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院专访 > 正文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工作巡礼(上)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13-01-08 09:42:00
  • 核心提示: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创建于1964年。近半个世纪来,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和不断积累,医院已发展壮大为南粤杏林中一朵令人瞩目的奇葩。目前,她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中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创建于1964年。近半个世纪来,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和不断积累,医院已发展壮大为南粤杏林中一朵令人瞩目的奇葩。目前,她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是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院和全国示范中医院,是全国最大的中医临床教学医院之一。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道德先进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等称号。1994年,医院无偿救治身患股骨头坏死好军嫂韩素云的事迹饮誉全国,受到国家领导同志的赞誉及社会各界的称颂。2009年该院邓铁涛教授被评为我国首批“国医大师”,2009年7月1日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为其颁发证书。

      医院占地面积5.09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余平方米,设30多个临床科室,70多个专科门诊,开放病床为1250张,拥有总值3.6亿余元的先进诊疗设备。现有职工1800人,其中高级职称500多名,其中包括“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及全国知名的欧明、王建华教授等,是我国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高等中医药临床教育、医疗、科研重要基地之一,也是全国中医技术力量最雄厚的中医院之一。年门诊量30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4万人次,是全国年门诊量超300万人次的三间中医医院之一。急诊科是全国首批急诊临床培训基地,全年急诊量和出车量居广州市内医院前茅。

      医院坚持“质量第一,病人至上”的办院宗旨,不断提高临床医疗业务水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医院重点专科建设成绩喜人,现拥有14个国家重点专科(耳鼻喉科、内分泌科、骨伤科、脾胃病科、妇科、肿瘤科、针灸科、心血管科、风湿病科、急诊科、脑病科、临床药学、护理学、重症医学科),已进入国家重点专科专病单位数量最多的医院行列,其中多个专科专病成为全国协作组组长或副组长单位;并拥有省级重点专科专病24个,是国内拥有重点专科专病最多的医院之一。

      耳鼻喉科

      该科创建于1964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专科协作组副组长单位、鼻鼽病、耳鸣病临床路径组长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耳鼻咽喉科博士、硕士培养点。

      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为阮岩教授,专科拥有王士贞、刘蓬等国内知名教授,拥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人,博士3人,硕士10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 2人。年平均门诊量超过8万人次,年收治患者超过1100人次。

      该科注重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将中医整体辨证治疗与现代医学检查及手术治疗相结合,在防治耳鸣耳聋、鼻咽癌、鼻窦炎、鼻息肉、鼻出血、慢性咽喉疾病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鼻鼽病、耳鸣耳聋、乳蛾病为本专科三个重点病种。门诊治疗耳鼻咽喉疾病以中医辨证施治为主,配合耳鼻喉科专科治疗。病房开展的医疗工作主要有耳鼻咽喉疾病的检查诊断及手术治疗,并形成对耳鸣耳聋、耳源性眩晕、鼻咽癌、鼻窦炎、鼻息肉、急慢性咽喉疾病以及各种手术围手术期进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

      在著名老中医王德鉴教授的带领下,该科自上世纪70年代创制复方辛夷滴鼻液、加味苍耳子丸等专科用药,并在上世纪80年代开设鼻鼽专科门诊至今,坚持中医辨证论治及内外治相结合疗法,突出中医特色。由该科自行研制的中成药“启窍治聋丸”、加味苍耳子丸、滴鼻灵、鼻窦灌注液、清金开音片、咽喉饮、岗梅清咽合剂在临床上治疗耳鼻咽喉疾病中有较好疗效。该科承担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鼻鼽病的多个科研课题,关于变态反应和细胞因子关系的论文在国际著名的医学杂志《Immunology》上发表,被SCI、Ebsco等国际索引收录。

      该科自1960年开始先后主编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耳鼻喉科学1~5版规划教材(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以及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研究》。

      内分泌科

      该科由全国著名中医糖尿病专家、伤寒论学家熊曼琪首席教授创建于1984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分泌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为朱章志教授,专科拥有张横柳、李赛美、蔡文就等国内知名教授,拥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5人,博士7人,硕士6人。年门诊量5.4万人次,年出院人数1500余人次。

