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李培生治胃脘痛经验简介

  • 来源: 《时珍国医国药》 作者:  江建清 时间:2007-02-28 15:39:21
  • 核心提示:  李培生先生,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治疗重在疗效,辨证灵活,见解独到。笔者侍诊李老左右数年,蒙受教诲,对先生的经验所知者百不逮一,兹将其教言整理如下。1 胃脘痛病机突出一个“滞”字 胃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

      李培生先生,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治疗重在疗效,辨证灵活,见解独到。笔者侍诊李老左右数年,蒙受教诲,对先生的经验所知者百不逮一,兹将其教言整理如下。

    1  胃脘痛病机突出一个

        胃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叶天士认为:“脾以升则健,胃以降则和。”胃和的关键在于胃气润降,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降是胃的生理功能的特征,只有保持舒畅通降之性,才能行纳食传导之功。

        胃为空囊,无物不受,易被邪气侵犯而盘踞其中。邪气犯胃,胃失和降,脾亦从而不运。一旦气机壅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可形成气滞,血淤,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等种种胃痛。此乃邪正交结,气道闭塞,郁于中焦所致实滞。若脾胃虚弱,传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干,郁滞自从中生,则属于虚而夹滞。所以,胃脘痛不论寒热虚实,内有郁滞为共同的特征。寒则凝而不通,热则壅而不通,伤阳则滞而不运,伤阴则涩而不行。可见胃脘痛的病理特点突出一个滞字。

    2  胃与脏腑的传变关系

        五脏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互化,合乎五行制化之机。故能生生不息,循环无端。脏腑之间,表里相合,经络相通。气血循回,浑然一体。胃既病,手足相传,腑病及脏,克我者轻而侮之,我克者乘而侮之,种种变化,常见有四。

    21  肝木克土胃既病,肝乘之。常见胃痛,脘胀,胁痛,呕酸,苔薄,脉弦。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乘胃,治在肝,宜苦辛并进,如黄连配吴茱萸,川棟子配延胡索,合甘草,白芍,以行辛开苦降,甘缓酸收之功,佐以陈皮,香附等以疏肝,行气,养血,止痛。

    22  胃病及肺盖肺,肝,胃三者,胃土生肺金,肺金制肝木,木受金制而不横,胃得安和。此乃“亢则害,承乃制”,五行制化之妙也。今胃液不足,土不生金,肺金也亏,肺虚不能平木,木无所制而横侮于胃。于是肝升太过,胃降不及,胃痛,胁痛,脘胀,呕恶,口干咽燥等症峰起,治宜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当归,甘草之濡润,佐以桑叶,枇杷叶,川棟子等苦降。胃病治肺,此乃叶天士佐金平木之法也。

    23  脾胃俱病脾胃属土,同属后天之本,脏腑相合,气血相通,胃病久而累及脾土不振,脾失健运,以致升降失调,清浊相淆。症见胃痛,痞满口淡,便溏,肢冷,神怠等。舌胖淡,苔薄润,脉虚软.宜党参,白术,甘草,炮姜,桂枝,白芍,红枣,饴糖,黄芪等甘温补虚,佐以香附以理气止痛。

    24  胃肠同病  胃肠同属阳明,别为手足。胃气内结,腑气不降,大便秘结,浊邪内阻,以致胃痛,腹胀,口苦,口臭,嗳腐,厌食,苔黄厚,脉沉实。六腑宜通,胃气当降,治宜黄连,大黄,通腑泻热以降逆,佐以姜夏,栝蒌,枳壳辛通调气而开痞。

    3  辨证论治

    31  定位疼痛,痞胀在胃脘部,病位无疑在胃。如胀痛及于胁肋(一侧或两侧),病位及肝。胀痛及脐周,则病位及脾。

    32  定性首先应区分虚实,主要鉴别点为食后疼痛痞胀等症得减,脉细濡沉者为虚,痛时手按得减,喜按则为虚。反之,食后症状加重,脉弦滑,尤其以关部弦滑者为实,曾服党参,白术,黄芪等药后加重者为实。其次,当辨寒热,遇冷,饮冷则痛发作或加重,舌白脉细者为寒,胃脘有烧灼感,口干或口臭,口疮,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为热证,兼有脘痛及胁,嗳气频作,性躁善郁,脉弦者属肝胃不和,气郁化火,食少形瘦,舌干红,胃阴不足者,多由阴虚生热。若气郁化火伤阴,上列诸证均可出现。

