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院专访 > 正文
  • 安徽中医药大学 弘扬新安医学 绘就大美中医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叶兰兰 时间:2013-12-30 08:37:00
  • 核心提示:  皖南古郡,山奇水秀,人杰地灵,“天下独绝”的新安江蜿蜒穿行其间,古往今来,文风昌盛,名贤辈出。根植于徽文化沃土的新安医学,承载着无数个百转千回的杏林故事,宛若镶嵌在新安江畔的一颗颗璀璨明珠,散发着被时光浸

      皖南古郡,山奇水秀,人杰地灵,“天下独绝”的新安江蜿蜒穿行其间,古往今来,文风昌盛,名贤辈出。根植于徽文化沃土的新安医学,承载着无数个百转千回的杏林故事,宛若镶嵌在新安江畔的一颗颗璀璨明珠,散发着被时光浸润过的暗香,以其独特的区域特色、浓厚的流派色彩、突出的学术成就、深远的历史影响,在我国传统中医学中独树一帜。

      新安医学始于宋,鼎盛于明清而流传至今,上下800余年间,出名医800余位,著医书800余部。名医名著,名派名说,名药名方,博大精深,璀璨夺目。新安医学在继承与创新、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名医世家与学术传承、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为我国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作为安徽省唯一的中医药本科院校,安徽中医药大学肩负起“弘扬新安医学、培育中医人才”的历史使命,经过50多年的深厚积淀,在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烙下了深深的新安印记,绘就了一幅大美中医的新画卷。

      大师:薪火相传育精英

      “人才蔚,事业兴”。学校精心培育新安医学的“种子”,在师资建设中发芽壮大,逐步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新安医学素养、知识和能力的人才梯队,新安医学的教学、科研薪火相传,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大师。

      1959年建校之初,学校就汇聚了一批新安医家执教杏坛,传道授业解惑,占当时中医教师的三分之一。新安儿科世家杨以阶、王氏内科传人王乐匋、郑氏喉科传人郑景岐、张氏医学传人李济仁以及新安名医吴锦洪、巴坤杰、胡煌玙等一大批老一辈专家教授,筚路蓝缕,“困学守望”,坚守阵地,成为中医基础、四大经典、中药、方剂、临床各科的奠基人。

      1979年恢复重建时,学校再次选调了一批新安名中医,如中医内科名老中医胡翘武、曹氏外科传人曹恩泽、黄氏妇科传人黄孝周等,使新安医学后继有人。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老一辈新安医家成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国医大师,又培养了一批学术继承人和省部级重点学科带头人。1991年,70高龄的王乐匋被聘为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面对重任,他为继承人拟定教学计划、修改病案、举办小范围讲座,孜孜不倦,先后培养了吴毅彪、任何、吴南民3位学术继承人。在带徒中,王乐匋指导继承人系统整理了“条达木郁法”“滋肾柔肝法”等学术思想和“诊治冠心病”“外感热病运用附子”等临床经验,打破了“新安王氏医学”的传统家族式传承,在“外系”中得到更加广泛的流传。1993年,王乐匋获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颁发的“林宗扬医学教育家奖”。

      此外,新安医家李济仁教授入选首届“国医大师”,徐经世教授、曹恩泽教授、郑日新教授、胡国俊教授等入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近年来,在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带领下,富有新安医学特色的中医学教学团队、新安医学科技创新团队,2008年分别成为安徽省级教学团队和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团队在2009年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新安医药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在2011年成为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

      育人:上善若水润桃李

      学校将新安医学融入本科生课堂教学,将“熟悉新安医学学术特色及新安医家的临床经验”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在限选课中合理安排新安医学相关内容,编写新安医学系列教材,形成新安医学特色课程群。近年来,学校又创立新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开办“新安医学教改试验班”,实施“双导师制”,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学校1979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伊始,就在中医医史文献学专业开设“新安医学研究方向”,并从新安医学文化、文献的整理挖掘、学术流派的梳理、学术思想的传承、诊疗经验的运用等方面,不断拓展新安医学特色研究的硕士生培养。2011年学校新增中医文化学硕士点,开设了新安医学文化研究方向。2013年,学校成为中医学、中药学博士授权单位,明年将招收首批新安医学博士生。

