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中医的治病原理探究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谢云武 杨益 何巍 时间:2013-01-30 11:27:00
  • 核心提示: 人体的气血阴阳
    对于阴阳,我们曾经熟悉《内经》里面的阴阳是水火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水能灭火,火能烧水,是水火为用层面的阴和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在现有的《中医基础理论》里面定义为:“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
        人体的气血阴阳
        对于阴阳,我们曾经熟悉《内经》里面的阴阳是水火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水能灭火,火能烧水,是水火为用层面的阴和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在现有的《中医基础理论》里面定义为:“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在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则是:“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近年来对于中医阴阳理论研究颇有心得的孙广仁教授指出:“阴阳概念的最低层次,最具体的层次,也是目前必须加强研究,以明确其确切内涵的着眼点,只有将中医学阴阳理论中的最具体层次的概念的内涵明确起来,才能确定中医学阴阳一般概念的内涵,才能规范和发展中医学的阴阳理论。”
        对于气血,关幼波先生讲:“源于《内经》,淹通于众家,历经半个世纪的实践,本人认为‘审证必求因,当在气血寻’;‘辨证明病机,气血为主题’;‘治病必治本,气血要遵循’。因此,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无论从病因、病理及治疗上看,也无论从病位深浅、寒热性质及邪正盛衰来看,还是从阴阳类型来看,都离不开气血,而且气血占有重要位置” 。
        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来看水火的关系,在《内经》讲中医阴阳来源的《阴阳应象大论》篇里,其中一句是讲:“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这句话直译过来:男女说的是人,阴阳指的是人的血气。阴阳在人体上指的就是气血,气血就是维系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物质。另一句是讲“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内经》里面选用水火作为阴阳象征物,而不是其他物质,这里面有着其特指:自然界的水是有质有形的,火是有形无质的。水的有形与火的无形之间形成了中医里面阴阳定义的独特性,阴阳两者之间既要符合阴阳之征兆的水火特性,又得符合阴阳之血气之男女的本质。我把这种阴阳定义为阴阳同出而异名的相互关系。阴阳同出而异名的关系要点在于:阴阳必须是同在一个体内,并且一个是有形的,而另一个则是无形的。在人体内,气是无形,血是有形 ,气血是贯穿人体经络始终、联系脏腑的精微物质。
        如是,中医里面的阴阳不再是我们曾经认识的像日月、男女之间的那样——指的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阴阳关系,而是阴和阳彼此分不开的关系。对于人体而言,就是气与血的关系,气是无形的属阳,血是有形的属阴,说气的时候就包含了血,说血的时候也就包含了气。
        气和血的这种属于阴阳同出而异名关系的特性,表达了中医里面阴阳的核心意义:孤阴不生,孤阳不长。说的就是阴阳之间不能够截然分开,截然分开的比如男女、日月、高低、上下等都是孤立的阴阳关系。气血同出而异名的关系表达了言气也就代表了血,言血也就代表了气。同时也揭示了气血的变化特点:如果一方产生了变化,必然另一方随之而变化。
        中药的气味阴阳
        《内经》里面说“气养形,味养精”。在《本草品汇精要》序里面说“轻清成象本乎天而有“寒热温凉四气”,“重浊成形本乎地”而有“辛甘(淡)酸苦咸五味”   ,故气属阳,味属阴。形在外属阳,故养形;精在内属阴,故养精。
        对于气味而言,认识中药的气味可以借助老子的“知常日明”,从生活之常中水果的气味获得直感,你能将水果的气和味分开来吗?从气味的气、气血的气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所谓的气皆源自于那个时期的阴阳观念,在表达阴和阳相互作用的时候,说气犹如说了血讲血如同讲了气;说气犹如说了味,讲味如同讲了气。气味跟气血一样是属于同出而异名的阴阳关系,不是我们现代人在阴阳割裂的认识下,所谓形单影孤的气是气,血是血;气是气,味是味。我们现代人过分强调了阴阳的对立属性,忽视了阴阳的同出属性。
        古人运用阴阳思维方法来认识自然的物质世界,是古人乃至于上古人的智慧结晶,即使是到了今天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也是做不到将水果的气和味分开。中药的气和味虽不能够截然分开,但可借助中药寒热温凉及升降沉浮的性能与辛甘(淡)酸苦咸等味来实现其应用。中药的气味与性味是表达方式的不同,本质是一样的,升降沉浮与寒热温凉的性能也可以通过气味来代言,都是由其内在阴阳与外在阴阳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比如热性的药物是因生长过程中对外在生长环境寒凉的不断适应而形成,是外在阴阳因素对内在阴阳的相冲作用的结果。
