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医经验 > 正文
  • 卢尚岭调气为主治疗急性中风经验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05-11 16:04:49
  • 核心提示: 中风病病机复杂,急性期以邪实为主,邪实虽有风、火、痰、瘀、气之分,但以气机逆乱为病机特点,因此,治疗急性中风当以调气为主。1 气机逆乱是急性中风病机之主线卢尚岭教授立足于

     中风病病机复杂,急性期以邪实为主,邪实虽有风、火、痰、瘀、气之分,但以气机逆乱为病机特点,因此,治疗急性中风当以调气为主。


    1 气机逆乱是急性中风病机之主线


    卢尚岭教授立足于长期的临床实践,在《灵枢·五乱》“气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气机升降逆乱是急性中风病病机的关键”这一新的学术观点。他认为历代医家关于风、火、痰、瘀、滞、虚等见解各有其道理所在,但又均不能尽释急性中风之临床所见,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中风病以发病迅速为主要临床特点之一,那么,何以能卒然发病,迅即昏仆不语,歪僻不遂?若以前贤所云“气虚”、“阴虚”、“湿热生痰”、“瘀血阻络”诸说皆难以阐释清楚,惟气机逆乱学说可以阐明卒中诸症之发生机制。


    痰、火、瘀、滞均由气机升降遂乱,气血津液运行失其常度所致。患者先天不足,或后天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损伤脏腑,以致体内阴平阳秘的状态被破坏,气机失和,气血运行偏颇,痰瘀内结,成为中风病之内在的发病学基础。如若继续发展,或迁延失治,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日趋加重,气行不畅则为气郁、气滞。痰乃津液之变,津液赖气以蒸化鼓动,气滞则津停为痰。血由气行,气不行则血滞为瘀;气逆则血乱,故《素问·调经论》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说。滞而不通,责在气机不畅,气血津液不行,气滞、血瘀、痰阻则易从火化,火热内蕴为急性中风发病早期较为常见的病理改变。气机郁滞,大肠传导失调,糟粕内停,腑气不通,从而形成了风、火、痰、滞、瘀、宿食、燥屎等病理产物。在此基础上,若卒然情志相激,烦劳所伤,以致气机逆乱,升降失司,引触内伏之痰、瘀、火、滞,则气机升降逆乱,而上壅清窍,闭阻经脉,故昏仆不知人,歪僻不遂诸风象由生,此之谓“风”。故风是气机逆乱之产物,是中风病之表现特点,而不是中风病之病因。诚如《重订严氏济生方·中风论治》所云:“大率一时气闭不行,痰涎蓄聚,所以昏愦。”


    气机逆乱当责之脾与肝。人体气机之舒畅条达,要在肝脾两脏。脾与胃居中焦,中焦通上连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故中风病之气机逆乱,首先表现为中焦气机升降失司,其腹满腹胀、大便数日不行,甚则呕吐、呃逆,口气臭秽,皆为腑气不通,浊气不能下行,反而上壅清窍,其头痛眩晕、烦乱昏迷,亦皆由此而致。气乱浊壅,则痰、瘀、火、滞既可因之加重,亦可随之内生。肝主疏泄,调畅一身之气机,肝肾素亏,或肝阳、肝火偏亢,复因恼怒郁忿,肝气卒遏,肝火内炽,肝阳暴张,风阳上扰,此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谓“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因此,所谓气机逆乱是指人体脏腑、经络、津液升降失调,失调较重,则会形成痰、火、瘀、滞等病理产物。所以说气机升降逆乱是中风病病机的关键,其痰、火、瘀、滞等均由气机升降逆乱,气血津液运行障碍所致。故气机升降逆乱是本,痰火瘀滞为标。气机逆乱要在肝脾,而中焦升降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为中风病发病之根本。


    2 调气法在中风病急性期的应用


    治疗急性中风首先注重调气,畅利中焦,祛除邪气为主。调气之要,在畅利中焦。中焦通上连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故调理气机,必以调畅中焦为首务。《重订严氏济生方·中风论治》曰:“治疗之法,当推其所自,若内因七情而得之者,法当调气,不当治风;外因六淫而得之者,亦先当调气,然后依所感六气,随证治之,此良法也”。《丹溪心法·中风》曰:“治风之法,初得之,即当顺气,及日久即当活血,此万古不易之理”。以上说明古代医家已经明确认识到调气治疗急性中风之重要性。其具体应用大致有四方面。