      学校将新安医学的优良传统、学术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新安医学传统教育”启蒙,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新安医家医德医风”教育,在毕业前回归教育阶段开设“新安医家临床经验”系列讲座。成立了大学生新安医学学社,举办“杏林之路”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开设“大学生新安医学论坛”,与校级“新安论坛”相呼应,成为学校浓厚学术氛围的一张重要名片。

      作为首届新安医学教改试验班的一名学生,2013级保送研究生卜菲菲感受颇深。2008年入校的她,在“双导师”的悉心辅导下,对中医如痴如醉,现已发表多篇省级以上学术论文,被评为校级“十佳青年”。“如果说,进入首届新安教改班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升华,那么,研究生阶段跟师王键教授,矢志岐黄,便已然升华到人生的第二阶段。”

      1993年,“开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能力”这一具有新安医学特色的教学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二等奖;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中,学校新安医学办学特色得到高度认可;2010年,“弘扬新安医学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中医学人才——中医学专业建设及专业认证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学术:橘井泉香研岐黄

      11月16日,“基于新安医学特色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荣获2013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是安徽中医药大学50多年致力于挖掘新安医学宝库的又一骄人成绩。

      特色弘扬,贵在学术繁荣昌明。学校依托省部共建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安医学研究中心、新安医学古籍部等学术创新平台,凝练形成了新安医学“文献研究、特色理论研究、防治疑难疾病临床研究、名方验方开发”等四个稳定方向,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与其相关的项目100多项,在全国中医学术流派研究方面独树一帜。

      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古籍部,收藏了305种新安医籍,占现存新安医籍总量的70%,成了学校乃至全国研究新安医学的知识宝库。1984年进入图书馆工作的古籍部主任汪沪双,一直参与新安文献研究与整理工作,对古籍呵护备至,“中医千年历史,精华都在古籍中,是不可再生资源,也是无价之宝”。在这些凝聚着新安医家毕生心血的古籍里,诞生了“温胃舒”“养胃舒”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中药品牌,还出版了《新安医籍丛刊》《汪石山医学全书》《新安医籍考》《新安医学精华丛书》《新安医学名著丛书》等一大批国家重点中医药图书。其中,《新安医学精华丛书》延续了新安医学成就与特色研究,体现了新安医学的当代价值,荣获2012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让静静流淌在新安江水旁的新安医学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在理论研究上,学校深入探讨新安医学特色理论,总结提炼出汪机“营卫一气说”、孙一奎“动气命门说”、方有执“错简重订说”等新安医学十大学术思想,揭示了新安医学中风病“气虚血瘀”、消渴病“阴虚燥热”、肺胀“肺失治节”、痹病“脾虚湿盛”等病机理论。学校省级教学名师陈雪功教授主讲的“新安医学学术思想”颇受广大师生欢迎。

      在临床研究中,围绕优势病种总结诊治规律,开展疗效评价,形成规范的临床治疗方案,完善和创新具有新安医学特色的诊疗理论和技术;从新安医家名方验方研究中,开发出参竹养心颗粒、化痰降气胶囊、西园喉药散、慢咽宁袋泡茶等中药新药和中药保健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耕耘不缀,喜收硕果。建校以来,发表新安医学研究论文700余篇,出版专著40余部,取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10项。2009年,学校与安徽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安徽省政府参事工作研究会、安徽省刘少雄博爱基金会共同设立了新安医药发展基金,总额达110万元。2011年,学校“新安医学传承与发展研究”是我国首次将中医地方特色学术流派研究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项目。2013年,学校新安王氏医学、郑氏喉科已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并将于近期正式启动,新安医学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医道:悬壶济世活人心