    33  辨兼证

    331  胀与痛肝病善变,脾病善胀,胀与痛又相互联系,但有虚实之分。气虚作胀,时胀时减,得食稍安,大便溏薄,胀而不痛,治宜健脾理气;气滞作胀,得食更甚,大便不畅或胀而痛,治宜行气破气。

    332  吞酸与嘈杂吞酸总是由肝木偏旺,曲直作酸,治宜和胃制酸,可用乌贼骨,煅瓦楞子之类;嘈杂多偏热,治宜辛开苦降,可用左金丸,香橼皮之类。吞酸与嘈杂往往同见,上述治法亦可同用.

    333  呕吐与嗳气二者均由胃气上逆所致。嗳气频频,多因肝气犯胃,可用绿萼梅,佛手以解郁,合旋复花降逆,甚则用煅赭石以平上逆之气。呕吐乃食伤脾胃,肝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治宜泻肝和胃,以黄连,半夏为主药。有寒加紫苏,生姜;有热加竹茹;阴伤加沙参,麦冬;重则加玉竹,石斛.

    334  便溏与便秘便溏属脾虚者,用理中汤加焦楂曲,每能见效。便秘属肠中燥热者用栝蒌,枳壳,大腹皮等,以助疏导。大便干结而热象并不明显者,乃阴虚肠燥之故,宜用润肠养阴之品,如当归,首乌,柏子仁等。

    34  察舌验苔古有舌为胃镜之语,故察舌验苔,是诊治胃病的重要手段。概言之,有苔为实,主湿滞,无苔为虚,主阴亏。苔白主寒,苔黄主热。治疗用药,先以舌象为指导。若舌苔白厚,为寒湿中阻,当用苦温燥湿之品。舌苔黄腻,为湿热壅结,宜用苦寒清利之品。若舌苔黄白相间,为寒热错杂之象,治宜温凉同用,辛开苦降。

    4  分型论治

    41  理气通降理气通降,适用于胃脘作胀,时轻时重者。其中夹食,夹湿,夹痰,虽间或有之,但以气滞为主者,治宜理气通降。在香苏饮基础上,适当加入通降之品,如枳壳,大腹皮,香橼,佛手等组成加味香苏饮,作为治疗气滞证胃痛的主方,疗效较好.本方以苏梗,香附,橘皮为主药。以上诸药互相配合,可以加强行气,和胃,通降,疏肝,止痛之功.气行血亦行,气机通降,胃气运行正常,胀痛随之亦消。

    42  滋阴通降滋阴通降,适用于胃阴不足,证见隐隐灼痛,口干,纳少,便干,舌红少苔。治疗本证应以甘凉濡润,但又不可过用滋腻,佐以行气化滞之品最为灵验。常用沙参,石斛,玉竹,白芍,枳壳,丹参,香附,金铃子等。诸药合用,能养阴益胃,通降止痛。

    43  辛甘通阳辛甘通阳,适用于脾胃阳虚,证见胃痛喜暖喜按,饥时痛甚,得食痛减,舌黯苔薄,脉细弦或沉弦,此时应甘温扶其衰,和营缓其急,宜辛甘通阳,培木泻土,治宜黄芪建中汤加味。药用:黄芪,桂枝,白芍,大枣,饴糖,延胡索,金铃子,麦芽,陈皮,枳壳等,诸药合用,使脾胃阴阳平调,营卫协和,气血通畅,脾运胃健。

    44  降胃导滞降胃导滞,适用于胃失通降,胆汁上犯,湿热蕴结,食积阻滞,证见胃脘堵闷,疼痛,口苦,舌红苔黄腻。本证是胃失通降在先,胆汁上犯在后,降胃才是治本之途,治宜降胃导滞。药用:苏梗,香附,陈皮,莱菔子,大腹皮,焦三仙,连翘,藿香,黄连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