      该科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内分泌疾病的优势,针对糖尿病五脏虚弱、因虚邪盛的病机特点,在治疗上重视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以全方位控制血糖、血脂、血压、体重,防治慢性病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为治疗目标,采用温脏散寒、祛寒制水、化湿祛瘀、行气通腑、通阳化气、潜阳敛汗等为主要治法,在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血脂异常、甲状腺疾病、疑难杂病等取得良好疗效。专科在病房大力开展中药熏洗、中药封包治疗、中药外敷、穴位注射及针灸推拿等具有中医特色的“简、便、廉、验”治疗项目。

      该专科临床诊治与研究涉及糖尿病及其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已形成富有自身特色,并在国内处先进水平的病症与专题有:①“阴阳六经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②“燮理阴阳、扶正祛邪”大法指导下的中医外治法在内分泌疾病中的应用;③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胰岛素抵抗;④中医为主治疗继发性磺脲类失效2型糖尿病;⑤中医药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⑥分期辨证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糖尿病足。

      该科开展多项各级科研课题研究,重视总结传统医学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经验,开发中医药新药,为解除患者的疾苦作出贡献。如医院制剂“三黄降糖片”、“降糖三黄片”、“知麦降糖片”、“芪桃片”、“三黄糖肾安片”,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以其确切的疗效和无毒副作用的特点而受到糖尿病患者的广泛好评。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三等奖2项。

      骨伤科

      该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髋关节病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也是全国唯一的中医髋关节病重点专科。专科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结合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不断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多种荣誉。

      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为樊粤光、何伟教授,专科拥有陈基长、黄枫等国内知名教授,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5人,博士16人,硕士16人。现开放病床209张,年出院病人数约4500人次,年门诊量约11万人次,年手术病人数约4000人次。病人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区外患者达60%。

      专科特色主要优势病种为成人骨蚀、儿童骨蚀、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中青年股骨颈骨折、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等疾病,建立了各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和护理规范,提高了中医临床诊治水平。其中髋关节病科作为国家中医优势病种骨蚀、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临床路径牵头单位,股骨颈骨折临床路径成员单位,积极开展单病种管理及临床路径实施,提高了疗效,节省了费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治疗髋关节疾病、骨与关节损伤、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等为主的研究方向。专科建设以临床应用研究为重点,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保持稳定的研究方向,注重中医理论创新,并不断拓展和深入,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近3年来,专科承担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18项。3年来专科主编了6部全国高校教材专著,包括中医骨伤科学、中医骨病学、骨伤科手术学、骨科学总论、骨病治疗学等。

      研制出“通络生骨胶囊”、“袁氏生脉成骨片”、“关节康”、“复方生脉成骨胶囊”、“补气通络胶囊”、“伤科健骨片”、“理伤消肿口服液”、“补肾续骨口服液”、“疗筋膏”、“加味双柏油膏”等19种专科制剂治,形成了专科制剂与辨证结合治疗中医骨伤科病的特色,同时积极开展了针、灸、熏、洗、敷、中药汽疗、中药中频离子导入、中药熏蒸、宽谱仪照射、中药外敷和针灸拔罐等多种中医诊疗设备外治法,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

      脾胃病科

      该科始建于1964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研究方向的临床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专科拥有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名医工作室以及劳绍贤、许鑫梅、周福生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为刘凤斌教授,专科拥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脾胃病研究专家王建华教授,拥有劳绍贤、许鑫梅、周福生、罗日永、刘友章、刘小斌等国内知名教授,有教授16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9人,博士学位人员比例占50%。年门诊量11万人次,年出院人数达1300多人次。

      专科在脾胃学说和五脏相关学说的指导下,开展脾胃肝胆疾病的临床与科学研究,形成了3个研究方向:脾胃病辨证与治法研究、脾胃病临床与评价研究、临床评价技术与方法研究。创新提出五脏相关理论指导脾胃、肝胆病、肌肉病的临床诊疗,胃咽相关理论治疗慢性胃病、慢性咽炎、胃食管反流病,心胃相关理论指导治疗慢性肠易激综合征,肝脾相关理论指导治疗肝硬化等理论,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诊治的优势病种有:胃脘痛(慢性胃炎伴或不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胆汁反流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痞(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胃肠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肠道肿瘤),泄泻/腹痛(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痛)、血证(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久痢(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黄疸(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鼓胀(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难治性肝硬化腹水),痿病(重症肌无力)等疾病。

