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田雨河--柴桂干姜汤与厥阴阳微结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09-21 15:30:41
  • 核心提示:•表阳证即太阳证,表阴证即少阴证,里阳证即阳明证,里阴证即太阴证,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证,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属半表半里阴证(厥阴证),以干姜、炙甘草

    •表阳证即太阳证,表阴证即少阴证,里阳证即阳明证,里阴证即太阴证,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证,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属半表半里阴证(厥阴证),以干姜、炙甘草温阳生津液,津液得复,肠道滋润,则大便自下,阳微结自消。

    拜读2015年6月29日《中国中医药报》“学术与临床版”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胡希恕研究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三十年解读》一文,笔者颇受启发,从而悟得:理论的形成,来自于对方证的反复应用和认识。

    半表半里阴证阳微结当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冯世纶教授认为,表阳证即太阳证,表阴证即少阴证,里阳证即阳明证,里阴证即太阴证,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证,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证。循此规律运用经方,可收桴鼓之效。

    要研究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治,关键要辨析本方证是半表半里阳证还是半表半里阴证。

    《伤寒论》原文147条指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从文中可以看出,虽是伤寒,但用汗法不解,又认为里阳证用下法仍不解,汗下致津液伤损,见胸胁满、往来寒热、心烦,已是半表半里证。

    那么,是半表半里的阳证?还是半表半里的阴证?阳证则口苦、咽干、目眩;阴证则小便不利、渴而不呕;故知证属半表半里阴证,仲景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半表半里,温化水饮。

    《伤寒论》原文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从原文可知,此为半在里半在外的阳微结证型,有用小柴胡汤的可能。正如《伤寒论》230条所载:“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成无己说:“阳明病,胸满,不大便,舌苔黄者为热邪入腑,可下;若胁下鞕满,虽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为邪未入腑,在表里之间,与小柴胡以和解之。”

    冯世纶教授认为,“若津液伤得严重,出现阳微结,下寒明显,则呈半表半里阴证”,就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方,非他莫属。

    可见,半表半里阴证之阳微结当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干姜、炙甘草温阳生津而治阳微结

    《伤寒论》148条“阳微结”证病理机制为津液虚而致大便鞕,其中,阳指津液,称微结,尚有与阳明病大便鞕结相对比之意。同时,阳微结还含有下寒之意——阳气不化、津液凝结而致大便不通,犹如寒冬腊月河水结冰而水凝滞,愈使河槽流通必待春暖花开。故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半表半里、温化寒饮、润下通便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以干姜、炙甘草温阳生津液,津液得复,肠道滋润,则大便自下,阳微结自消。正如陆渊雷所说:“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阳明病之津液干枯,津伤而阳不亡也,撤其热则津自复;少阴病之津液干枯,阳亡而津不继也,回其阳则津自生。桂枝加附子汤证,伤津而兼亡阴也,仲景则回其阳而已,不养其津,学者当深长思之。”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