    其一,通畅中焦,验在腑气,药以大黄、枳实为主。大黄苦寒,色黄气香,长于入中焦,畅利脾气,复具泻火、散瘀、活血之力。枳实辛苦,入脾胃大肠经,能升清降浊,为畅利中焦,调理气机之佳品。根据其药性特点,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体味出大黄、枳实(枳壳)是急性中风调理气机之首选药物。创制调气熄风饮(生大黄9g、全瓜蒌30g、枳实30g、胆南星9g、土鳖虫12g)、大黄瓜蒌汤(前方去枳实)等以大黄、枳实、瓜蒌为主药,以通腑调气为主要功效的方剂。方中生大黄配枳实通腑泻热,畅利中焦,调畅气机;全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土鳖虫活血逐瘀,共奏调畅气机、泻热化痰、逐瘀行滞之功。对急性中风病,凡腹胀便滞,苔黄垢浊,脉沉弦滑者,随证投之,待大便通畅三五日,则腹胀消失,厚浊腻苔渐退,其痰热积滞之象渐平。中焦通畅,气血异常趋于平和,经脉渐通,正所谓“气得上下,五脏安定”,痰火瘀滞遂失,而中风歪僻不遂诸症亦常随之改善。


    其二,调气可以化痰。痰是中风病之主要病理因素之一,痰浊或痰热内阻,蒙窍阻络是中风病之主要病机。痰因气而生,气有不调,津不顺行,痰自内生,故治痰亦当先调其气。《松厂圭医径》曰:“中风者,专主正气,气虚而痰气乘之所致也……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利”。《丹溪心法》亦曾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矣。”故中风病治痰要在调气。治气之品颇多,卢尚岭教授独钟于枳实(枳壳),认为该药为利气佳品,又善治痰。张元素谓其:“治痰有冲墙倒壁之力”。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汤的基础上,重用枳壳(或枳实),加入开窍通络之品,名曰加减温胆汤,药用枳壳(或枳实)、茯苓各30g,半夏、陈皮、竹茹、远志各12g,石菖蒲15~30g,郁金20g,蜈蚣5条。方中重用枳壳(实)配陈皮、半夏疏利气机,以治痰之本;二陈配竹茹、石菖蒲、郁金、远志化痰宣窍通络;蜈蚣善逐瘀而通血脉,共成理气化痰,消瘀通络之功。主治中风病中经络证属气机失调、痰瘀互阻者,症见歪僻不遂,肌肤麻木,头晕目眩,舌质偏黯,苔厚腻,脉弦滑者。卢尚岭教授认为温胆汤本为调气化痰、宣通气机之剂,其化痰之力得益于调气之功。重用枳壳(或枳实)则调气之力益彰,合诸药则治中风病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症尤为妥帖。


    其三,平镇肝木之逆,舒畅条达肝气。肝郁气逆,风阳火热亢逆上冲,气血逆乱,直犯于脑,亦为中风病病机之一端。因此,平镇肝木之亢逆,疏达肝气,亦属中风病调气之法。凡中风病患者头痛、眩晕、面色潮红、烦乱多怒、舌质红、脉弦劲有力,宜用此法。处方则沿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镇肝熄风汤,认为方中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龟板为镇肝阳、降逆气之要药;而生麦芽、茵陈、川楝子之疏达肝木上升之清气,也十分重要。盖因肝阳逆气虽当潜降,而肝之清气亦当升发,故处方中之生麦芽、茵陈、川楝子绝不可或缺,并视为调畅气机之一大关键。


    其四,调气以助行血。瘀血内阻,经脉痹阻为中风歪僻不遂之主要机制。瘀血为死阴,不能自行,惟赖气以行之,是以中风治瘀须以调气为先。血府逐瘀汤为常用方剂。临证常加蜈蚣、水蛭以逐瘀通络;石菖蒲、郁金、远志以化痰利窍。血府逐瘀汤实为疏肝调气之四逆散与桃红四物汤的加味方。四逆散乃卢尚岭教授疏郁调气所喜用之剂,曾治一中年女性,脑出血数日,除歪僻不遂外,尚见头痛,烦躁不安,夜寐不宁,舌质略红,苔薄黄,脉弦且数。认为证属肝郁化热,郁热伤阴,遂予四逆散原方加百合、知母、生地黄以疏郁调气,滋阴清热安神。不过数剂,诸症渐轻,继以原方出入调治,中风病临床治愈出院。


    总上所言,中风病病机,要在气机升降逆乱,调理气机之逆乱是治疗急性中风病的根本大法,而调气之要,重在肝脾。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