        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现象去认识中药的气和味的同出的阴阳关系,中药如果由鲜品变成干品,那么它还有没有气?显然由生到死它没有了气。为何干品加水泡之后,这个药物又具有了其“气”力?这是因为气和味本来就是同出而异名的阴阳关系,说气犹如说了味,言味如同言了气,气和味本质是一不是二,味在气就在,气在味也就在。
        阴阳的冲和作用
        冲和作用是源自于老子的那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是老子对于阴阳的描述,既包含了一个事物内在的阴阳关系,也包含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阴阳关系。“冲”是动的意思,原指水流的向上涌动。“和”是《说文》里面的意思:“和,相应也”。冲气是古人对于阴阳相互作用状态的描述,“冲”表达的是动态的作用过程,“和”表达的是静态的作用结果。
        “万物负阴而抱阳”,是我们在中医基本理论书中常见到的,而对“冲气以为和”鲜有提到。同样,我们在学习运用老子的那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时,几乎将精力都放在了前半句,如同跟对爱因斯坦的那句名言认识一样,只盯在了天才是靠99%的勤奋,而忽略了决定成功与否的1%灵感上面。而阴阳的冲气以为和,跟爱因斯坦所说的那番话后半句一样的至关重要。
        人体的气血平衡状态也就是气血的冲和状态,由于气血阴阳表达的是彼此间为了认知阳而存在的阴,为了认知阴而存在的阳,因而其本质是相当于现代医学里的血液运行水平。气血的冲和包含了人与生俱来的,也就是受“两精相搏谓之神”影响的先天因素;还包含了受脏腑功能作用影响的后天因素,而这是形成《内经》整体观念的原因。
        人的先天因素由父母的气血水平来决定,在母体通过神阙的脐静脉,以母体的气血给养来实现;后天因素由五脏六腑的冲和作用来决定,通过经络连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来实现。五脏六腑的冲和作用,不仅仅表现在五行学说中隔行相克者之间,在五行相生关系的两者之间也存在这种作用,所谓承制是也。五脏六腑生长在体内,在和体外环境相适应过程中,比如受风、寒、暑、湿、燥、火及情绪等阴阳属性不同的影响之时,从而令人体产生相应变化的反应,从而培养了机体的脏腑功能。当呈现冲和之时则脏腑安定,人不生病,一旦相冲不和,则就会表现出某些脏腑机能的偏盛或偏衰,如《素问•调经论》所言那样:“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中药气味的冲和与人体气血的一样,先天因素是源自物种的禀赋,后天因素是外在阴阳因素对内在阴阳的相冲作用,也就是外在的成长环境对物种的作用影响。中药彼此间的冲和作用,常见如《内经》“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这是从病机和用药角度讲的寒热间的冲和。实际应用上则不止如此,像温凉之间、滑涩之间、湿燥之间、散收之间、开合之间、甘酸之间、辛苦之间等都是药物之间的冲和作用,借此实现对五脏六腑功能状态的调整,达到对人体气血的调治。
        中医治病的原理
        中医治病的原理就是:如《黄帝内经》中所言的“司外揣内,司内揣外”,亦如《丹溪心法》所言的“有诸内必形诸外”那样,通过四诊合参,尤其是通过对脉道的强弱盛衰及人体外在征象的捕捉分析,以获得对脏腑与经络气血虚实的推理诊断,利用中药、针灸、导引等手段对其进行“损有余,补不足”的纠偏,将人体的脏腑气血功能调节回正常水平,实现阴平阳秘的气血冲和状态。而中药的气味与人体的气血之间的相冲和作用,是这一原理的应用之一。
        当体内的气血冲和,五脏六腑间配合默契的时候,《内经》称之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旦有邪的入侵,就会造成五脏六腑的不协调,于是就得查找是什么脏腑间出现问题而导致的,也就是中医的循证过程。找到了相互关联的脏腑,就得进行脏腑的气血分析,人体无论哪个脏腑里面都是流通的气血,不会因为五脏六腑的名称而产生差异,只会因为疾病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久病的人不会仅在局部某脏腑上有其相应症状表现,还要参照其他脏腑的气血水平,结合个体的先后天因素,然后选择可以实施治疗的突破口,这个过程也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
        对于“邪不可干”,把致病的邪当成了在体内存在的邪来论说的认识是不正确的。比如受风寒和风热导致的感冒发烧,风寒和风热是邪,引起了机体病变之后,所表现的病理状态得通过对病情的诊断分析来区分其是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不能把受风热就当成是热邪,受风寒就当成是寒邪。中医的个性化诊疗的优势就是对于人的个体独特性的认知上,一个人一个样,正如东汉张仲景临证所言的那样: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由是可见,中医的正邪观念,不是从体内与体外直接对抗的好坏优劣来判断,是从体内脏腑的阴阳平衡水平来判断人体的生命状态。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