付不到1万元的费用。通过手术治疗,黄玉容实现了基本的生活自理,甚至恢复了部分的工作能力。

        感恩前辈,关怀慰问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感恩之心真情表达。每逢节假日,医院都会举行茶话会,邀请退休老专家、历届院领导、退休职工相聚;每年的中秋节和春节,院领导更是亲自登门拜访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以及欧明、王建华等几位大学终身教授,向老前辈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

        建院50周年之际,医院开展“杰出中医一院人”评选活动,以感恩50年来在我院建设发展历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激励广大员工热爱医院,爱岗敬业。邓铁涛、罗元恺、刘仕昌、袁浩、王建华、陈镜合、欧明、周岱翰、丘和明、陈宏珪、黄耀燊、何竹林、张淑英、刘赤选、司徒铃、罗颂平、陈沛己、彭胜权、陈纪藩、黎炳南20人被评为医院“杰出中医一院人”。

        用心浇灌让感恩文化枝繁叶茂

        弘扬感恩,构建和谐

        该院结合本院特有的感恩文化开展对内、对外宣传工作,宣传医患和谐、宣传感恩精神,着力营造和谐医患关系,建设中医药文化强院。

        1990年以来20多年间,该院好新闻频频见报,共在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发表新闻近7000篇,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全国中医药好新闻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和全国党报一等奖2项,广东省新闻奖一等奖2项等多项大奖,这在全国医院中是不多见的,在广东各大医院也是独一无二的。医院将20年来的新闻工作进行总结,把新闻精品编辑成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杏林芳章》和《健康最前线》等书。

        感恩文化,深入人心

        2011年6月,该院落成以“感恩”为主题的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中医药文化园林——杏林苑。杏林苑园内设有“感恩亭”,记载着该院医患之间感人的故事。“感恩亭”后设有“感恩墙”,墙上刻着高度浓缩医院感恩文化的文字以感恩党和政府对医院的恩泽,感恩患者对医院的信

        任,感恩历代中医人对医院作出的贡献。

        该院每年新员工入职培训,都会来到感恩亭前上一堂感恩文化教育课,认真诵读感恩墙上的文字,聆听发生在医院的感恩故事;在医院网站设立“医院文化建设”专栏,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知识”讲座;通过院报、院内网、宣传栏等多种渠道,进行医院院训、宗旨、精神、理念及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使感恩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开展“心存感恩,共创和谐”献爱心活动,组织员工开展献血活动,向各基层单位定点联系扶贫帮困对象等。

        感恩文化结出累累硕果

        该院通过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让感恩文化成为医院的主流文化,营造良好的医院服务文化氛围,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真正的中医药服务。让群众看病满意,有力地推动医院的整体建设和发展,取得可喜成效。

        全国门诊量最大的三家中医院之一

        医院占地面积50940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编制病床1250张,实际开放病床1400张,目前在建的内科大楼在2015年投入使用后,全院病床将达到2200张。住院部设有36个临床科室,门急诊各专科开设齐全。医疗业务每年持续增长,2013年门急诊量突破30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超过4.7万人次,急诊量在广州市所有医院(含中医院和西医院)中名列前茅。医院现有职工2200余人,高级职称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500多名,拥有以我国首批“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以及欧明教授、王建华教授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中医专家,包括16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3广东省名中医等,是全国中医技术力量最雄厚的中医院之一。

        拥有国家重点专科专病数量最多的医院之一

        医院拥有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脾胃病科、妇科、肿瘤科、临床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急诊科、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肿瘤科、妇科、心血管科、针灸科、脾胃病科、脑病科、风湿病科、重症医学科、护理学、临床药学)、省级重点专科专病27个,该院已进入国家重点专科专病单位数量最多的医院行列,其中多个专科专病成为全国协作组组长或副组长单位。在2013年全国名医院(中西医院一起排名)排行榜上,妇科全国排名第八,骨科全国排名第九。

        多个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落户该院,包括: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培训基地,是目前仅有的四家全国气道管理培训基地之一;全国胸腔镜心脏手术技术培训基地,是中国医师协会指定的三家全国培训基地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膏方人员培训机构;广东省第一批血液透析培训基地;广东省唯一的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全国首家中医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等。

        国内同类院校中拥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最多的临床医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共有13个教研室,每年承担着13000多学时的课堂教学任务,管理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非医攻博、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等各层次在校学生共3800多名,教师中有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大学终身教授3人、首席教授7人、广东省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在岗博士生导师54名、硕士生导师157名,是全国最大的中医临床教学医院之一。拥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及博士后流动站3个。专业与课程建设成绩显著。中医学专业为教育部第一类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第五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广东省名牌专业,有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拥有中医妇科学、伤寒论、温病学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中医临床经典等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是全国同类院校中拥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最多的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课程及中医妇科学教学团队是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单位,另有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单位2个。

        科技兴院,成果显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医院始终坚持“科技兴院”的理念,注重各级重点学科、专科、实验室等平台建设,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Ⅲ级、Ⅱ级实验室,以及2个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各个重点学科和专科在专业领域形成了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目前,医院在研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6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项以及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1项。建院以来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近50项,其中“重症肌无力中医辨证论治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经方现代应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第2完成单位)四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医大辞典》(第2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医五脏相关理论基础与应用”、“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应用研究”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科研成果的数量和水平在国内同类中医医疗机构中名列前茅。

        感恩是一种善行,要感恩一切善待自己的世间万物,并要知恩图报。只有心怀感恩,才会懂得珍惜,懂得尊重。常怀感恩之情,必得善念之恩泽。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深深植根于感恩文化这片沃土,培育出更多出色的中医药人才,救死扶伤,滋润生命,为中医药事业绽放更多异彩。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