      专科注重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发挥中医药优势,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消胀片、肠炎安片、胃肠舒片、加味胃炎消片、健脾养荣片、健中愈疡片、紫地合剂、养肝软坚丸、乙肝清毒颗粒、强肌健力胶囊、参芪强肌颗粒和复发黄槐灌肠液等10余种院内制剂。积极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如穴位敷贴(清胃散、温胃散、软坚散)、封包疗法(舒降散、通络宝、五香止痛散、五香止泻散)、中药灌肠、电子生物反馈疗法等。

      近3年来,专科获得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8项。主持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2项,获得国家专利1项。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篇、EI收录论文1篇。

      妇 科

      该科由已故全国著名中医学家罗元恺教授创建于1956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重点学科。

      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为邓高丕教授,专科拥有欧阳惠卿、罗颂平、张玉珍等国内知名教授,拥有省名老中医1人,省名中医2人,教授8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0人,博士17人,硕士11名。年门诊量达27万多人次,年均收治病人2700人次。

      该专科以临床应用研究为重点,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围绕生殖健康与生殖障碍的中医药研究,形成中医药防治自然流产研究、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研究、不孕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等研究方向。在自然流产的中医药防治方面,进行中医病因学、流行病学、心理学、免疫学与内分泌学、中医药预防与治疗的综合研究,建立病证结合流产模型,总体学术水平达国内领先;在输卵管妊娠方面,针对输卵管妊娠的治疗过程中存在过急手术或盲目药物治疗的问题,对输卵管妊娠患者进行中医辨病分期和辨证分型,确定输卵管妊娠的病情影响因子,制定输卵管妊娠的病情影响因子评分模型,经计算其病情影响因子总积分后,按照不同的分期、证型和总积分,进行分组治疗,通过临床实践,取得较好的疗效;在不孕症方面,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不孕采取补肾活血法治疗取得初步进展,通过研究原发性和继发性不孕与抗精子抗体的相关性,提出免疫性不孕以肾虚兼血瘀为主的病机;对肾虚肝郁型黄体不健进行临床观察,着重从生殖内分泌激素、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的检测,寻找反映黄体不健本质的主要证型。

      专科近十年来致力于“输卵管妊娠辨病与辨证论治方案的规范化研究”,“输卵管妊娠临床研究”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评价其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8年被评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目前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临床验证方案,已在全国中医妇科重点专科进行多中心的临床验证。

      专科研究开发补肾安胎以治疗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的“滋肾育胎丸”,补肾调经助孕以治疗不孕症的“麒麟丸”和活血化瘀以治疗痛经的“田七痛经胶囊”,以其确切的疗效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滋肾育胎丸”、“麒麟丸”、“免疫性自然流产与免疫性不孕的中医治疗”和“肾脾虚弱型自然流产的系列研究”等获得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级成果4项,省级成果3项,并取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肿瘤科

      该科创立于1987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全国肿瘤重点专科协作组副组长、肝癌协作分组组长、肺癌协作分组副组长单位,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点、博士点,中医、中西医博士后流动站,国家药品临床试验(GCP)基地,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

      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为林丽珠教授,专科拥有周岱翰、陈锐深等国内知名教授,有省名中医1人,教授5名,副教授10名,博士7名,硕士15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8名。年门诊量3万多人次、年出院病人数约4000人次。病人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加拿大、澳洲、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地患者占50%以上。

      该科是集医、教、研一体,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多学科综合治疗肿瘤疾病,突出中医肿瘤学及中西医结合的肿瘤治疗模式,形成“以病人为中心,多学科、个体化的诊疗优势”。针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缺乏特效治疗手段的现状,该科发挥中医药在肺癌综合治疗中的优势,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作为研究的主要目标。根据“肝病传脾”中医理论,该科结合局部射频消融、超声聚焦、介入、氩氦冷冻等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以健脾祛瘀方药合参桃软肝丸全身给药养肝抑瘤,检测肝脏储备功能以指导综合治疗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使抗癌与改善肝功能协调统一,从而提高疗效,降低术后复发率,延长生存期,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强调“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的治疗方法治大肠癌,以解毒祛瘀法中药内服加“解毒得生煎”方剂直肠内滴注给药治疗肿瘤瘀热证。

      承担国家“八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科委等厅局级课题20多项,治疗肺癌系列方药成果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广东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医药提高肺癌疗效与生存期的系列研究”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该科专家作为主编或副主编,参与编写了近10本论著,如: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肿瘤学》、《鼻咽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策》、《实用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等。(未完待续)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