      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医堂,年过八旬的徐经世在诊室里为患者望闻问切,他的身边还围着虚心求教的徒弟。由于他医技高超,医德高尚,求诊之人日益增多,常常是“一号难求”,很多患者都是慕名来自全国各地。因其年事已高,并患多种慢性疾病,为保证能够让他充分休息,医院特别限定挂号数量,每月限诊一百号。但为了让来诊患者尽可能早日解除病痛,加班加点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医者,德行术之先,非有志于解黎民之疾苦,愈万家之病痛者,终不得医道之真,此学医之最为重者。”这是徐经世从医60年的行医准则,也是众多新安医家仁心仁术、博学博爱、“一腔浑是活人心”的真实写照。

      在对新安医家临床诊疗经验的发掘中,学校一附院灵活运用新安医家益气活血、养阴活血、温补培元、健脾化湿通络等治法,治疗中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消渴(糖尿病)、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痹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中医疑难疾病,疗效显著,医院还据此研制出脑络欣通胶囊、复方丹蛭降糖胶囊、化痰降气胶囊、新风胶囊、消瘀接骨散、芙蓉膏等系列院内制剂10余种。

      同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根据叶天士治疗温病、吴谦治疗口疮“清瘟化湿”的治疗法则,遵循“清轻灵动,轻可去实”的用药原则,拟定以金银花、芦根、淡竹叶、生甘草等组成的协定方,防治手足口病,成效显著;治未病养生重视“固本培元”,开展冬令膏方进补,辨证运用既能强身又能治病的膏滋药,防治慢性风湿病、呼吸病、老年病、妇科病等,深受百姓喜爱;积极开展新安医家食疗经验科普宣教,如用荷叶、鸡内金煮粥制成的消食粥,可治小儿积食、消化不良等症。

      据调查显示,具有新安医学治疗特色的临床科室成为医院重中之重,仅脑病中心、内分泌科、呼吸内科、风湿病科、耳鼻喉科住院床位占全院总床位的45%,住院率110%以上,年门诊量超过55万人次。

      文化:大医精诚塑品牌

      新安医学是在徽文化沃土上生长发育起来的,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徽州文化的一枝奇葩。新安医学文化的传承,不仅厚重了学校的历史积淀,更增强了学校办学软实力。

      长期以来,学校设立专款,组织专家深入民间,通过收购、代管等方式,保护新安医籍,同时引进人才,开展古籍抢救修复。以收藏新安医籍为主的学校图书馆古籍部,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馆藏明嘉靖的《医说》和明万历的《赤水玄珠全集》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自1982年创刊起就开辟专栏,发表新安医学研究成果。2005年学校成立了“新安医学研究中心”,开展新安医学文献研究、临床研究、文化研究,学校还在临床科研基金项目中设立了新安医学研究项目的专项,聘请中医基础、文献、中药学及临床各科的医、教、研专家、教授开展各种研究。2012年,以新安医学文化研究为重点研究方向的中医文化学被遴选为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2007年,作为学校“十二五”重点建设的文化项目,首届新安医学论坛开讲,目前已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近百名,成为国内外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的品牌。

      学校创立的“新安医学网站”,设置了徽文化与新安医学、新安医林佳话、新安名医、新安医学名方、新安医学名著等多个栏目,系统介绍新安医学。新安医学文化馆、新安医学古籍部、中药标本中心组成的新安医学文化中心,被评为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学校校史馆、文化墙等校园景观文化建设,校训“至精至诚 惟是惟新”、校歌《青春在飞扬》、校徽等文化标识,生动地彰显了新安医学特色。2012年,校徽还获得全国中医药标志性文化作品一等奖。

      新安医学高尚的医德医风、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临床经验、精辟的学术观点,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教授表示,有底蕴的徽州文化,有价值的文献整理,有疗效的临床评价,有创新的研究思路,才会有继承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典型代表和缩影,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中具有地域性特色的综合性学术流派,新安医学流淌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流”中,我们应当努力继承新安医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光荣传统,积极从新安医学中挖掘和探索解除人类病痛的良策良方,创新和发展新安医学,开创一番无愧于祖先的事业,造福人类,造福社会。相信历经千年辉煌历史的新安医学,在下一个百年、千年,必将会迎来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533-753878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temp.changyan--]
  • 图片
  • 视频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